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所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作为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我认为抓住“知”、“德”、“思”、“用”不放松,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知”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基础
所谓抓“知”,就是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政治课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无“知”,便无以为用,无以为创。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必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眼界,以发挥其自在的创造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中生,学习、掌握和领会理论知识是首要任务,为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弄清易错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夯实基础知识。
抓“知”还意味着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人才的知识获得,单靠教师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学生自觉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成才的起点,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创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成为会学、乐学、善学的创新人才。
二、“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所谓抓“德”,就是政治教师始终明确思想政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担负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的灵魂。”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这顶“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要教育学生“求真求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观念,明确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如在进行民族团结教学时,通过“青藏铁路和祖国的发展”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价值规律时,组织学生去超市、农贸集市参观调查,能使他们既理解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又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
三、“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所谓抓“思”,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毛泽东同志也曾说:“多想出智慧。”说明思考特别是创造性思考在创造发明中的重要性。作为创新人才,仅有“德”和“识”是不够的,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明创造的“源动力”。可以说,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多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善于思考。鼓励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在肯定前人成绩的同时敢于破除迷信,通过辩证的否定获得创新。最后,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类比联想。想象是创新的萌芽。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会发生困难。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不仅是发现新事物的前提,而且是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四、“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落脚点
所谓“用”,就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取得明显的创新效果。
为此,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学习完高一经济生活“银行与储蓄”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有关知识提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家庭投资计划上报父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现实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当然,政治教师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还要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要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如果脱离实际追求所谓的创新,则只能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一、“知”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基础
所谓抓“知”,就是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政治课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无“知”,便无以为用,无以为创。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必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眼界,以发挥其自在的创造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中生,学习、掌握和领会理论知识是首要任务,为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弄清易错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夯实基础知识。
抓“知”还意味着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人才的知识获得,单靠教师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学生自觉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成才的起点,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创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成为会学、乐学、善学的创新人才。
二、“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所谓抓“德”,就是政治教师始终明确思想政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担负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的灵魂。”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这顶“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要教育学生“求真求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观念,明确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如在进行民族团结教学时,通过“青藏铁路和祖国的发展”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价值规律时,组织学生去超市、农贸集市参观调查,能使他们既理解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又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
三、“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所谓抓“思”,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毛泽东同志也曾说:“多想出智慧。”说明思考特别是创造性思考在创造发明中的重要性。作为创新人才,仅有“德”和“识”是不够的,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明创造的“源动力”。可以说,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多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善于思考。鼓励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在肯定前人成绩的同时敢于破除迷信,通过辩证的否定获得创新。最后,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类比联想。想象是创新的萌芽。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会发生困难。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不仅是发现新事物的前提,而且是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四、“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落脚点
所谓“用”,就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取得明显的创新效果。
为此,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学习完高一经济生活“银行与储蓄”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有关知识提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家庭投资计划上报父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现实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当然,政治教师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还要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要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如果脱离实际追求所谓的创新,则只能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