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已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中资银行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资银行,人民币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币。究其原因,中资银行以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为主,收益稳健,而外资银行倚重股票类产品,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不过,单就境外股票产品而言,外资银行的表现更胜一筹。随着中资银行开始介入境内股票二级市场,第三方产品设计领域浮现商机。
2008年9月,美国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给香港迷你债券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和大量诉讼。这些不满和投诉不仅针对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更针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对国内市场而言,该事件严重打击了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信心,致使发售数量急剧下降。
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无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信用社,近两年都对发行理财产品非常积极,理财产品数量均有大幅增长。根据Wind资讯和各银行网站信息,2008年1-8月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3656款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国内银行理财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那么,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表现有何区别?在投资时应当如何选择呢?
资银行:产品创新少,整体收益高
根据wind资讯和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2007年人民币产品共发行了1302只,其中外资银行占10.41%;外币产品共发行了1760只,其中外资银行占14.72%。研究发现,虽然中资银行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无论是人民币产品还是外币产品,中资银行的“技术含量”都不高。
在人民币产品中,以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发行数量最多的是信用类产品,即产品投资或挂钩的基础资产是信贷资产、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等,类似于私募性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该类产品之所以在近两年迅猛发展,是因为宏观紧缩政策不断加强,实体经济和银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发行信用产品类的理财产品,银行可以获得更多流动性。由于中资银行在信用类产品市场具有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先发优势,因此外资银行一向以发售结构类产品为主。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8月,东亚银行和渣打银行各推出了一款人民币普通类产品,这两款产品分别投资于信贷资产和银行间货币债券市场,表明外资银行也开始争夺这一领域。
在外币产品中,中资银行发行最多的是普通类产品,占到外币产品总数的70%以上。这类产品设计简单,甚至不需要任何创新。因为这类产品的设计架构是基于国内独特的双轨制利率体系: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可以积聚较小金额的外币存款,获得高于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但是,未来如果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在人民币存款利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这类产品的发行数量无疑将大幅萎缩。与中资银行相反,外资银行的外币产品主要以结构类产品为主,占据了结构类产品的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体现了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
综合比较2006年至2008年8月的已发行产品,中资银行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资银行,人民币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币。究其原因,中资银行最主要的产品仍然是面向国内金融市场的信用类产品和利率类产品,表现相对稳健。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倚重股票类产品,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品表现自然不佳。此外,中资银行发行了大量“打新股”类人民币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他类产品,拉高了整体收益水平。
境外股票产品:外资银行更强
股票产品是体现银行理财水平的关键。因为股票产品占人民币产品的比例仅次于信用产品,而占外币产品的比例达到了50%。统计表明,如果扣除“打新股”类产品,中资银行的股票产品表现逊于外资银行。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的数据,中资银行2007年发行的人民币境外股票产品中,有17.24%的超额收益为负,而外资银行只有8.33%。比如,深圳发展银行“聚汇宝”超越计划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产品的超额收益率为-2.97%,招商银行的“金葵花”金属系列之“锌锌”向荣美元理财计划,超额收益率为-1.48%。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资银行难以直接参与境外衍生品市场,产品设计能力不足,所发行产品多半是购自外资银行,而这些产品的表现比外资银行自己销售的产品差,这不能不让人反思。
外资银行的境外股票产品虽然优于中资银行,但表现也不足以称道。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截至10月15日,汇丰银行的144款QDU产品累计收益率全线亏损,有142款产品累计亏损幅度超过10%。与可比基准收益相比,外资银行的业绩也不理想。花旗、渣打、东亚、华侨等外资银行的多款产品都出现了负超额收益。比如花旗银行的“涨跌双赢型”美元1.5年期产品,超额收益率仅为一2.065%;华侨银行发行的“双利宝”3个月美元保本理财产品、“聚宝利”6个月汇率区间外保本结构型存款产品,实际收益率都远低于相同期限的美元存款利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近期境外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许多外资银行的境外股票产品设计了复杂的结构,增加了对银行自身的保护,使投资者甄别产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三方设计商机浮现
银行理财产品在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财富管理需求的同时,正在成为银行业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工具。由于国内的信用体系、监管环境等原因,中资银行直接参与境外衍生品市场和产品设计能力一直不足,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理财产品设计。
2008年2月,建设银行推出一款直接与6只A股股票挂钩的保本理财产品——“汇得盈保A计划”。该产品包括人民币、美元、澳元3款不同币种,产品收益与上港集团、宝钢股份、贵州茅台、长江电力、大秦铁路和中国神华等6只大盘蓝筹股挂钩。这意味着银行客户资金可以保本形式进入A股市场。此前,建行曾于2007年末发行了投资于国内B股市场的“宝B计划”,挂钩沪深二级市场的6只蓝筹股。挂钩境内A股和B股产品的出现,意味着国内银行业已经可以通过理财产品间接介入境内股票二级市场。对于更熟悉境内金融市场、有能力提供第三方理财产品设计的国内机构来说,无疑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2008年9月,美国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给香港迷你债券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和大量诉讼。这些不满和投诉不仅针对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更针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对国内市场而言,该事件严重打击了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信心,致使发售数量急剧下降。
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无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信用社,近两年都对发行理财产品非常积极,理财产品数量均有大幅增长。根据Wind资讯和各银行网站信息,2008年1-8月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3656款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国内银行理财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那么,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表现有何区别?在投资时应当如何选择呢?
资银行:产品创新少,整体收益高
根据wind资讯和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2007年人民币产品共发行了1302只,其中外资银行占10.41%;外币产品共发行了1760只,其中外资银行占14.72%。研究发现,虽然中资银行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无论是人民币产品还是外币产品,中资银行的“技术含量”都不高。
在人民币产品中,以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发行数量最多的是信用类产品,即产品投资或挂钩的基础资产是信贷资产、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等,类似于私募性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该类产品之所以在近两年迅猛发展,是因为宏观紧缩政策不断加强,实体经济和银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发行信用产品类的理财产品,银行可以获得更多流动性。由于中资银行在信用类产品市场具有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先发优势,因此外资银行一向以发售结构类产品为主。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8月,东亚银行和渣打银行各推出了一款人民币普通类产品,这两款产品分别投资于信贷资产和银行间货币债券市场,表明外资银行也开始争夺这一领域。
在外币产品中,中资银行发行最多的是普通类产品,占到外币产品总数的70%以上。这类产品设计简单,甚至不需要任何创新。因为这类产品的设计架构是基于国内独特的双轨制利率体系: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可以积聚较小金额的外币存款,获得高于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但是,未来如果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在人民币存款利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这类产品的发行数量无疑将大幅萎缩。与中资银行相反,外资银行的外币产品主要以结构类产品为主,占据了结构类产品的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体现了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
综合比较2006年至2008年8月的已发行产品,中资银行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资银行,人民币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外币。究其原因,中资银行最主要的产品仍然是面向国内金融市场的信用类产品和利率类产品,表现相对稳健。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倚重股票类产品,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产品表现自然不佳。此外,中资银行发行了大量“打新股”类人民币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他类产品,拉高了整体收益水平。
境外股票产品:外资银行更强
股票产品是体现银行理财水平的关键。因为股票产品占人民币产品的比例仅次于信用产品,而占外币产品的比例达到了50%。统计表明,如果扣除“打新股”类产品,中资银行的股票产品表现逊于外资银行。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的数据,中资银行2007年发行的人民币境外股票产品中,有17.24%的超额收益为负,而外资银行只有8.33%。比如,深圳发展银行“聚汇宝”超越计划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产品的超额收益率为-2.97%,招商银行的“金葵花”金属系列之“锌锌”向荣美元理财计划,超额收益率为-1.48%。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资银行难以直接参与境外衍生品市场,产品设计能力不足,所发行产品多半是购自外资银行,而这些产品的表现比外资银行自己销售的产品差,这不能不让人反思。
外资银行的境外股票产品虽然优于中资银行,但表现也不足以称道。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截至10月15日,汇丰银行的144款QDU产品累计收益率全线亏损,有142款产品累计亏损幅度超过10%。与可比基准收益相比,外资银行的业绩也不理想。花旗、渣打、东亚、华侨等外资银行的多款产品都出现了负超额收益。比如花旗银行的“涨跌双赢型”美元1.5年期产品,超额收益率仅为一2.065%;华侨银行发行的“双利宝”3个月美元保本理财产品、“聚宝利”6个月汇率区间外保本结构型存款产品,实际收益率都远低于相同期限的美元存款利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近期境外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许多外资银行的境外股票产品设计了复杂的结构,增加了对银行自身的保护,使投资者甄别产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三方设计商机浮现
银行理财产品在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财富管理需求的同时,正在成为银行业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工具。由于国内的信用体系、监管环境等原因,中资银行直接参与境外衍生品市场和产品设计能力一直不足,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理财产品设计。
2008年2月,建设银行推出一款直接与6只A股股票挂钩的保本理财产品——“汇得盈保A计划”。该产品包括人民币、美元、澳元3款不同币种,产品收益与上港集团、宝钢股份、贵州茅台、长江电力、大秦铁路和中国神华等6只大盘蓝筹股挂钩。这意味着银行客户资金可以保本形式进入A股市场。此前,建行曾于2007年末发行了投资于国内B股市场的“宝B计划”,挂钩沪深二级市场的6只蓝筹股。挂钩境内A股和B股产品的出现,意味着国内银行业已经可以通过理财产品间接介入境内股票二级市场。对于更熟悉境内金融市场、有能力提供第三方理财产品设计的国内机构来说,无疑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