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诗境 体悟诗心 洞悉诗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ksta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鉴赏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诗歌鉴赏教学可从三个层次展开:品尝诗境,提高鉴赏水平;体悟诗心,提升鉴赏品质;洞悉诗魂,承继诗人生命。
  关键词:诗歌;鉴赏;核心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对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造民族精神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诗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实现“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现实中很多课堂的“诗教”只注重字、词、句等知识的传授,或只将他人的品评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从意境、诗心、诗魂去品尝去体悟、去洞悉的机会,更不用说去创作诗歌。这种现象与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相悖的。如何有效组织诗歌鉴赏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品赏诗境,提高鉴赏水平
  诗歌的意境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是通过对诗词当中客观景象的描述来寻找发生在诗人身上的情感状态。可以说,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对意境的解读、辨析、品赏正是读诗的关键所在。
  读一首诗,首先要抓住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如《枫桥夜泊》:“张继这位羁旅他乡的游子,深夜独立于夜泊的小舟头,看着一点点下落的月亮、江面闪烁的渔火、朦胧的江枫,听着乌鸦的啼叫、远寺的钟声,感受到茫茫夜色中似乎正弥漫着的满天的霜花。诗人运思细密,在短短四句诗中,精心选择安排了六景一事,把这些景和事和谐地统一于水乡寒夜这一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隽永幽静的江南水乡夜泊图。”置身如此清寂的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探知作者身处乱世、羁留他乡的孤独、寂寥、凄凉及满怀的愁绪。
  其次,要注意分析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与技巧,感受画外情、境中意。成功的诗作无一不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文字推敲的谨严、布局结构的巧妙、修辞表达的细腻,无不使意境生动鲜明。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呈现出诗人抗争权贵、寄情山水的心境。诗写梦游意境,却感慨深沉激烈。梦游而非依托于虚幻之中,最终着眼于现实。对名山仙境的向往,实为对权贵的蔑视,唱出怀才不遇人的心声。以梦入手,寄寓现实,虚实相生,表现手法极为新奇。读此诗,如不搞清其奇特的手法,就难觅“真谛”。
  二、体悟诗心,提升鉴赏品质
  体悟诗心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又一要求。古诗“此中有真意”,真意者,诗心之谓也。“诗言志”或“诗缘情”,凡诗歌都是发自诗人的内心,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要真正体悟诗心,一要了解这首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身为参谋的他跟随武攸宜东征反叛的契丹李尽忠。武攸宜身为统帅,于军事一窍不通却又刚愎自用。陈子昂满怀抗敌报国的愿望,一再进谏,均遭拒绝,因此他深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了解了上述背景才能理解诗人深沉的忧患感和悲愤之情。诗歌作品虽独立存在,但潜藏其中的历史风云、政治事件、地域风情无疑是客观的,文学虽不同于考古,但从来都无法甩开对历史的考察。
  二要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思想感情推动下创作作品的,要注意诗人的经历和阅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心境,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感。这是循着正确方向读透诗歌把握其“诗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之前,笔者用了较多时间介绍杜甫的人生经历。学生的心始终随着杜甫的人生而起伏跌宕,像是看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百年多病独登台”,纵观宇宙,横览人间,满腔悲愤,不禁潸然泪下的场景,也真正领悟到了诗人“潦倒新停浊酒杯”背后的忧国忧民而又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哀,深深体会到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多么的不易,为其爱国情而感动,从而丰盈自己的情感。
  三、洞悉诗魂,承继诗人生命
  “诗魂”,即诗的灵魂,也就是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精神旨归及诗人的文化胸襟、审美情趣等等。学生要在读诗中洞悉诗人人格气质与个性灵魂,汲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承继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在享受审美中加强品格修养,提升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承继诗人的生命。
  (一)透过诗作塑造的主人公个性形象,领悟诗魂之魅力
  诗作里塑造的主人公个性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透过主人公的个性形象,看到诗人的思想与灵魂,这才是对诗歌最深刻的领悟。如李煜的《浪淘沙令》将亡国后的阶下囚的凄凉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采用想象的手法,以梦的欢来反衬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来写现实的客。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坐在地狱仰望天堂,而是从天堂掉入地狱,李煜的人生就属于后一种。读他的诗,品味出他起伏的人生,这就是诗魂的魅力。
  (二)反复咀嚼诗歌呈现的人类主体精神,汲取诗魂之精髓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其承载的情志包括理性的思考、道德的积淀、人生的理想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志趣高洁、忧愤深广;“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陶渊明决绝污浊官场,追求自由尊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视死如归,要留青史在人间……学生捧读一首首诗歌,反复咀嚼诗中呈现的人类主体精神,自然潜移默化地润养身心,化育灵魂,积蓄精神的原动力,汲取诗魂之精髓。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如能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去品尝诗境、体悟诗心、洞悉诗魂,不断吸纳古诗词的灵性融入血脉,承继诗人的生命,学生就一定能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真正创造出一个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导向论述文的写作。在中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较重而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回到课本,重视课文中写作资源的开发,不失为提高学生论述文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课本;有效论证  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最大的变化在作文,“考试说明”后面的参考卷特地用黑体字再加着重号的形式醒目地强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如此突出“论述类”,意味着高考作文很可能
期刊
摘 要:“部编教材”中“自读课”的出现,意味着编者对学生阅读过程中自主性的强调。“自读课”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看,是对“教读课”学习成果的巩固、深化与拓展,也是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独特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为学生自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关键词:部编教材;自读课;阅读教学  “自读课”,作为教材的课型专名提出来并不是第一次,它相对于“教读课”而言,更能体现学生
期刊
摘 要:将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能使高中语文课程的多种资源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也才能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最大的收获。《〈论语〉选读》教学中的多维整合有教材整合、学科整合和教师整合等。  关键词:教材整合;学科整合;教师整合;《〈论语〉选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可以使高中语文课程的
期刊
摘 要:要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落实,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去读,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路径;共读;《水浒传》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必然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整本书的
期刊
摘 要: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试题,经历了从思维发散空间有限到重视考生思维质量的过程。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重视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或让考生可以依据自身经验去体验、感知、认识等。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思维;文体  2011年之前,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先是话题作文,既而是命题作文。后者为新材料作文之一种,其特点为立意限定、文体不定。立意基本框定于提供的材料,选择的
期刊
【名师档案】吴积兴, 197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名作欣赏》《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参编多部教学用书,2015年出版写作教学专著《中考写作教程》。  教学至今,一直钻研初中写作教学,近年来发表一系列文章,在省市多地开设写作教学讲座100多场。  【教
期刊
摘 要:当前,学生课前阅读提问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提问意识与兴趣、提问零散不聚焦核心、提问多集中于低层面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课前阅读提问能力可采用关键词头脑风暴、提问有效呈现、搭建提问支架、关注文本细节等策略。  关键词:提问能力;思维;阅读策略  学生课前阅读提问能力指学生在课前阅读文本后能提出自己阅读疑惑的能力。之所以强调此能力,是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利用阅读期
期刊
摘 要:要快速、准确地读懂高考文言文,可采用“因‘体’而读,整体观照”的方法,即先把握文言材料的文体及其特点,再综合多种手段方法进行整体观照。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文体意识;整体观照  高考语文要求中学生要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材料,但即使如此,学生中依旧存在着“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这个“三怕文言文”就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畏惧心理。再加上阅读时候不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层面是需要有所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有“整体意识”,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作者创作该书的独特写作手段,跳出传统阅读的“套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整本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整体意识;《红楼梦》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2题设置如下: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
期刊
【编者按】在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发展的理想课堂,并将之总结为“大气精致,厚重高效”八个大字:“大气”着眼于课堂立意,“精致”着眼于课堂驾驭,“厚重”着眼于教学内容,“高效”着眼于目标达成。四维一体,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是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学上的共同追求。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落实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两大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