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当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助于提高少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信自立、积极向上、乐与好学的健康人格。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结合大量的走访谈话、社会调研,提出思考与对策,以期对科学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一、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多元化、普遍化、隐蔽化
以00后出生的小学生群体为例,新时代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理想抱负高远,学习状态稳定,心态情绪阳光向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个性发展远超以往。但小学生孤僻任性、抑郁寡欢甚至自残自杀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这一趋势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据某地教育部门委托开展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有21%的学生受访者认为自己心理不太健康(有心理问题),有将近35%的受访教师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堪忧。这些现象告诫我们,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自闭障碍。通常表现为表情麻木呆滞,反应迟钝,与人交际眼不视人,目光回避,听课注意力、理解力差,言语迟钝,独自言语、少动多静,老师父母往往手足无措,十分无奈和无助。二是性格孤僻。有的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胆怯、嫉妒心强、虚荣心、不合群、依赖;有的自信心缺失、心态自卑,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提考试就没精神,遇到考试晚上睡不着,头痛。三是情绪焦躁。易激怒、抑郁、易紧张、过分担心、焦虑、偏激,语言和行为上不仅不听老师的劝告、教育,还常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自残暴力甚至自杀倾向。四是逆反心理。如厌学、逆反,对学习和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人际交往不和谐,亲人难沟通、同伴不交往。
以上所述各类典型问题,已不同程度地困扰学生、家长和教师,这些年一些学生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甚至许多校园事故的发生,都可从学生心理疾病找到根源。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适应学生需求
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校乃至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针对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但与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的高标准相比,与学生不断变化更新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少、师资力量弱。不少家长和学校带着“只要学习好、不出事”的主观意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经费保障低、硬件配备差,师资力量弱且没有常态化系统性的培训计划;有的家長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认同,甚至存在“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这些思想上的根源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校际差异大。从地域看,城区小学基础好、发展也相对较好,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师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疏导。从校际看,人文底蕴、综合实力强的学校往往开展的更好,有的不仅学业搞得好,连心理健康教育都能成为标杆。从受教育程度看,学历高的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主动更重视更配合,部分学历低的家长却抱有放任自流的想法。
三是教育方式不新颖,或流于形式、或僵化固化。有的学校虽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但课时无保障,随意占课等情况比较普遍。有的仅利用班会、晨会、校园广播等开展所谓心理保健的教育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心理讲座,但所讲内容或过于深奥,或针对性不强,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三、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争朝夕、刻不容缓
根据几年来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把落脚点放到在引导上面,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策略,不能大而化之,化而同之。
一要校准思想航向标,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家校双方、主管部门、社会各界的更深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将家校双方、主管部门甚至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拉到同一水平线、拉到更高水平线,才是我们探索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各种举措的首位之位。学校应强化心理教育理念,制定心理教育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常规教学并进行教研考评,使其常态化发展。家长应该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主动了解行业特性,以共同参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二要选好教育主阵地,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班里”、走进“心里”。充分运用“孟母三迁”等典故,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文化,潜移默化提升这种文化对每个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生活。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活动,既创新和发展班级活动,又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
三是打好活动组合拳,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主体活动”。创新活动阵地,加强心理教育知识宣传,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园落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各学校规范化开设“舒心廊”、“交心亭”、“谈心室”,便于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在社会、学校开辟“心理热线”,保守秘密、尊重隐私、尊重人格。开展心语沙龙,利用课外、晚间或双休日分类分批或开放式进行。 布置“心语日记”,开展单线对话,交流思想情感。书写“心语赠言”,可以在作业本上的改评批语上,可以在“家校联系卡”上,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宝玉.浅析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16(21):20-21.
[2]孙燕杰.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4):71-72.
[3]孙凤霞.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780.
[4]何绍波.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新课程(上).2016(3):8-9.
[5]曹金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教育:文摘版.2016(9):00019-00019.
一、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多元化、普遍化、隐蔽化
以00后出生的小学生群体为例,新时代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理想抱负高远,学习状态稳定,心态情绪阳光向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个性发展远超以往。但小学生孤僻任性、抑郁寡欢甚至自残自杀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这一趋势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据某地教育部门委托开展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有21%的学生受访者认为自己心理不太健康(有心理问题),有将近35%的受访教师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堪忧。这些现象告诫我们,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自闭障碍。通常表现为表情麻木呆滞,反应迟钝,与人交际眼不视人,目光回避,听课注意力、理解力差,言语迟钝,独自言语、少动多静,老师父母往往手足无措,十分无奈和无助。二是性格孤僻。有的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胆怯、嫉妒心强、虚荣心、不合群、依赖;有的自信心缺失、心态自卑,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提考试就没精神,遇到考试晚上睡不着,头痛。三是情绪焦躁。易激怒、抑郁、易紧张、过分担心、焦虑、偏激,语言和行为上不仅不听老师的劝告、教育,还常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自残暴力甚至自杀倾向。四是逆反心理。如厌学、逆反,对学习和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人际交往不和谐,亲人难沟通、同伴不交往。
以上所述各类典型问题,已不同程度地困扰学生、家长和教师,这些年一些学生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甚至许多校园事故的发生,都可从学生心理疾病找到根源。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适应学生需求
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校乃至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针对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但与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的高标准相比,与学生不断变化更新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少、师资力量弱。不少家长和学校带着“只要学习好、不出事”的主观意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经费保障低、硬件配备差,师资力量弱且没有常态化系统性的培训计划;有的家長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认同,甚至存在“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这些思想上的根源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校际差异大。从地域看,城区小学基础好、发展也相对较好,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师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疏导。从校际看,人文底蕴、综合实力强的学校往往开展的更好,有的不仅学业搞得好,连心理健康教育都能成为标杆。从受教育程度看,学历高的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主动更重视更配合,部分学历低的家长却抱有放任自流的想法。
三是教育方式不新颖,或流于形式、或僵化固化。有的学校虽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但课时无保障,随意占课等情况比较普遍。有的仅利用班会、晨会、校园广播等开展所谓心理保健的教育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心理讲座,但所讲内容或过于深奥,或针对性不强,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三、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争朝夕、刻不容缓
根据几年来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把落脚点放到在引导上面,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策略,不能大而化之,化而同之。
一要校准思想航向标,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家校双方、主管部门、社会各界的更深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将家校双方、主管部门甚至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拉到同一水平线、拉到更高水平线,才是我们探索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各种举措的首位之位。学校应强化心理教育理念,制定心理教育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常规教学并进行教研考评,使其常态化发展。家长应该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主动了解行业特性,以共同参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二要选好教育主阵地,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班里”、走进“心里”。充分运用“孟母三迁”等典故,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文化,潜移默化提升这种文化对每个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生活。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活动,既创新和发展班级活动,又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
三是打好活动组合拳,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主体活动”。创新活动阵地,加强心理教育知识宣传,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园落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各学校规范化开设“舒心廊”、“交心亭”、“谈心室”,便于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在社会、学校开辟“心理热线”,保守秘密、尊重隐私、尊重人格。开展心语沙龙,利用课外、晚间或双休日分类分批或开放式进行。 布置“心语日记”,开展单线对话,交流思想情感。书写“心语赠言”,可以在作业本上的改评批语上,可以在“家校联系卡”上,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宝玉.浅析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16(21):20-21.
[2]孙燕杰.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4):71-72.
[3]孙凤霞.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780.
[4]何绍波.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新课程(上).2016(3):8-9.
[5]曹金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教育:文摘版.2016(9):00019-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