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业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少数品德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在学生中占少数,但他们能量大,往往具有蔓延作用,给学校教育工作和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许多困难,甚至成为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因此,认真分析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掌握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一项迫切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内容。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
所謂不良品德是指违反道德准则的思想及言行。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生下来就固有的,而是他们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并通过内心的“体验”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他既有外在的不良环境的影响,又有内在的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外在的不良环境的影响概括地说: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极端的个人主义,错误的政治观点,庸俗、色情的文化艺术对青少年的侵蚀,社会上存在的刑事犯罪分子,形形色色的流氓教唆犯对青少年的毒害;淫秽网站、书刊对青少年的毒害;还有各种思想,以及不健康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如“中考、高考落第”都是青年学生不良品德滋生的土壤。
(2)家庭教育不当。目前,绝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或是娇惯、溺爱、纵容放任;或是简单粗暴,苛刻要求。有的家长对子女成长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同时,有少数家长本身素质较差,道德观念、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起不到身教言传的作用,由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步入歧途。
(3)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花大力气抓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即使是开展了一些活动,也不过是一般的说教,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是积极热情地亲近他们,帮助他们,而疏远他们,歧视他们。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势必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性循环。内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现代青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起伏容易在心理上(主要是大脑)不够成熟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不够健全牢固,对道德的理解很肤浅,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当受到外界不健康内容的刺激时,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另一方面,当学生刚进入青春期时,他们主观上渴望摆脱儿童时代对别人的依附关系,开始独立地观察社会,对周围的事物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以显示自己已经成熟。但客观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认识事物比较片面,带有盲目性。一旦接触复杂的环境就很难分辨美与丑、荣与辱、苦与乐的界限。甚至以“倒像镜头”的方式看待,看待人生,从而形成不良道德观念。
二、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可以教育好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和改善的。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和矫正呢?
首先,教师要把真爱献给学生,笔者通过问卷和个别谈话中,了解到品行不良的学生往往是在思想感情上曾受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心灵上遭受过一些创伤,他们有强烈的自尊,但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主观上有进步的要求,但又意志薄弱,普遍存在着对教师的疑惧心理和逆反心理,从上小学再到初中,在校他们受表扬的少,受批评、受指责的次数多,在初中阶段班主任、任课教师把他们视为“差下生”往职校推荐。为此,笔者认为,要教育好这些学生,首先应使他们改变心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作为教师要把真挚的爱给学生,象慈母对待孩子,朋友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教师要从关怀爱护的角度出发,同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受挫的原因,期待他们变好,尤其是他们犯有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犯错误的根源,认识到坚持错误的危害性,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念,而决不能以冷漠的情感抛弃他们,憎恨他们,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中去,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去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在他们取得微小进步的时候,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肯定,鼓励他们坚定改错的信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其次,要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不良的外部环境是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根源,相反,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引起学生内心震动,实现自我醒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例如:通过评比赛事活动改变他们不求上进的心理结构,树立典型,开展学先进找差距的比、学、赶、帮的活动,启发他们自觉地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念头及行为,增强抑制干扰和调节自己行为意志,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使他们在正确的舆论压力下,醒悟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从而激发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抓好班风建设,努力培养一种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班风,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发生良好的转变。
其三、以自身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经常与学生打交道,是学生最注意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之窗。往往是在教师道德形象的感染下得到开启,教师的正直为人,光明磊落的胸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情怀,往往使学生仰慕、崇拜、效仿,从而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矫正,使学生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灵活应用,恰到好处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品德按期望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
所謂不良品德是指违反道德准则的思想及言行。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生下来就固有的,而是他们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并通过内心的“体验”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他既有外在的不良环境的影响,又有内在的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外在的不良环境的影响概括地说: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极端的个人主义,错误的政治观点,庸俗、色情的文化艺术对青少年的侵蚀,社会上存在的刑事犯罪分子,形形色色的流氓教唆犯对青少年的毒害;淫秽网站、书刊对青少年的毒害;还有各种思想,以及不健康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如“中考、高考落第”都是青年学生不良品德滋生的土壤。
(2)家庭教育不当。目前,绝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或是娇惯、溺爱、纵容放任;或是简单粗暴,苛刻要求。有的家长对子女成长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同时,有少数家长本身素质较差,道德观念、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起不到身教言传的作用,由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步入歧途。
(3)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花大力气抓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政治思想工作,即使是开展了一些活动,也不过是一般的说教,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是积极热情地亲近他们,帮助他们,而疏远他们,歧视他们。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势必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性循环。内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现代青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起伏容易在心理上(主要是大脑)不够成熟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不够健全牢固,对道德的理解很肤浅,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当受到外界不健康内容的刺激时,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另一方面,当学生刚进入青春期时,他们主观上渴望摆脱儿童时代对别人的依附关系,开始独立地观察社会,对周围的事物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以显示自己已经成熟。但客观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认识事物比较片面,带有盲目性。一旦接触复杂的环境就很难分辨美与丑、荣与辱、苦与乐的界限。甚至以“倒像镜头”的方式看待,看待人生,从而形成不良道德观念。
二、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可以教育好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和改善的。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和矫正呢?
首先,教师要把真爱献给学生,笔者通过问卷和个别谈话中,了解到品行不良的学生往往是在思想感情上曾受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心灵上遭受过一些创伤,他们有强烈的自尊,但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主观上有进步的要求,但又意志薄弱,普遍存在着对教师的疑惧心理和逆反心理,从上小学再到初中,在校他们受表扬的少,受批评、受指责的次数多,在初中阶段班主任、任课教师把他们视为“差下生”往职校推荐。为此,笔者认为,要教育好这些学生,首先应使他们改变心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作为教师要把真挚的爱给学生,象慈母对待孩子,朋友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教师要从关怀爱护的角度出发,同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受挫的原因,期待他们变好,尤其是他们犯有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犯错误的根源,认识到坚持错误的危害性,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念,而决不能以冷漠的情感抛弃他们,憎恨他们,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中去,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去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在他们取得微小进步的时候,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肯定,鼓励他们坚定改错的信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其次,要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不良的外部环境是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根源,相反,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引起学生内心震动,实现自我醒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例如:通过评比赛事活动改变他们不求上进的心理结构,树立典型,开展学先进找差距的比、学、赶、帮的活动,启发他们自觉地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念头及行为,增强抑制干扰和调节自己行为意志,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使他们在正确的舆论压力下,醒悟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从而激发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抓好班风建设,努力培养一种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班风,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发生良好的转变。
其三、以自身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经常与学生打交道,是学生最注意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之窗。往往是在教师道德形象的感染下得到开启,教师的正直为人,光明磊落的胸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情怀,往往使学生仰慕、崇拜、效仿,从而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矫正,使学生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灵活应用,恰到好处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品德按期望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