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招聘网站提供了海量的招聘信息资源。文章以就业为导向,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视角出发,采用信息检索、信息抽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技术对招聘网站中的大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实时分析。有效地挖掘出岗位需求,将其映射到高校课程,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目标,从而指导高校课程进行系统地设置,以期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利用大数据服务于高校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就业;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2013年因创纪录的699万毕业生而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达到727万之多!年年递增的就业人数,使得大学毕业生觉得就业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与此同时,企业招工难的窘境似乎还没有打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双重矛盾同时并存,其重要原因在于“供求矛盾”。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顽症就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現实脱节,甚至处在“有规划,没有计划;有安排,没有内容”的状态,不利于提高高校的资源使用效率,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而且还导致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招工要求存在较大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该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视角出发,积极响应社会生活,及时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适应多元化需求,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从而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又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我国的高校课程设置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核心课题。已有一些国内学者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核心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以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三届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结合开放式调查获得的信息,分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弊端,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导向视角,探讨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的挖掘,发现和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调整置信度、支持度,分析频繁项集,找出重要课程和关键技能,符合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技能的高职培养目标,为学校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上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中,主要从纯理论方面进行探讨,或从数据角度进行分析。而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对本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或问卷调查,数据样本少、覆盖面窄、代表性不强,从而导致高校课程的实效性和适用性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框架。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招聘网站提供了海量的招聘信息资源。因此,本文以就业为导向,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视角出发,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招聘网站的大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实时分析,挖掘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将其映射到高校课程,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目标,从而指导高校课程进行系统设置。其意义为:
(1) 有利于指导高校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适应多元化需求,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助于高校“三位一体”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2)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设置和开发新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匹配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
(3)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进一步联系专业实际,有利于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方式和手段,激励教师专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寻求创新,领悟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下,本文以就业为导向,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进行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具体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1) 本文以就业为导向,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赶集网、猎聘网、拉勾网和中华英才网等多个跨平台招聘网站信息中收集招聘信息,采用爬虫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对计算机类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进行采集和过滤。以该专业相关的岗位信息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抽取技术将岗位要求信息进行实体抽取,将岗位要求映射到相关的课程,从而指导高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不断的调整课程设置。以招聘网站的招聘数据为研究对象,具有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实效性高,代表性强等特点,打破了原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仅以本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为样本的数据量少、覆盖面窄、代表性低等局限性,使得高校课程设置能及时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匹配状态,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对跨平台招聘网站中的招聘岗位要求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后,利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技术对岗位信息和课程信息进行分类或聚类分析,对岗位需求信息进行自动的抽取,对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细致的分类,从而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面向及未来可适应的工作岗位制订多元化的培养方向。 (3) 进一步挖掘出岗位要求和高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岗位要求具体映射到高校相关课程,从而对与岗位需要相关联的高校课程进行分类研究。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目标,构建课程群模块,及时设置和开发新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及所需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融合一体,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根据招聘市场需求及时设置和开发与综合素质、职业方向以及专业能力等相关的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融合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增加高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本文针对与应用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以招聘网站中海量丰富的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该数据具有覆盖面广,实效性高,代表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帮助和指导高校课程的设置更能与时俱进,及时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利用信息抽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招聘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以及自动实时地分析,对招聘岗位进行自动地细致分类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使得高校能够全面、实时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利于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向和开展“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因此,高校能够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不断的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此外,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及时设置和开发新的课程,强化与业务部门的联系,有利于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方式和手段,激励教师专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寻求创新,领悟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融合一体,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学生顺利踏上未来的职业之路。
[1]罗明忠,黄莎莎,段 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3(8):66-70.
[2]宋海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市场,2007(13):66-67.
[3]季顺宁,李立乡.基于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库分析课程的相关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32-34.
[4]荣 洁.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5(1):24-25.
[5]梁 静.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再思考[J].知识经济,2014(22):119-120.
[6]王紅信.就业导向与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9):217-218.
[7]张如栩.就业导向环境下的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5(3).
[8]朱九龙.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高教学刊,2016(11):144-145.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就业;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2013年因创纪录的699万毕业生而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达到727万之多!年年递增的就业人数,使得大学毕业生觉得就业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与此同时,企业招工难的窘境似乎还没有打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双重矛盾同时并存,其重要原因在于“供求矛盾”。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顽症就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現实脱节,甚至处在“有规划,没有计划;有安排,没有内容”的状态,不利于提高高校的资源使用效率,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而且还导致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招工要求存在较大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该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视角出发,积极响应社会生活,及时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做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适应多元化需求,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从而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又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研究现状
我国的高校课程设置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核心课题。已有一些国内学者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核心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以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三届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结合开放式调查获得的信息,分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弊端,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导向视角,探讨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的挖掘,发现和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调整置信度、支持度,分析频繁项集,找出重要课程和关键技能,符合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技能的高职培养目标,为学校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上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中,主要从纯理论方面进行探讨,或从数据角度进行分析。而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对本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或问卷调查,数据样本少、覆盖面窄、代表性不强,从而导致高校课程的实效性和适用性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框架。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招聘网站提供了海量的招聘信息资源。因此,本文以就业为导向,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视角出发,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招聘网站的大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实时分析,挖掘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将其映射到高校课程,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目标,从而指导高校课程进行系统设置。其意义为:
(1) 有利于指导高校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适应多元化需求,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助于高校“三位一体”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2)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设置和开发新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匹配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
(3)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进一步联系专业实际,有利于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方式和手段,激励教师专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寻求创新,领悟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大数据时代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大数据时代下,本文以就业为导向,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进行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具体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1) 本文以就业为导向,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赶集网、猎聘网、拉勾网和中华英才网等多个跨平台招聘网站信息中收集招聘信息,采用爬虫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对计算机类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进行采集和过滤。以该专业相关的岗位信息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抽取技术将岗位要求信息进行实体抽取,将岗位要求映射到相关的课程,从而指导高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不断的调整课程设置。以招聘网站的招聘数据为研究对象,具有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实效性高,代表性强等特点,打破了原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课程设置仅以本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为样本的数据量少、覆盖面窄、代表性低等局限性,使得高校课程设置能及时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匹配状态,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对跨平台招聘网站中的招聘岗位要求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后,利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技术对岗位信息和课程信息进行分类或聚类分析,对岗位需求信息进行自动的抽取,对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细致的分类,从而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面向及未来可适应的工作岗位制订多元化的培养方向。 (3) 进一步挖掘出岗位要求和高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岗位要求具体映射到高校相关课程,从而对与岗位需要相关联的高校课程进行分类研究。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目标,构建课程群模块,及时设置和开发新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及所需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融合一体,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根据招聘市场需求及时设置和开发与综合素质、职业方向以及专业能力等相关的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融合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增加高校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四、 结束语
本文针对与应用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以招聘网站中海量丰富的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该数据具有覆盖面广,实效性高,代表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帮助和指导高校课程的设置更能与时俱进,及时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利用信息抽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招聘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以及自动实时地分析,对招聘岗位进行自动地细致分类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使得高校能够全面、实时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利于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向和开展“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因此,高校能够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变化不断的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此外,高校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及时设置和开发新的课程,强化与业务部门的联系,有利于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方式和手段,激励教师专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寻求创新,领悟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融合一体,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学生顺利踏上未来的职业之路。
参考文献:
[1]罗明忠,黄莎莎,段 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3(8):66-70.
[2]宋海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市场,2007(13):66-67.
[3]季顺宁,李立乡.基于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库分析课程的相关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32-34.
[4]荣 洁.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5(1):24-25.
[5]梁 静.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再思考[J].知识经济,2014(22):119-120.
[6]王紅信.就业导向与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9):217-218.
[7]张如栩.就业导向环境下的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5(3).
[8]朱九龙.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高教学刊,2016(1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