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游戏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普遍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旨在给予孩子充足的活动自主性,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去想、去做、去玩。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似乎“做中玩”就是区域游戏的精妙所在。那么在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蒙台梭利提出“有准备的环境”这种教育主张,认为儿童的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人对环境自然、自发的活动。对幼儿来说,产生动手欲望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对活动材料感兴趣。良好的区域材料是启迪幼儿智慧的金钥匙。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接触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操作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操作。因此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区域活动必不可少。我认为活动材料要想紧紧吸引幼儿,必需达到适时,适量和适度。
1区域材料投放要讲究“适时”
既要根据幼儿的共性和个体差异,选择投放材料,又要适合一定的季节、时间。时机与幼儿所需的知识、目标、已掌握的技能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置身与其中,使幼儿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就拿小班幼儿来说,他们九月份刚入园情绪不稳定,哭着、闹着不愿意来幼儿园,的确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一大转折,他们离开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为了消除幼儿的哭闹现象和恐惧心理,我们设计了许多自由选择的活动区吸引幼儿,有娃娃家、有水果店、有饭店等。在“娃娃家”里,刚开始,由老师扮演小兔爸爸、妈妈,小朋友做兔宝宝,兔爸爸、妈妈向孩子介绍要干的事:收拾家里、操劳家务、照顾孩子、招待客人。就像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疼爱他们、呵护他们,是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从而缩短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心理差距,是孩子尽快接受我们,愿意来幼儿园,高兴来幼儿园,把孩子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随后我们让抽象能力强的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做家庭的小主人,让孩子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知道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懂得体贴家人,让全家人共享生活乐趣。进入冬季,把“娃娃家”改为“小医院”,加强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懂得预防“流行感冒”和得了流行感冒怎样治疗,从而使他们与医生、家长紧密配合,在短时间内治愈,从而减少家长的焦虑和后顾之忧。由“娃娃家”到“小医院”的巧妙改变,就是结合了材料的“适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2区域材料投放要讲究“适量”
说到“适量”,我们就知道意思说区域材料的投放必须有一定的数量限制,符合孩子需求。量太大了老师准备上有难度,也有浪费之嫌,也不能很好培养孩子“合作”意识。而量太少,会产生不必要的等待。有的教师也许认为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这样孩子们每个人都有玩的,他们就不会抢夺、哭闹,然而这样只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在哪儿呢?如:积木区,如果每个孩子都有玩的,相互不发生摩擦,本来他们在自己家里就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十分严重,来到幼儿园,生活在大集体中,则要求他们团结协助、相互合作,慢慢适应集体生活。是想在积木区,积木投放过多,积木区活动的幼儿自己玩自己的,不跟别人合作,那幼儿的操作能力是提高了,可他们的协作能力呢?反过来想一想,投放的积木少一点,他们想搭城堡,可积木不够,老师可以提示他们怎么办。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他们就会请旁边的幼儿帮忙,要求与他们合作,共同搭建。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是他们充分合作,初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既能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有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你?因此,材料投放不要泛滥,也不要缺欠,老师则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孩子需求的量,把握好这个“量”。
3区域材料投放要讲究“适度”
区域材料的投放必须有一定的程度,必须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合每个幼儿。要做到适度这一点,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长处和短处,针对他们的特点,让他们在相应的区域里活动。如果材料投放的难度太大,则孩子会“望之做叹”无从下手。相反如果材料投放过于简单,则孩子玩两下就没兴趣了,因此老师在充分了解掌握孩子的基础上,选择投放最适合孩子的材料。如:在计算区里,学了排序之后,要求他们画出来和摆出来,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求他们在认识大小叫、长短的基础上说出相对的大小,然后教师在一旁慢慢引导,是他们摆出来就行了。慢慢要求他们循序渐进,是他们一步步发生变化,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他们更好地投入活动中,加强幼儿的活动兴趣。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选区域、自主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一旁仔细观察,在幼儿遇到困难和不解的问题时,用简单的语言给予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改变过去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的培养,才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1区域材料投放要讲究“适时”
既要根据幼儿的共性和个体差异,选择投放材料,又要适合一定的季节、时间。时机与幼儿所需的知识、目标、已掌握的技能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置身与其中,使幼儿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就拿小班幼儿来说,他们九月份刚入园情绪不稳定,哭着、闹着不愿意来幼儿园,的确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一大转折,他们离开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为了消除幼儿的哭闹现象和恐惧心理,我们设计了许多自由选择的活动区吸引幼儿,有娃娃家、有水果店、有饭店等。在“娃娃家”里,刚开始,由老师扮演小兔爸爸、妈妈,小朋友做兔宝宝,兔爸爸、妈妈向孩子介绍要干的事:收拾家里、操劳家务、照顾孩子、招待客人。就像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疼爱他们、呵护他们,是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从而缩短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心理差距,是孩子尽快接受我们,愿意来幼儿园,高兴来幼儿园,把孩子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随后我们让抽象能力强的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做家庭的小主人,让孩子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知道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懂得体贴家人,让全家人共享生活乐趣。进入冬季,把“娃娃家”改为“小医院”,加强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懂得预防“流行感冒”和得了流行感冒怎样治疗,从而使他们与医生、家长紧密配合,在短时间内治愈,从而减少家长的焦虑和后顾之忧。由“娃娃家”到“小医院”的巧妙改变,就是结合了材料的“适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2区域材料投放要讲究“适量”
说到“适量”,我们就知道意思说区域材料的投放必须有一定的数量限制,符合孩子需求。量太大了老师准备上有难度,也有浪费之嫌,也不能很好培养孩子“合作”意识。而量太少,会产生不必要的等待。有的教师也许认为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这样孩子们每个人都有玩的,他们就不会抢夺、哭闹,然而这样只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在哪儿呢?如:积木区,如果每个孩子都有玩的,相互不发生摩擦,本来他们在自己家里就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十分严重,来到幼儿园,生活在大集体中,则要求他们团结协助、相互合作,慢慢适应集体生活。是想在积木区,积木投放过多,积木区活动的幼儿自己玩自己的,不跟别人合作,那幼儿的操作能力是提高了,可他们的协作能力呢?反过来想一想,投放的积木少一点,他们想搭城堡,可积木不够,老师可以提示他们怎么办。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他们就会请旁边的幼儿帮忙,要求与他们合作,共同搭建。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是他们充分合作,初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既能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有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你?因此,材料投放不要泛滥,也不要缺欠,老师则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孩子需求的量,把握好这个“量”。
3区域材料投放要讲究“适度”
区域材料的投放必须有一定的程度,必须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合每个幼儿。要做到适度这一点,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长处和短处,针对他们的特点,让他们在相应的区域里活动。如果材料投放的难度太大,则孩子会“望之做叹”无从下手。相反如果材料投放过于简单,则孩子玩两下就没兴趣了,因此老师在充分了解掌握孩子的基础上,选择投放最适合孩子的材料。如:在计算区里,学了排序之后,要求他们画出来和摆出来,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求他们在认识大小叫、长短的基础上说出相对的大小,然后教师在一旁慢慢引导,是他们摆出来就行了。慢慢要求他们循序渐进,是他们一步步发生变化,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他们更好地投入活动中,加强幼儿的活动兴趣。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选区域、自主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一旁仔细观察,在幼儿遇到困难和不解的问题时,用简单的语言给予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改变过去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的培养,才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