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日本文明为一种卫星文明,它环绕着中国,每一次文明的跃进都多少受了外来文明尤其是中国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大一统帝国时代抛向宇宙的一颗卫星。然而这颗卫星在自己的文明进程中亦开出了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灿烂之花。
有专家考证日本在公元前的将近两三千年间一直处在新石器时代,发展缓慢,几近停滞,但就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几乎是一夜之间奇迹般地跨进了铁器时代。至今还有传说是当年秦始皇派去的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三百童男童女敦促了这一进展。然后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到公元后15、16世纪的天皇岌岌可危的时期,日本与中国进行着频繁的交往,瓷器、茶叶、书法绘画,以及戏剧、服饰和日常礼仪几乎都是中国文明的海外复制。进入17世纪,日本民间新兴阶层武士发展到一定阶段成了幕府将军,聚敛了大量社会财富,有田产,有私有的作坊,当然也拥有为他们征战和卖命的武士。就像中国的战国七雄,他们彼此间常有着战争,并且那个时候视天皇的旨令于不顾,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劲儿。最终一个最大的家族,德川家族角逐胜利,于公元1603年建立了德川统治,也就是江户时代。至今那些日本最血腥的暴力美学无不与这一血肉相搏的战乱时期有关。
1603年到1868年的江户时代,日本却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有长崎港口对外开放,也只接纳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商船。这并不奇怪,几乎任何一个靠武力和伤亡夺取了天下的统治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养精蓄锐,把自己和天下都沉浸在世俗生活的享受中,也借此恢复元气,他们暂时还不想去侵略别人,更不愿意被打扰,于是,闭关锁国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独立的发展。
“关起门来求发展”总是有效的,举两个略带嘲讽的例子:毛泽东时代,闭关锁国的10年,诞生了无可堪比的高度抽象的史诗性的象征主义艺术“京剧芭蕾舞”,它有完备的文艺理论,有独特的舞台和形体语言,几近完美,至今仍无能超越。朝鲜一向的排外政策,使现在想看一场真正的朝鲜传统说唱的人们,还得到平壤。日本同样,传统的绘画在江户的二三百年问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集中表现便是浮世绘。这种在日本江户时代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民间版画艺术,在形式上,从庙堂之高走向了普罗大众;技法上,既非欧洲洋画的透视法,也非中国山水的散点布局,而是独树一格,真正展现了接近纯粹的民族绘画。
第一位浮世绘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是生活在16世纪中期的菱川师宣,他在京都专门制作和出版带有插图的书籍。渐渐地,他一反插图为辅、文字为主的形式,制作了大量的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书籍,受到了市民阶层的喜欢。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的绘本那么发达,原来古已有之。久而久之,这位菱川师宣就把插图拿出来,单独出售,这便是浮世绘的前身。最早的浮世绘以红色为主,配以黄色和绿色的描绘。至此又过了大约二三十年,印工们发明了墨里加胶的方法,印出了具有光泽的非常饱满浓烈的色块,称作“漆绘”。但是真正把浮世绘提高到一个境界的是铃木春信,这位生活在18世纪的大师,以美人画为主,开拓了十种以上的色彩、多次套印的技术,有了细腻的中间色,浮世绘从此绚丽多彩,美如织锦。
同时代还有一位领军人物,喜多川歌,他真正体现了日本民族审美的细腻和精致入微。他的美人画,发丝历历可数。他擅长用暖色调表现肌肤的柔美、面部的安详。他的作品唯美、哀伤、柔韧,几乎可看作是日本人性之美的典范。与此相反,另一位大师东洲斋写乐,却以面目狰狞的人物画像著称。有历史考证,他从1794年5月到次年1月的仅九个月时间里创作了140幅画作之后就像一颗流星般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他开创的画风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树一帜。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910年,德国的美术研究家Julius Kurth写了一本《写乐》,称赞东洲斋写乐是冠绝全球的“讽刺画家”。
当时浮世绘最大的机构是歌川派,创始人是歌川丰春,得到了权力机关幕府将军的赏赐和特权,最得意时门生达两三百名,几乎垄断了江户时代的出版传媒机关。当时的浮世绘并非像现在这样高高挂起来欣赏,它充当着宣传、海报、市井画等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月刊、杂志。
有专家说日本的绘画技法得益于中国的盛唐。浮世绘的诞生,标志着自公元6世纪西渡到唐朝谋艺的日本匠人带回去的中国绘画在经过了将近一千年后,终于在本土有了质变的回应。而且在当时的日本,对绘画技法的开拓是著称于世的。
葛饰北斋,生活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自称为“画狂”。他对浮世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将当时所能看到的各个派系都融合到自己的画风中。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突破技法、变幻创作风格。对风景,他采取了西洋画的透视法,又将东方式的人物画法安置其中。不仅如此,他的风景画还追求别具一格,每一幅都要有不同的立意。他的作品影响了凡·高、莫奈乃至欧洲印象派的诞生。
葛饰北斋最著名的画作之一《神奈川冲浪里》,是他艺术创新上的登峰之作。尽管这幅表现巨浪的作品在尺寸上并无想象的震撼效果,在现在看来也并无什么标新立异之处,但纵观日本江户及明治时期的绘画史,确实是一幅惊世之作。它是江户末期的日本社会的心理寓言,亦是明治时期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幅作品抓住了瞬间的印象,相对于其他浮世绘静止的美感,它专注于瞬间爆发的动态,并用了近似抽象的艺术手法。巨浪中的小船岌岌可危,远处日本天皇的标志富士山,处于画面的中心,却占了很小的位置,对这一风暴采取了漠视。当时的日本社会幕府统治陷入了重重的危机,普通的手工业和小商业者越来越不满足于政治地位,一场改革的风暴已是一点即燃。
而这时在西欧,演绎了将近五百年的文艺复兴至此已形容枯槁,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从学院的老教授那里得到的东西,新兴的贵族不愿意在他们的新家挂着祖辈留下的画像,他们要在走廊上挂上符合他们口味的标新立异的画作。起先是凡·高,后来是莫奈、马蒂斯,他们从日本陶瓷和茶叶的包装纸上发现了浮世绘,用色块代替线条,用单一的平面代替透视却仍然达到了精彩的立体效果……之后,他们创立了印象派。
浮世绘就这样闻名世界,日本人也开始视作文物地珍藏起它们。二战前很多日本人居住中国,也带来了他们的浮世绘珍品,走的时候因时局的动荡仓皇而走,至今在中国大连和东北一些城市的老房子外,仍有一些陌生的日本人徘徊不去一也许哪面墙上当初就挂着他们的珍藏。北京的一家都美画廊现在就收藏着从那些遭遇着拆迁命运的老房子的残垣断壁上挽救出来的浮世绘。
浮世绘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是日本民族的瑰宝,记录了江户时代的社会风情。在信息交流已全球化的今天,每个民族都更珍视自己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影响了印象派的诞生。凡·高曾临摹过葛饰北斋的作品,莫奈还在自家的花园里建造了一座浮世绘里的“日本桥”——起先,莫奈多次临摹浮世绘里的一座日本桥,后来他在位于吉维尼小镇的花园里建造了一座日本拱桥,这座桥后来又被无数的莫奈仰慕者临摹。
有专家考证日本在公元前的将近两三千年间一直处在新石器时代,发展缓慢,几近停滞,但就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几乎是一夜之间奇迹般地跨进了铁器时代。至今还有传说是当年秦始皇派去的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三百童男童女敦促了这一进展。然后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到公元后15、16世纪的天皇岌岌可危的时期,日本与中国进行着频繁的交往,瓷器、茶叶、书法绘画,以及戏剧、服饰和日常礼仪几乎都是中国文明的海外复制。进入17世纪,日本民间新兴阶层武士发展到一定阶段成了幕府将军,聚敛了大量社会财富,有田产,有私有的作坊,当然也拥有为他们征战和卖命的武士。就像中国的战国七雄,他们彼此间常有着战争,并且那个时候视天皇的旨令于不顾,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劲儿。最终一个最大的家族,德川家族角逐胜利,于公元1603年建立了德川统治,也就是江户时代。至今那些日本最血腥的暴力美学无不与这一血肉相搏的战乱时期有关。
1603年到1868年的江户时代,日本却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有长崎港口对外开放,也只接纳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商船。这并不奇怪,几乎任何一个靠武力和伤亡夺取了天下的统治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养精蓄锐,把自己和天下都沉浸在世俗生活的享受中,也借此恢复元气,他们暂时还不想去侵略别人,更不愿意被打扰,于是,闭关锁国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独立的发展。
“关起门来求发展”总是有效的,举两个略带嘲讽的例子:毛泽东时代,闭关锁国的10年,诞生了无可堪比的高度抽象的史诗性的象征主义艺术“京剧芭蕾舞”,它有完备的文艺理论,有独特的舞台和形体语言,几近完美,至今仍无能超越。朝鲜一向的排外政策,使现在想看一场真正的朝鲜传统说唱的人们,还得到平壤。日本同样,传统的绘画在江户的二三百年问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集中表现便是浮世绘。这种在日本江户时代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民间版画艺术,在形式上,从庙堂之高走向了普罗大众;技法上,既非欧洲洋画的透视法,也非中国山水的散点布局,而是独树一格,真正展现了接近纯粹的民族绘画。
第一位浮世绘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是生活在16世纪中期的菱川师宣,他在京都专门制作和出版带有插图的书籍。渐渐地,他一反插图为辅、文字为主的形式,制作了大量的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书籍,受到了市民阶层的喜欢。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的绘本那么发达,原来古已有之。久而久之,这位菱川师宣就把插图拿出来,单独出售,这便是浮世绘的前身。最早的浮世绘以红色为主,配以黄色和绿色的描绘。至此又过了大约二三十年,印工们发明了墨里加胶的方法,印出了具有光泽的非常饱满浓烈的色块,称作“漆绘”。但是真正把浮世绘提高到一个境界的是铃木春信,这位生活在18世纪的大师,以美人画为主,开拓了十种以上的色彩、多次套印的技术,有了细腻的中间色,浮世绘从此绚丽多彩,美如织锦。
同时代还有一位领军人物,喜多川歌,他真正体现了日本民族审美的细腻和精致入微。他的美人画,发丝历历可数。他擅长用暖色调表现肌肤的柔美、面部的安详。他的作品唯美、哀伤、柔韧,几乎可看作是日本人性之美的典范。与此相反,另一位大师东洲斋写乐,却以面目狰狞的人物画像著称。有历史考证,他从1794年5月到次年1月的仅九个月时间里创作了140幅画作之后就像一颗流星般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他开创的画风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树一帜。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910年,德国的美术研究家Julius Kurth写了一本《写乐》,称赞东洲斋写乐是冠绝全球的“讽刺画家”。
当时浮世绘最大的机构是歌川派,创始人是歌川丰春,得到了权力机关幕府将军的赏赐和特权,最得意时门生达两三百名,几乎垄断了江户时代的出版传媒机关。当时的浮世绘并非像现在这样高高挂起来欣赏,它充当着宣传、海报、市井画等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月刊、杂志。
有专家说日本的绘画技法得益于中国的盛唐。浮世绘的诞生,标志着自公元6世纪西渡到唐朝谋艺的日本匠人带回去的中国绘画在经过了将近一千年后,终于在本土有了质变的回应。而且在当时的日本,对绘画技法的开拓是著称于世的。
葛饰北斋,生活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自称为“画狂”。他对浮世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将当时所能看到的各个派系都融合到自己的画风中。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突破技法、变幻创作风格。对风景,他采取了西洋画的透视法,又将东方式的人物画法安置其中。不仅如此,他的风景画还追求别具一格,每一幅都要有不同的立意。他的作品影响了凡·高、莫奈乃至欧洲印象派的诞生。
葛饰北斋最著名的画作之一《神奈川冲浪里》,是他艺术创新上的登峰之作。尽管这幅表现巨浪的作品在尺寸上并无想象的震撼效果,在现在看来也并无什么标新立异之处,但纵观日本江户及明治时期的绘画史,确实是一幅惊世之作。它是江户末期的日本社会的心理寓言,亦是明治时期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幅作品抓住了瞬间的印象,相对于其他浮世绘静止的美感,它专注于瞬间爆发的动态,并用了近似抽象的艺术手法。巨浪中的小船岌岌可危,远处日本天皇的标志富士山,处于画面的中心,却占了很小的位置,对这一风暴采取了漠视。当时的日本社会幕府统治陷入了重重的危机,普通的手工业和小商业者越来越不满足于政治地位,一场改革的风暴已是一点即燃。
而这时在西欧,演绎了将近五百年的文艺复兴至此已形容枯槁,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从学院的老教授那里得到的东西,新兴的贵族不愿意在他们的新家挂着祖辈留下的画像,他们要在走廊上挂上符合他们口味的标新立异的画作。起先是凡·高,后来是莫奈、马蒂斯,他们从日本陶瓷和茶叶的包装纸上发现了浮世绘,用色块代替线条,用单一的平面代替透视却仍然达到了精彩的立体效果……之后,他们创立了印象派。
浮世绘就这样闻名世界,日本人也开始视作文物地珍藏起它们。二战前很多日本人居住中国,也带来了他们的浮世绘珍品,走的时候因时局的动荡仓皇而走,至今在中国大连和东北一些城市的老房子外,仍有一些陌生的日本人徘徊不去一也许哪面墙上当初就挂着他们的珍藏。北京的一家都美画廊现在就收藏着从那些遭遇着拆迁命运的老房子的残垣断壁上挽救出来的浮世绘。
浮世绘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是日本民族的瑰宝,记录了江户时代的社会风情。在信息交流已全球化的今天,每个民族都更珍视自己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影响了印象派的诞生。凡·高曾临摹过葛饰北斋的作品,莫奈还在自家的花园里建造了一座浮世绘里的“日本桥”——起先,莫奈多次临摹浮世绘里的一座日本桥,后来他在位于吉维尼小镇的花园里建造了一座日本拱桥,这座桥后来又被无数的莫奈仰慕者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