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什么?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口中有艺,这就是教师!
——题记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生物教师,任初中生物课教学整整28年。我心中始终牢记一位老生物教研员于泽明老师的一句话:“学科无好坏之分,主次之分,我听过你几次生物课,很有创意和个人特点,不要改‘科’,坚持下去。”就是这句语重心长的话,使我历经几多的挑战与辛酸,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与喜悦。
一、潜心教学——做一名行者
自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多年一线任教的经历告诉我,教学不仅需要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上世纪80年代,教师是很清贫的。在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教师的工资少得可怜。但我还是在生活上处处俭省,挤出不多的几块钱,到书店买资料,买教案,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为了开阔眼界,我长期坚持订阅《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习报》等专业性报纸和杂志,阅读《21世纪教师的科学素养》《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专著。同时广泛涉猎各种教育理论:《走进新课程》《名师访谈录》《教师专业成长》……不仅具备了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而且具备了较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被领导和同事戏称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
“衣带渐开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8年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我始终把自己的人生坐标放在课堂上。在每学期的各种比赛、评估中,我所任教的学科成绩都遥遥领先。1992年以前,我所教的初三生理卫生学科中考成绩居全县前列,曾创学校中考学科成绩全县历史最高分的记录。1993年河北省中考取消了生物学科,受当时“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生物被划分为“副科”。许多生物教师纷纷“改科”,好心的领导、朋友都劝我改教初中物理或化学等中考学科……但我抛开了名利之念头,毅然决定任教全校生物学科,甘愿辛苦。
为了教好生物,我在冷静思考后,开始尝试生物课的课堂改革,探索具有自己风格的教改之路。一是将生物课堂教学与生物活动课有机结合,营造学生主体活动氛围。我成立了生物标本制作小组、生物学具制作小组、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皮肤纹测定、血型测定、血压测定、叶子书签制作、海淡水鱼类标本制作、昆虫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制作、科技小实验等实践活动。我用废罐头瓶或废玻璃黏合制成动物标本瓶、用废纸盒糊成昆虫标本盒、用衬衫盒作植物标本的台纸,精心制作了500多件标本,学具制作了20余件。其中《长骨解剖剪贴图的制作》、《昆虫小飞轮的制作》分别在《河北实验与仪器》、《中学生课程辅导》杂志发表。《鱼血液循环图》等4件作品获唐山市学具制作一、二等奖。科技小论文《红虫培养》、《壶状臂尾轮虫的培养》、《海水污染与对虾养殖动态分析》等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小论文二、三等奖。“我要学生物”在学校蔚然成风,“生物标本”也成了学校的一个亮点。二是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我将“课改”中的点滴体会、肤浅做法、实验创新写成文章与广大同仁商榷交流,先后在《中学生物教学》、《河北实验与仪器》、《校本行动》、《中学课程辅导》、《终身培训与研究》、《文苑教育与教学》、《科教博览》、《教育与教学》、《科教文摘》、《城乡教师》、《教学交流》、《科学信息报》、《学习方法报》等杂志上发表20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初中生物备课方略》、《目标导学与测评》等著作。除了上好课,我非常重视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用教学带科研。搞好科研,重在信心,贵在“潜心”,难在坚持。多年来,我习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我主持的2项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重点课题,参与的1项市级重点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在又主持立项省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立项课题3项。
28年勤耕不辍的生物教学生涯,为我带来了一系列的肯定和赞誉——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生物骨干教师,2007年被评为丰南区首批名师,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中小学学科名师……
二、醉心课改——做一名研者
“半亩方塘,能透亮一颗红心;三尺讲台,可演绎万千风采。无悔的青春将化作执著前行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坚持在教中研,研中教,教与研相结合,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点与风格。在教学观念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创造机会、让学生“讲”;提炼要点、让学生“议”;问题升华、让学生“思”;探究知识、让学生“做”;发展潜能、让学生“创”;即“讲”、“议”、“思”、“做”、“创”五字生物活动课模式。1995年尝试进行“创设主体性生物活动课途径”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获河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8年,我开始向全区推广“生物模式 活动课”的创新课堂形式;2000年设计主持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种子的成分》一节作为区级示范课向全区生物教师展示,生物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2001年9月《血液成分》一课获唐山市生物教学比赛二等奖;2002年我讲的《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节获唐山市优质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998年—2006年举行了数次区级展示活动,曾获市、区级优质课10节,《种子萌发的实验改进》在2005年获河北省实验创新大赛二等奖。我讲的《肺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一课2010年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
我采用回归课本、精讲内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构建必要的理论和实验知识网等方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无偿进行奥赛辅导,指导的学生在2001年5月河北省首届生物能力竞赛中有2人获省二、三等奖,有2人次获唐山市二等奖,有1人次获丰南区一等奖,居全区第一。2002年5月省第二届生物能力竞赛中有4人获省一等奖,1人获省三等奖,1人获市二等奖,居全省农村学校第一。2003年省第三届生物能力竞赛中有5人获市、区级奖励。2006年,我被评为河北省实验教学标兵。
“问渠哪得浓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改”为我的生物教学注入了活力。
——题记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生物教师,任初中生物课教学整整28年。我心中始终牢记一位老生物教研员于泽明老师的一句话:“学科无好坏之分,主次之分,我听过你几次生物课,很有创意和个人特点,不要改‘科’,坚持下去。”就是这句语重心长的话,使我历经几多的挑战与辛酸,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与喜悦。
一、潜心教学——做一名行者
自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多年一线任教的经历告诉我,教学不仅需要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上世纪80年代,教师是很清贫的。在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教师的工资少得可怜。但我还是在生活上处处俭省,挤出不多的几块钱,到书店买资料,买教案,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为了开阔眼界,我长期坚持订阅《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习报》等专业性报纸和杂志,阅读《21世纪教师的科学素养》《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专著。同时广泛涉猎各种教育理论:《走进新课程》《名师访谈录》《教师专业成长》……不仅具备了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而且具备了较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被领导和同事戏称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
“衣带渐开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8年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我始终把自己的人生坐标放在课堂上。在每学期的各种比赛、评估中,我所任教的学科成绩都遥遥领先。1992年以前,我所教的初三生理卫生学科中考成绩居全县前列,曾创学校中考学科成绩全县历史最高分的记录。1993年河北省中考取消了生物学科,受当时“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生物被划分为“副科”。许多生物教师纷纷“改科”,好心的领导、朋友都劝我改教初中物理或化学等中考学科……但我抛开了名利之念头,毅然决定任教全校生物学科,甘愿辛苦。
为了教好生物,我在冷静思考后,开始尝试生物课的课堂改革,探索具有自己风格的教改之路。一是将生物课堂教学与生物活动课有机结合,营造学生主体活动氛围。我成立了生物标本制作小组、生物学具制作小组、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皮肤纹测定、血型测定、血压测定、叶子书签制作、海淡水鱼类标本制作、昆虫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制作、科技小实验等实践活动。我用废罐头瓶或废玻璃黏合制成动物标本瓶、用废纸盒糊成昆虫标本盒、用衬衫盒作植物标本的台纸,精心制作了500多件标本,学具制作了20余件。其中《长骨解剖剪贴图的制作》、《昆虫小飞轮的制作》分别在《河北实验与仪器》、《中学生课程辅导》杂志发表。《鱼血液循环图》等4件作品获唐山市学具制作一、二等奖。科技小论文《红虫培养》、《壶状臂尾轮虫的培养》、《海水污染与对虾养殖动态分析》等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小论文二、三等奖。“我要学生物”在学校蔚然成风,“生物标本”也成了学校的一个亮点。二是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我将“课改”中的点滴体会、肤浅做法、实验创新写成文章与广大同仁商榷交流,先后在《中学生物教学》、《河北实验与仪器》、《校本行动》、《中学课程辅导》、《终身培训与研究》、《文苑教育与教学》、《科教博览》、《教育与教学》、《科教文摘》、《城乡教师》、《教学交流》、《科学信息报》、《学习方法报》等杂志上发表20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初中生物备课方略》、《目标导学与测评》等著作。除了上好课,我非常重视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用教学带科研。搞好科研,重在信心,贵在“潜心”,难在坚持。多年来,我习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我主持的2项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重点课题,参与的1项市级重点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在又主持立项省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立项课题3项。
28年勤耕不辍的生物教学生涯,为我带来了一系列的肯定和赞誉——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生物骨干教师,2007年被评为丰南区首批名师,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中小学学科名师……
二、醉心课改——做一名研者
“半亩方塘,能透亮一颗红心;三尺讲台,可演绎万千风采。无悔的青春将化作执著前行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坚持在教中研,研中教,教与研相结合,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点与风格。在教学观念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创造机会、让学生“讲”;提炼要点、让学生“议”;问题升华、让学生“思”;探究知识、让学生“做”;发展潜能、让学生“创”;即“讲”、“议”、“思”、“做”、“创”五字生物活动课模式。1995年尝试进行“创设主体性生物活动课途径”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获河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8年,我开始向全区推广“生物模式 活动课”的创新课堂形式;2000年设计主持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种子的成分》一节作为区级示范课向全区生物教师展示,生物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2001年9月《血液成分》一课获唐山市生物教学比赛二等奖;2002年我讲的《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节获唐山市优质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998年—2006年举行了数次区级展示活动,曾获市、区级优质课10节,《种子萌发的实验改进》在2005年获河北省实验创新大赛二等奖。我讲的《肺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一课2010年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
我采用回归课本、精讲内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构建必要的理论和实验知识网等方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无偿进行奥赛辅导,指导的学生在2001年5月河北省首届生物能力竞赛中有2人获省二、三等奖,有2人次获唐山市二等奖,有1人次获丰南区一等奖,居全区第一。2002年5月省第二届生物能力竞赛中有4人获省一等奖,1人获省三等奖,1人获市二等奖,居全省农村学校第一。2003年省第三届生物能力竞赛中有5人获市、区级奖励。2006年,我被评为河北省实验教学标兵。
“问渠哪得浓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改”为我的生物教学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