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整合 有效拓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q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复习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并呼唤新的策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命题已经从以专业为核心的学科教学走向培育合格公民的教育。这也给新课程的高三历史复习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传统的旧教材的复习方法能成为新课程的复习策略吗?高中历史新课程模块和专题的编写思路与旧教材单元与章节呈现方式在复习上的把握是否可以相同——如何处理好专题与通史的关系?复习中如何适应新课程从重知识传授到凸显人文内涵的转变?如何把握落实基础与适当拓展知识的关系等。本文试从整合与拓展的角度,提一些复习的基本策略,供广大历史教师参考。
  
  一、合理整合——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之一
  
  模块化、专题式教材编写方式有许多优点,如线索清、思路明等,但也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知识点散,结构松,框架糊,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许多学生到了高三仍然不清楚为什么说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走向了顶峰?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学生也不清楚作为一个皇帝,拿破仑为什么要维护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是怎样维护的?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运用合理整合策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理清结构,搭建框架。
  (一)阶段确定,形成框架
  阶段性不明,会给学生学习历史造成极大的难度。我们知道,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当然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清晰的阶段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框架,从而使繁杂的历史知识点有所归依,不会错位。宋元时期,相比隋唐时期,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如坊市界限被打破、市民阶层扩大、夜市兴盛、“草市”蓬起、交子使用等,我们才可能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瓦子”里人头涌动、24小时几乎时时刻刻都有“市”的情况,这在隋唐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以历史阶段为经,以阶段内的小专题为纬,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复习模式。这样的复习模式能帮助学生在专题的基础上形成阶段概念,从而对历史有更全面、清晰的思考。
  


  


  历史阶段的确定可适当参照传统的通史体系,并结合新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如以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立意,古代中国仍按照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来划分阶段,现代世界则以-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二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后的世界来设定框架(其他不一一列举)。然后,在每个阶段中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梳理,这样既能做到形成框架,架起立体的知识之树,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如先秦部分,按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进行梳理,把皇帝制度、郡县制以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百家争鸣等基础知识点纳入到框架体系中,使学生分散的知识有合理的去处,便于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主整理知识、进行整合迁移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复习效果会更好。
  这种阶段与小专题结合的复习形式是非常有效的,这几年的高考题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如2004年上海卷第10题:
  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劫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打开商品市场
  B 扩大资本输出
  C 夺取香港诸岛
  D 巩固远东霸权
  该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必须要有清晰的阶段概念:19世纪初,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打开商品市场,进行商品输出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东印度公司的所作所为阻碍了他们的商品输出,因此,答案为A。
  (二)史实梳理,理清线索
  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所有的结论与论点都必须建立于准确、丰富的史实基础上,如果没有以准确的史实为基石,任何分析思考都是空中楼阁,甚至会产生分析越缜密,与史实相差越远的悖论。因此,历史学习的前提是要使自己拥有扎实、明确的史实基础。
  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方式,其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学生在初中已经拥有较为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在学生基本形成了历史框架结构后,再进行串线梳理,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把握。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教材编写与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不扎实,使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遇到诸多问题,如史实不清、性质不明,甚至出现朝代错位、概念模糊等情况。因此,在确定历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史实梳理,能帮助学生把分散的史实准确归位,把模糊的概念清晰整理。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的内阁制度名相似而神、形全不似,但由于史实概念的不清晰,部分学生会产生疑问与错觉,这就需要教师对两个内阁制度的相关史实进行有效梳理:
  现代西方的内阁是议会政治的产物,它的权利相当大,有时甚至成为直接的国家统治者,除了偶尔也受到议会的制裁以外,便不再受到任何权利的限制。内阁成员不是出自一个政党,而是出自几个政见不是很悬殊的政党。内阁总理纵然不能够操纵全部的政治,但是他的内阁领导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加以否认。明代的内阁则完全不同。整个的内阁除了在某一特殊时期外,基本上是皇帝的“秘书厅”,内阁的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内阁的权力大多数时候非常弱小,即使因为种种原因(如张居正是皇帝的师傅)权力膨胀的时候,仍旧受到君权的限制。任何权重的大学士如张居正、严嵩之流,在皇帝下诏斥离之后,必须马上离开京师,不得片刻逗留。可见,明的内阁是皇帝的附庸,是君权的奴隶。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也非常重视史实的梳理与概念的辨析,如2009年浙江卷第16题: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该题的史实清晰度要求相当高:考生首先要了解明朝内阁始建于成祖时期,答案A可以排除,还要明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答案C也可排除。同时,皇帝设置司礼监是为了牵制内阁,虽然随着其权势的增加而逐步控制了内阁,但始终没有取代内阁,答案D也必须排除,正确答案只有B。可见,没有清晰的史实,所有的推理、分析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失去现实的意义。当然,史实梳理也是一门学问,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落实基础知识”这个概念,高三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落实,缺乏归纳与提炼,造成复习时间不足,复习效率低下,这是得不偿失的。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利 用课余时间布置史实梳理的基本任务,课堂中则可根据学生的梳理情况加以提炼升华、总结归纳,效果会更好。
  (三)学法归纳,提升能力
  传统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一般有一固定模式: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挖掘教材,教师往往一讲到底——特征描绘、规律总结和概念分析皆由教师代之完成。学生一般只需上课认真记录、下课用心记忆即可。也就是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只能建立在教师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的基础上,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这与新课程的学习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没有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同学是不可能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学法的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升。
  1 强调整合一历史知识的整合性思考
  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历史学科系统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必然会给高三历史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整合——专题之间、模块之间要经常迁移、经常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因为,历史学科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模块是密不可分的,否则,我们很难让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深刻哲理。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与“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整合让学生明确:近代史上的重大民主革命,总是伴随着思想解放潮流而进行的: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潮密不可分;辛亥革命与革命思潮相辅相成。而且,按照历史的一般规律,思想解放潮流应该具有两层内涵:破旧(反对旧体制),立新(提出新思想)。正因为辛亥革命只立新不破旧(没有触动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才会出现新文化运动的补课。同样,我们在学习经济模块中关于“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实施时,也必须联系模块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的内容,让学生清楚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保障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而“重农抑商”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支撑,这种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经济繁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时期。几乎与此同时,古代希腊也进入了他们的辉煌期,适当的整合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的盛况(见下表)。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虽然所处的时代基本相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只有培养学生随时整合、迁移的意识,才能把古今知识、中外知识有机融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2 重视辨析——历史史实的规律性提升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征,后人不可能亲身感受已经发生的历史。人们只能通过已有的史料,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原和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严谨、理性的辨析能力。辨析能力指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哲理性——分析问题有条理、有思路,能够史论结合、以史带论,并能总结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如岳麓版《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中提到:“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时,要求改革的呼声便此起彼伏。”这说明改革都是在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背景下进行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社会运行会出现障碍呢?这个障碍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空前强化——为什么明末的思想会出现活跃的局面?这里的活跃是指什么意思?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辨析能力进行思考。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能力考核的要求日益提高,如2009年浙江省文科综合卷第15题: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这类组合式选择题非常需要考生运用辨析能力来解答。北宋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持续发展时期,其时,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也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因此,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的削弱的定论是错误的。虽然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但在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政策仍是政府的国策,农业生产还是政府的主要经济支柱,题目中的④也是一个错误结论。然而,我们必须相信:非农业税的增长,肯定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状况,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税必然越来越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有力依靠,答案为C。
  因此,史实梳理基础上的学法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学会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繁杂走向精炼,从知识走向认识。在复习过程中,让辨析意识随时存在于学习的各个环节,蕴涵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能用科学、合理的归纳来提升所应用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让复习卓有成效。
  3 学会鉴别——历史情境的科学性营造
  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事件发生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空间及其时代背景等,它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局面的形成。它的营造与再现,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历史,又能拉近学生与遥远历史的距离,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2009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第20题的情境性设计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试题不仅形式活泼,情境的营造也非常到位,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当时的情境紧密结合,让人有身处其中的感觉。
  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如能及时、科学地营造情境,能使学习更直观,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活动。宗法制的概念非常枯燥难懂,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加上一点情境,效果会更好。如: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封建国家的倡导
  B 分封制的产物
  C 君主专制的需要
  D 宗法制的影响
  这样的情境设置比直截了当地提关于宗法制的问题要好得多。
  当然,历史情境的营造必须遵循两个原则: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通过情境,缩短与历史的距离,产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科学与严谨的精神,不能随意地虚构历史情境,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情境,否则,历史感的缺失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有效拓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复习策略之二
  
  常言说:“死去活来学历史。”言下之意就是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但更离不开分析与思考——学习历史不在于掌握多少教材知识,记忆多少历史概 念与史实,而是通过历史的学习,内化史实,感悟历史,完善情感,形成观点。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通过有效拓展的策略,帮助学生扩大学习视野,延伸知识内涵,关注社会热点,提升人文精神。
  (一)渗透必要的历史常识
  历史学习是以史实、概念为基础的,没有明确的史实支撑,所有的分析与感悟都会偏离方向。因此,对于史实的记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只停留于僵化的概念。应该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把这些历史常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历史常识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钥匙,是学生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感悟历史的基石,其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常识在教材中无法体现,但它却是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学生积淀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中学生,作为有一定历史知识积淀的学习者,他应该了解避讳制度、了解谥号的特点、了解“连中三元”的内涵等,否则会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障碍。2009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也在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第12题: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
  A 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 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 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 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该题看似简单,但光靠死记硬背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它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史学常识:秦朝以李斯创制的小篆作为统一文字,而隶书直到汉代才广泛运用,因此,B项可以排除;书法当中最能表现其写意性,变化最为丰富的是行书;而被称为正书,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的是楷书,因此,C、D项也可以排除,答案只能是A。
  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利用有效的知识平台,适当辅助史学常识,如在讲述孔子的成就时,可以让学生思考:
  清代的《四库全书》汇集了大量的史料,给后人学习历史提供了方便。如果我们现在要查阅孔子的《论语》和《韩非子》的相关内容,应该分别查阅()
  A 经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通过该题的解答让学生明确《四库全书》中经部主要收集儒家经典,史部收集各国史书,子部收集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则收集各种文集、小说等。同样,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也可让学生思考: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应该属于(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通过该题让学生掌握公元纪年的基本计算方法,拓展他们的能力与视野。这种适当的常识拓展,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史书、提取史料,扫清历史学习中的拦路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文素养。当然,这种拓展要根据时间和教学安排来定,不能过分以至喧宾夺主,冲击正常的复习。
  (二)完善合理的史料意识
  历史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史料的鉴别与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史料意识,缺乏史料理解能力,所有的学习方法与策略都会成为空谈。
  近几年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史料的解读,2008年全国文科综合卷12道选择题基本采用史料-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第16题更是需要史料的辨析能力: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发昌机器厂
  D 耶松船厂
  我们知道,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企业的两种形式——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而民用企业管理方式有三种——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如果能对史料进行准确的判读,不难发现该史料呈现的明显是体现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轻松判断:江南制造总局是军用企业的典型;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耶松船厂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资本输出的产物。答案只能是B。
  2009年浙江卷第14题的史料意识更为浓厚:
  左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解答该题首先需要准确判读题中蕴涵的史料,并从史料中判断路级行政机构(宋代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制度)和转运使的设置(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里有这项内容)等富有明确宋代特点的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可见,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史学成果必要的支撑。
  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养成“材料证史”的意识,不要仅仅让学生记、背结论,而是通过史料的理解与分析,总结出历史的规律。如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取得迅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中国古代史》)通过史料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历史规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劳动工具的改进(包括水利的兴修)、耕作方式的变化(包括经营方式、耕作方式、剥削方式、土地制度的变化等)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努力等,这样的分析思考,能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解读历史,提升能力。
  (三)拓展高度的人文精神
  人文性是文科综合考试力求凸显的特性,文科综合考试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知识的考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形成感悟的能力。因此,作为人文学科,文科综合考试能否凸显人文精神成为试题成败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精神能否在考试改革中进行渗透的标志。但是,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在试题中引用一些诗句、典故、图片资料就是拓展了人文精神,而是要让学生能依据一切既有的知识并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2010年浙江省调测卷第23题也有很好的导向:
  新编京剧的伴奏已在传统的锣鼓丝弦中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①经过这样的改变,京剧不再姓“京”②中国传统乐器本来很多是外来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③外来元素的加入会破坏本土文化④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旧中有新”同样也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该题不仅考查学科的基本常识,还蕴涵基本的学科认识——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历史的必然;中外文化就是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地发展、更新的,历史也由此不断进步。这种认识是对学科知识的一种人文性升华。
  ,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我们要及时捕捉这样的机会,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掌握学科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内化过程。在讲述《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内容时,可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的一段话: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地方”的表现和原因,并认识到:这一时期,不管制度、文化背景有什么不同,东西方都注重人的作用——经济的发展使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可见,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尊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样的挖掘,不仅使教学的主题得到升华,还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其他文献
一、 我国教研员的现状及问题  (一) 教研员的专业地位受到质疑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飞速发展,合格师资严重不足,教研员在“缺什么,补什么”的方针指引下投身于教学研究工作,指导教师学习教材教法,为薄弱的基础教育输送大量的教师。因而,教研员是教育资源稀缺、办学条件落后的权宜之计。而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已经繁荣发展,教育资源丰富,教研员如果承袭成立之初的功能必然受到教育界的质疑。当前教师素质的迅
期刊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部分教师很少借助化学实验,部分教师在借助化学实验展示信息时不够充分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差异过大,以至于学生只能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机械记忆。为了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使化学实验教学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对教材等教学资源所示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补充、重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学习信息,使化学实验的认知功能最大化,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
期刊
语言文字运用题复习,抓手在于词语辨析。词语辨析涉及语素分析和准确地理解词语,前者与字形题紧密相联,后者对辨析语病、句子衔接、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都意义重大。词语的理解、感受、辨析、运用能力,实际上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词语辨析题被师生公认为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限于自身的资质,常常是照本宣科,读一读参考答案了事,这样粗放式的备考,效果显然不好;另有一些态度认真、苦口婆心的教师,课
期刊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堂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借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获得独特的体验,从而深入解读文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深刻性的体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定位、目标、思路、生成等因素处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当前仍有不少课堂并未展现出深刻性的一面。  一、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刻性不足的成因  偏失的教学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将
期刊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IA选修模块之一。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的《论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不断地解读、阐发与运用,尤其要思考我们今天读《论语》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能从《论语》中能得到什么?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国学基础薄弱,以及选读课难以把握等原因,《〈论语〉选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倡中学教师读《论语》。只有在静静的阅读中才能与孔子对话,才能捕捉中国文化中孔学的影子,才
期刊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培养学生“正气、大气、灵气”为目标的“有序德育”实验研究。学校形成了切合学生道德发展实际的、较为完善的德育体系,构建起“系列化、生活化、人本化、制度化、网络化”的“有序德育”模式,使“正气、大气、灵气”成为一种高尚的德性品质内化于学生心灵之中,成为学生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  一、 “三气”培养目标和“有序德育”的内涵  “气”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上均
期刊
一、乐清市公办寄宿学校诞生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人员的流动剧增,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为了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后顾之忧,乐清市开始出现“全托”式学校,后来又迅速发展为办学质量和收费都较高的寄宿学校。现乐清市各大集镇均有寄宿学校,包括一些山区。据统计,乐清市共有寄宿学校35所,其中集镇9所,农村26所;另外,还有12所学校办有寄宿班。由于国家政策没有跟上,寄宿学校在
期刊
2009年是我省新课改的第一次高考,也是文综试卷的第一次自主命题。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把学科知识融入生活主题,试题与生活和时代紧密联系,并注重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注重学生读图析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对考生探究能力利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为2010年的备考复习带来了许多思考与启示。因此,高三教师要认真研究《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期刊
校本研修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伴随课程改革发展起来的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培训为一体的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校本研修应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进修,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需求实施的一种开放的教师专业进修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往往演化成校本培训,那么如何切实开展校本研
期刊
一、教学视导实践行动的背景  要了解一项改革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这项改革的背景。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使命,使得把发展教育的理念加快转移到科学和谐上来、把治教办学的重心加快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把教书育人的模式加快转移到全面素养上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体现在校本教研上,就是深入学习实践《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使校本教研工作从重组织活动、关注狭隘经验,发展为重捕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