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102-01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不断实现新的价值、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的创造活动史。在知识骤增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以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教学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借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紧扣时代脉搏,以学科为突破口,对小学数学学科探索实践在此作以呈现。
策略一:让创新素材在创新情境的创设中激活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而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深究的强烈热情。从而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没有囿于教材中既有的方法,练习珠算加法,教师也没有满足于学生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是把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成为培植创新精神的土壤。然后,给以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情境中,形成创新意识,开启创新潜能。
策略二:让创新人格在师生愉悦的交往中提升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善师生交往,使师生之间人格互容、互相尊重,真正体现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贯彻“以情启情、以情启思”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活跃的创造氛围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和表现思想的机会,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一次应用题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根铁丝长72米,每次用8米,用了5次以后,还剩多少米?”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连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张明松同学也举手了,我请他回答,他刚开了头“72/8”,就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哄笑,我敛住微笑,冷静地对学生说:“大家不要笑,张明松同学没有说错,只是没有说完。”然后,我启发张明松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说,不一会儿,一种极有创造性的思路呈现在大家面前:“8*(72/8-5)”。我当即给这种解法命名为“明松解法”,并带头鼓掌致以祝贺。同时我趁热打铁地说:“创新,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机遇总是偏爱那些善于动脑的人。今天,张明松同学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相信我们班会出现更多个“某某”解法。”从此,全班同学的创新欲望空前高涨,创造“成果”一个接着一个。
策略三:使创新意识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形成
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我给学会上出了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0和4个7组成一个7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面的要求:一个0也不读出来;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小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型,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作出了自己的答案,有6个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即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策略四:让创新能力在大胆想象的过程中培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有一次,我听了刘老师的一节“圆的认识”的新授课。在学好圆的画法后,刘老师对学生说:“老师要在黑板上画一个稍大的圆,可是圆规的脚坏了,怎么办呢?”一时间,学生的眼睛直转,一会儿,一名学生从教室的后面拿来一个脸盆,说:“把脸盆扣在黑板上,沿着盆口画一圈就行了”,刘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刘老师说:“我们学校篮球场的中心圈模糊了,如果要把它画清楚了,怎么画呢?”马上有学生回答,像体育老师画铅球圈儿那样画,刘老师笑着点点头。又说:“我们学校的西南边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这个圆怎么画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都想出用绳子来画。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当呈现一定的素材后,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作出申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中学,冯明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M].白山出版社
[2]朱玉如.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0(4)
[3]沈庆灿.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2(1、2)
[4]王丽,李明文.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2(7、8)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不断实现新的价值、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的创造活动史。在知识骤增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以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教学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借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紧扣时代脉搏,以学科为突破口,对小学数学学科探索实践在此作以呈现。
策略一:让创新素材在创新情境的创设中激活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而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深究的强烈热情。从而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没有囿于教材中既有的方法,练习珠算加法,教师也没有满足于学生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是把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成为培植创新精神的土壤。然后,给以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情境中,形成创新意识,开启创新潜能。
策略二:让创新人格在师生愉悦的交往中提升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善师生交往,使师生之间人格互容、互相尊重,真正体现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贯彻“以情启情、以情启思”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活跃的创造氛围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和表现思想的机会,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一次应用题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根铁丝长72米,每次用8米,用了5次以后,还剩多少米?”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连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张明松同学也举手了,我请他回答,他刚开了头“72/8”,就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哄笑,我敛住微笑,冷静地对学生说:“大家不要笑,张明松同学没有说错,只是没有说完。”然后,我启发张明松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说,不一会儿,一种极有创造性的思路呈现在大家面前:“8*(72/8-5)”。我当即给这种解法命名为“明松解法”,并带头鼓掌致以祝贺。同时我趁热打铁地说:“创新,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机遇总是偏爱那些善于动脑的人。今天,张明松同学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相信我们班会出现更多个“某某”解法。”从此,全班同学的创新欲望空前高涨,创造“成果”一个接着一个。
策略三:使创新意识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形成
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我给学会上出了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0和4个7组成一个7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面的要求:一个0也不读出来;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小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型,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作出了自己的答案,有6个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即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策略四:让创新能力在大胆想象的过程中培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有一次,我听了刘老师的一节“圆的认识”的新授课。在学好圆的画法后,刘老师对学生说:“老师要在黑板上画一个稍大的圆,可是圆规的脚坏了,怎么办呢?”一时间,学生的眼睛直转,一会儿,一名学生从教室的后面拿来一个脸盆,说:“把脸盆扣在黑板上,沿着盆口画一圈就行了”,刘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刘老师说:“我们学校篮球场的中心圈模糊了,如果要把它画清楚了,怎么画呢?”马上有学生回答,像体育老师画铅球圈儿那样画,刘老师笑着点点头。又说:“我们学校的西南边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这个圆怎么画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都想出用绳子来画。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当呈现一定的素材后,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作出申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中学,冯明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M].白山出版社
[2]朱玉如.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0(4)
[3]沈庆灿.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2(1、2)
[4]王丽,李明文.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杂志社,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