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西精神 建设江阴新农村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eb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西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多年来,中共江阴市委高度重视华西村的示范导向作用,连年开展主题突出、形式丰富的“学华西”活动,使之成为推进江阴“三个文明”建设的法宝。在全省、全国都在“学华西”的新热潮中,我们要加快江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实现第二个“率先”进程,就要充分发挥“华西在江阴”这一优势,把华西经验、华西精神宣传推广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宣传推广到全市“两个率先”的宏大实践中去。
  
  科学认识华西之路,这是加快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华西村用45年时间实现了由传统乡村社会到现代化新农村的巨大飞跃,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1961-1991年)。为培养工业主导部门,华西村自建村之日起就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悄悄举办小磨坊和小五金厂。改革开放后,华西人放开手脚大办乡镇工业,到1991年底已创办大小企业20多家,年产值5亿多元,工业取代农业成为支柱产业。为扩大资金积累,华西村按照“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存入”的原则,实行“二分分配,八分留存”的分配与积累制度,为工业发展和经济起飞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资金。
   第二阶段,经济起飞阶段(1992-2003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华西村抢抓改革开放的新机遇,于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对外积极利用外资,对内实施强强联合,着力提高产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华西村股票于1999年成功上市,为企业裂变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到2003年,华西村在全国率先建成百亿元强村,华西村从此迈入经济持续增长新阶段。
   第三阶段,经济持续增长阶段(2004年—)。现代化理论表明,一个地区经济起飞后将长期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状态。华西村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2003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后,2004年实现翻一番,达到200亿元;2005年又突破3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全面把握华西经验,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实践
  
  华西村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1、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近年来,华西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为抓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到全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呈现出一二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华西村的党员干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真心诚意为他们的富裕想办法,为他们的需求作决策,为他们的发展干工作,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在,华西村既无暴发户,也无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
   3、始终坚持两手齐抓、提升素质。华西村创造性地成立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和华西特色艺术团,坚持把大道理化成群众的口头语,并由吴仁宝老书记亲自创作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热爱科学、崇尚文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良好村风。
   4、始终坚持持续发展、优化环境。他们去年关掉年产值1.5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3家化工厂,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日处理能力上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成立了环保公司,并对新加入的邻近村全面改厕改水,努力营造鸟语花香、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
   5、始终坚持依法办事、民主管理。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以制度管人,以正气服人,营造和谐稳定的法制环境。华西村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中智慧、民主管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蔚然成风。
  
  深刻领会华西精神,这是弘扬新时期
  江苏“三创”精神的生动体现
  
  华西精神是华西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塑造形成的,它同时也成为推进华西村不断攀登新高、创造辉煌的内在动力。
   1、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西精神的核心所在和根本体现,更是华西村繁荣兴旺的立业之根与兴业之宝。数十年来,华西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尤其是干部、党员,更是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没有8小时工作限制,不计工时加班加点忘我工作。所以,吴仁宝老书记说,华西村辉煌巨变是“靠艰苦奋斗,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2、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华西村首先是观念创新的先行者。“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怕‘公有’,也不怕‘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吴仁宝老书记的这些隽语名言,最具代表性地体现了华西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华西村也是制度创新的示范者。当他人忙于土地承包时,华西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他人发展乡镇企业时,华西又实施利用外资;他人注重资本经营时,华西已启动结构调整。华西村还是科技创新的积极推动者。他们不惜巨资引进先进技术做大做强冶金、纺织等支柱产业,不拘一格吸收利用各类人才来华西就业、创业,真正实现了“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
   3、勇争一流的创优精神。创优是多年来华西村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是目标最优。无论是过去提出的“三化三园亿元村”,还是目前正在拼搏进取的“苦战一千天,实现一千亿,建成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都有强烈而鲜明的争先创优色彩。二是工作最优。对全体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以制度鼓励创优、以制度保障最优。三是环境最优。坚持不懈抓好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等“五容”整治,着力美化人居环境。四是信誉最优。华西村恪守“好信誉靠自己建”,不断完善优化服务体系,努力做到“讲诚信世界第一”。五是党员干部形象最优。华西的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对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下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在作风上,不仅暗的不拿,就是按规定应得的也少拿甚至不拿,华西村党委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是实至名归,名不虚传。
  
  以华西村为榜样,加快江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学习华西精神和华西经验,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加快推进江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和谐幸福江阴建设进程,确保江阴在第二个“率先”中继续领先,积极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一是强化导向,着力营造学习华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烈氛围。大力弘扬江阴精神和华西精神,进一步深入推广华西经验,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充分激发全民的“三创”活力,让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更加活跃、智慧充分涌流、合力竞相迸发。二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多路探索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新路子;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引导和推动更多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互动协调发展。三是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三集中”进程。按照市委“一城四片区”和构建“五大板块”的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园区布局、村庄布局和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四是发挥优势,加大以工哺农力度。发挥江阴工业经济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加大以工带农力度,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以工促农力度,培养现代农民建设农业;加大以工补农力度,把工作重点、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市和农村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五是建强堡垒,切实加强基层党的先进性建设。通过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创新基层组织机制、激发党员创业热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与组织保证。
  责任编辑:金雯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和关心“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了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管理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支持建设新农村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     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规范性等本质特征公共性就是要解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利益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突出问题,也始终是广大农民热切期盼解决好的焦点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市围绕解决好农民利益这个问题,十分注重农村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拓展保障领域,丰富保障内涵,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养老医疗教育拆迁转移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分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实惠  苏州市农村
期刊
文化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成长而日益被人们看重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明确使用过“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物质投入能力,包括机器设备矿山厂房能源等物质资料生产能力;而文化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文化投入能力,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
期刊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如皋市在围绕努力使农民生活宽裕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农民聚居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市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然而农村长期沿用沿河沿路的“一字式”“非字式”的居住方式,村庄零散居住分散,农村土
期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五一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等一系列耀眼的荣誉,新农村建设焕发出熠熠光彩,引来无数参观者的赞誉    工业兴村,生产发展    加快工业发展,构筑村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为五一村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五一村现有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家,2005年全村完成全社会经济总量28.8亿元,其中工业
期刊
多年来,常州供电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企业文化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这一发展战略目标,努力挖掘激活员工身上的文化力量,使国家电网公司的先进理念在常州公司落地生根,不断总结丰富提升企业文化,形成自身的特色    一 突出“真诚”“共赢”,提升服务文化    回顾历史,引领超越1995-2005十年服务历程,公司始终处于
期刊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性的灵魂和旗帜,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就在于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党的先进性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各级党组织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江苏的现实需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促进“三创”精
期刊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在漫长的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极为关键可以说,红军转战贵州的过程,正是红军逐步走出危局走向胜利的过程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运兵谋略……这些都发生在贵州在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全国党刊研究会组织了在贵州的大型联合采访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采访老红军,举行座谈会,表达对革命老一辈的深切怀念,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风采,也领略
期刊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的发展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以创新为主题,以传承弘扬企业文化为动力,努力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培育效益型文化,把发展作为工作中心    实现企业经营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前几年,农机市场持续疲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常柴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
期刊
相城区地处苏州市城北,是2001年初由原吴县市北半部12个乡镇组成的一个新的行政区域虽为城区,其实全是大片水网农田的乡村,建区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面貌和人居环境都比较差但相城人因地制宜,借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全面推进镇村经济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快步融入城区,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对接到2005年,相城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亿元,年均递增24.6%,增幅列苏州各市区之首;财政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