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学校的课程开设更加全面。初中物理一周只有三节课,但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发展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且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更加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的探索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归纳结论等)体验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长,要利用好这一周三节课的时间来达成目标,我们就必须向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关键。所谓活动环境,是指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还包括营造学生积极思维,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氛围。为此,我们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指导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又要在微观上科学操作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
一、改变观念,功夫下在课外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观念。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发展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变教学评价,由“单一考试的评价”变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改变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包括展示、演示,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二)立足教材精心备课。
1.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首先是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那么不仅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要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2.备学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对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语言的表达行、所选的题目等都要使后进生有听懂的可能,再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才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并且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
一个教师如果仅靠课本和教参,是不能上出一堂出色的课的,因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只是把有关知识作一介绍落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所以,除了应该有全面科学的预设外,还要安排张弛有度、引人入胜的师生互动合作活动,突出思维能力,设置合适距离,加强变式训练。另外,教师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效调控课堂氛围,形成活跃的思维互动,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性的创造,从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争取最大限度地达成目标。
1.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须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2.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课堂中设计学生能展现自己的活动,尽量让学生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3.及时反馈。学习的反馈是多渠道的,但相对于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测试检查等手段来说,课堂上的反馈无疑更具有适时、正确、全面和高效的特征。常见的方式有提问、巡视等,还可以用举手统计、个别交流、即时评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及时修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率。还要重视下课前十分钟的“形成性训练”,以本节课新学习的内容出几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题目可以是课堂上出现过的例题、习题更改几个数字或者条件结论互换一下位置,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即时给出评价。这是检验反馈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好方法。课堂上反馈的方式可以是全方位的,我们应当创造性地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关键。所谓活动环境,是指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还包括营造学生积极思维,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氛围。为此,我们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指导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又要在微观上科学操作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
一、改变观念,功夫下在课外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观念。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发展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变教学评价,由“单一考试的评价”变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改变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包括展示、演示,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二)立足教材精心备课。
1.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首先是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那么不仅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要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2.备学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对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语言的表达行、所选的题目等都要使后进生有听懂的可能,再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才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并且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
一个教师如果仅靠课本和教参,是不能上出一堂出色的课的,因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只是把有关知识作一介绍落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所以,除了应该有全面科学的预设外,还要安排张弛有度、引人入胜的师生互动合作活动,突出思维能力,设置合适距离,加强变式训练。另外,教师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效调控课堂氛围,形成活跃的思维互动,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性的创造,从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争取最大限度地达成目标。
1.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须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2.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课堂中设计学生能展现自己的活动,尽量让学生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3.及时反馈。学习的反馈是多渠道的,但相对于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测试检查等手段来说,课堂上的反馈无疑更具有适时、正确、全面和高效的特征。常见的方式有提问、巡视等,还可以用举手统计、个别交流、即时评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及时修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率。还要重视下课前十分钟的“形成性训练”,以本节课新学习的内容出几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题目可以是课堂上出现过的例题、习题更改几个数字或者条件结论互换一下位置,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即时给出评价。这是检验反馈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好方法。课堂上反馈的方式可以是全方位的,我们应当创造性地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