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民族学校,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重构学校发展策略的基点,办学特色是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竞争力。对于创建怎样的民族教育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问题上,而必须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创建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要注重特色的形式,更要注重特色的内涵,并努力将这种思想融入到学校的文化体系当中。
以开放的心态整合教育资源,从大教育观的角度确定民族文化传承的出发点、切入点
打造民族学校特色,需要资源整合的智慧。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这些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学校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创建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
统整学校三级课程,让原有课程校本化,让校本课程特色化。围绕“彰显教育特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我们一方面要执行好国家、地方课程,满足这些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渗透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
在总结学校近十年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中国风、民族情——民族艺术与生活》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体系,形成了由必修、选修和活动三个课程系列,十多个课程门类,百余个课程主题组成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学校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化首先体现在课程结构和门类的多样化上:它包含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与政策常识、初步学习民族工艺制作、民族歌曲舞蹈、民族乐器表演、民族体育游戏、古诗文诵读、民族书画赏习等学习内容和活动体系,分必修、选修与活动三种类型。其二体现在学习方式和教学资源利用的多样化上:师生根据学习内容可选择动手操作、情境模仿、实践体验、参观表演、游戏比赛、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促进校内和校外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运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三是学习评价内容、主体、形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教师、家长、学生多向度评价的交流与综合。其四是师资配备的多样化,我校校本课程的执教者不仅有本校的教师,还会根据专业化要求适时、适度地聘请专业团体、大学院校、各级民委等有民族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研究者承担授课或培训任务(如民乐教学和书法教学就是聘请的相关专业团体的老师担任组织教学工作)。
转变教学策略与原则,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促成顺应成长的教育境界。学校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对象,学生个体知识储备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都比同地区中心学校学生略差。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低起点,小台阶,体验成功、促进发展”的教学策略。
“低起点”要求教师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为起点,“小台阶”倡导降低要求、分散难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教学策略。“体验成功、促进发展”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成长的自信,从而激活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学校确立的课堂教学原则是: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全面发展。我们的课堂追求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有效的意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努力建构充满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六条“新武昌人”的“关爱”“融合”策略:一是“保平安,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二是“欣赏认同,把差异当作资源开发”,三是“培养习惯,为美好人生奠基”,四是“提升学业,获得成功与自信”,五是“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六是“家校互动,让家长与学生共成长”。
人文内涵与主题活动是民族教育特色的文化主体,学校办学特色是师生智慧的结晶
作为民族学校,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肯定要把民族教育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应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民族教育为辐射源,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培植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打造民族特色环境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教育熏陶氛围。学校的文化根基,除了学校创办者是辛亥首义甲等功臣,传承了辛亥首义精神之外,还因学校与起义门、楚望台、清真寺等历史遗迹毗邻,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这都为学校的环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2014年底,在各级民委及教育局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借学校百年校庆契机,对学校的文化墙、校史展厅、学校民乐排演厅、学校荣誉陈列室、会议室、美术室、保健室,以及楼梯和走道边的宣传画与展示橱窗、教室内的班级文化墙等文化阵地都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和重新布置,校园环境彰显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教育魅力。
让读书、习字成为生活习惯,让翰墨、书香滋养幸福童年。近3年来,学校活动策划一直在保持传统教育影响的同时努力开创和挖掘学校“四有”文化办学特色:即“学校周边有名胜”即“起义门”文化名胜风景区、“民族教育有传统”即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校园文化有特色”即民族艺术与书香文化促发展、“悦读小镇有品位”即家校共读,让书香浸润成长。
作为武汉市2013年“读书之城”启动仪式上政府表彰的十大书友会之一的蒲公英“悦读小镇”阅读公益组织的主要创始成员校,学校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阅读推广方法和模式:即“激发兴趣——爱读,养成习惯——常读,重思增能——会读,师生互动——精读,亲子共读——促读,开展活动——乐读,创设条件——广读”等多项并举的措施,具有较好的宣传影响和推广价值。
自2010年秋武昌区启动“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专项工程以来,学校结合常规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为突破口,重点落实了“20 20”亲近母语专项活动课程。学生每天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使用专门的教材,早上开展20分钟的民族传统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下午开展20分钟民族传统书法习字活动。
学校以“制度健全、管理到位”作为实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专项工程活动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执行效度进行等级评定和过程引导,并同时研制学生写字及诵读积累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对《书声琅琅》读本的规范使用与保管也明确了奖励制度。我校聘请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专家与教师们共同开发写字课教程,并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书法专业培训;同时,让书法家走进教室,坚持每周为各班孩子上一节书法课,让孩子们能经常走近专家名人,接受正规的写字教学。
开展民族教育课题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学校结合省级规划课题《城市散居民族小学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行动研究》和市级规划课题《多样化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开展和推进,希望通过对基础教育共性要求及其规律的揭示,不断探索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渗透、植入和融合的条件、途径和方式,通过有效的行动研究,进一步彰显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以开放的心态整合教育资源,从大教育观的角度确定民族文化传承的出发点、切入点
打造民族学校特色,需要资源整合的智慧。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这些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学校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创建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
统整学校三级课程,让原有课程校本化,让校本课程特色化。围绕“彰显教育特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我们一方面要执行好国家、地方课程,满足这些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渗透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
在总结学校近十年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中国风、民族情——民族艺术与生活》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体系,形成了由必修、选修和活动三个课程系列,十多个课程门类,百余个课程主题组成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学校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化首先体现在课程结构和门类的多样化上:它包含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与政策常识、初步学习民族工艺制作、民族歌曲舞蹈、民族乐器表演、民族体育游戏、古诗文诵读、民族书画赏习等学习内容和活动体系,分必修、选修与活动三种类型。其二体现在学习方式和教学资源利用的多样化上:师生根据学习内容可选择动手操作、情境模仿、实践体验、参观表演、游戏比赛、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促进校内和校外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运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三是学习评价内容、主体、形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教师、家长、学生多向度评价的交流与综合。其四是师资配备的多样化,我校校本课程的执教者不仅有本校的教师,还会根据专业化要求适时、适度地聘请专业团体、大学院校、各级民委等有民族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研究者承担授课或培训任务(如民乐教学和书法教学就是聘请的相关专业团体的老师担任组织教学工作)。
转变教学策略与原则,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促成顺应成长的教育境界。学校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对象,学生个体知识储备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都比同地区中心学校学生略差。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低起点,小台阶,体验成功、促进发展”的教学策略。
“低起点”要求教师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为起点,“小台阶”倡导降低要求、分散难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教学策略。“体验成功、促进发展”则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成长的自信,从而激活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学校确立的课堂教学原则是: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全面发展。我们的课堂追求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有效的意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努力建构充满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六条“新武昌人”的“关爱”“融合”策略:一是“保平安,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二是“欣赏认同,把差异当作资源开发”,三是“培养习惯,为美好人生奠基”,四是“提升学业,获得成功与自信”,五是“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六是“家校互动,让家长与学生共成长”。
人文内涵与主题活动是民族教育特色的文化主体,学校办学特色是师生智慧的结晶
作为民族学校,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肯定要把民族教育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应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民族教育为辐射源,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培植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打造民族特色环境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教育熏陶氛围。学校的文化根基,除了学校创办者是辛亥首义甲等功臣,传承了辛亥首义精神之外,还因学校与起义门、楚望台、清真寺等历史遗迹毗邻,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这都为学校的环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2014年底,在各级民委及教育局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借学校百年校庆契机,对学校的文化墙、校史展厅、学校民乐排演厅、学校荣誉陈列室、会议室、美术室、保健室,以及楼梯和走道边的宣传画与展示橱窗、教室内的班级文化墙等文化阵地都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和重新布置,校园环境彰显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教育魅力。
让读书、习字成为生活习惯,让翰墨、书香滋养幸福童年。近3年来,学校活动策划一直在保持传统教育影响的同时努力开创和挖掘学校“四有”文化办学特色:即“学校周边有名胜”即“起义门”文化名胜风景区、“民族教育有传统”即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校园文化有特色”即民族艺术与书香文化促发展、“悦读小镇有品位”即家校共读,让书香浸润成长。
作为武汉市2013年“读书之城”启动仪式上政府表彰的十大书友会之一的蒲公英“悦读小镇”阅读公益组织的主要创始成员校,学校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阅读推广方法和模式:即“激发兴趣——爱读,养成习惯——常读,重思增能——会读,师生互动——精读,亲子共读——促读,开展活动——乐读,创设条件——广读”等多项并举的措施,具有较好的宣传影响和推广价值。
自2010年秋武昌区启动“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专项工程以来,学校结合常规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为突破口,重点落实了“20 20”亲近母语专项活动课程。学生每天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使用专门的教材,早上开展20分钟的民族传统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下午开展20分钟民族传统书法习字活动。
学校以“制度健全、管理到位”作为实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专项工程活动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执行效度进行等级评定和过程引导,并同时研制学生写字及诵读积累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对《书声琅琅》读本的规范使用与保管也明确了奖励制度。我校聘请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专家与教师们共同开发写字课教程,并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书法专业培训;同时,让书法家走进教室,坚持每周为各班孩子上一节书法课,让孩子们能经常走近专家名人,接受正规的写字教学。
开展民族教育课题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学校结合省级规划课题《城市散居民族小学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行动研究》和市级规划课题《多样化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开展和推进,希望通过对基础教育共性要求及其规律的揭示,不断探索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渗透、植入和融合的条件、途径和方式,通过有效的行动研究,进一步彰显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