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个人的最大价值和最高发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激励、开拓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展自己。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建构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不妨从基础知识入手。
  基础知识主要指字、词、句的辨析,标点符号的运用及名言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觉得较枯燥的一部分,但也是只要下工夫就可以学好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中有了成就感,认识到“我能行”,那么他的主体意识就会加强,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主体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教学中,我尝试了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一次尝试是在教学“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部分。我在甲班教学时,带了乙班的九个学生去听课,并告诉他们准备把听到的教给所在班学生。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史晓婷在教学时不仅一字不落地把内容教给学生,而且敢于提问学生,还对我的教学做了恰当的补充。下课后,学生任玲玲说她还想当回老师,这样的教学不瞌睡,有劲,学生史小惠下决心要练一手好字……学生的反应坚定了我的信心。对于字音字形练习、实词虚词辨析、标点符号应用、文言教学等知识点,我也这样组织。一段时间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而且很多学生教学时能发挥相似联想,会主动地翻阅以往的习题;教师也受益匪浅,不仅对学生有了新的了解,而且获得了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难得的经验。这种角色体验真正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技能,自主构建了良好的知识结构;改变了教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让学生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拉近了师生关系;最主要的是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前的准备必须是充分的,方法也不能是单一的。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可以是课前先纠正教课学生的教学错误,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学中出错或受阻时教师给予提醒或纠正;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既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又要引导学生创设出符合他们年龄和接受能力的最佳方式。
  
  二、注重阅读体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包括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性的发挥,来源于包括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内的整个人的因素和属性。其中,非理性因素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既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
  其一,注重吟咏诵读,可塑高尚的人格。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皮罗果夫言道:“书籍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和气质,使人高尚。”可见,读书对人格的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文质兼美,比起其它教材有着更丰富、更得天独厚的人格教育因素。教学中,应注重语文阅读,尤其要注重吟咏诵读,力求在学生的反复诵读、美读中,使作品在学生面前复活。如鲁迅的散文《秋夜》,写到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但接下来却并不介绍叙述这两株树分别是怎样的,似乎行文罗嗦,因为这两句话,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说“墙外有两株树”。很多学生不理解,而且调侃说那是名家之言。其实,作者说这两句话的目的并非想告诉读者墙外有两株枣树,而是以这样的言语形式流露作者自己单调孤独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内在的、缄默的。当读者设身处地地投入到作品情景中,反复吟咏诵读这两句话,伴随着对墙外两株枣树的想象过程,就会体验到作者的单调孤独的感受。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在 熟读感知言语、体验言语、内化言语、积淀体验中感受到文章中思想脉搏的跳动,了解到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保持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发扬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树立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生成新的体验;一句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净化心灵,塑造高尚人格。
  其二,重视文字信息,可培养健康的心理。语文不仅“文以载道”,而且 “文录心迹”,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类信息都是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记录保持和传递的。语言文字,除记录了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之外,也隐含社会行为主体——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个性完善过程的丰富信息,这正是人们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探寻人类文明、人类心理发展规律的基本凭借。如“人啊,你应当自助(《〈名人传〉序》)”,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态度的问题,而且是学生生活中常常出现的考试、竞赛等活动,为达预定目标,遭受心理挫折时应采取的积极心理措施,而那“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我的呼吁》)”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传递出敬畏生命的思想,表达出一种对待生活的洒脱豁达的心境,是心理素质中的健康情绪品质。这种情绪品质会促进智慧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有意识的教学行为中,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三、授学法、多形式,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是使主体自身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推动其才能实际发展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
  首先,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其次,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自我表现欲望强,让人理解、尊重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建“四人学习小组”,前后两人一组,小组成员按优、良、中、跟队生搭配,设组长一个。课堂上可利用四人小组的讨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讨论,学生相互启迪,开阔思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小组讨论问题中,跟队生得到了优生的肯定,也敢发表意见,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交往,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再者,重视语文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有利于对教材的把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剧本表演就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表演的形式可以是片段式表演,也可以是综合性表演,但片段式表演是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能即时反映效果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很能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如《欧也妮 葛郎台》中的片段表演。这样的表演过程不仅保持了语文教学重朗读、重熏陶的本色,而且在形式与效果上都有了提升,即组织形式由单调向生动转变,智能培养由一元向多元拓展。学生自我的表演过程不仅涉及处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智能的发展,还调动了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等的协调参与。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这种围绕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得到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发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自编剧本、朗诵比赛等等活动,来发展、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
  总之,只有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学,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
  (作者单位:045001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玉泉中学)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杰出的数学家们之所以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就会废寝忘食地攻克难关,凡是学生在快乐气氛中学到的知识,都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那么,在教学中
期刊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篇诗体小说:它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演绎一个传奇而又充满喜剧色彩的故事——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它具备小说的三个要素。  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是故事的开端;第三至五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奔赴战场、十年征战和还朝辞官是故事的发展;第六段写木兰与家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束后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是故事的结局和高潮。
期刊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前提    教师都希望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通常我们十分重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把调动学习积极性当做“软任务”。但是,学生的积极性是他理解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而且我们不能期待学生自发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去调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
期刊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见到在课堂中会出现几类现象,有的同学两眼发愣,目不转睛,个别同学托着腮帮,倚壁沉思,有的同学斜视窗外,欣赏窗外大好时光,有的则旁若无人,睡起大觉来……一堂课出现一种或两种情形,但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云亦云,一人答错,数人错。课堂这种现象是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素质发展,据笔者跟踪调查与研究,根据表象归纳原因,大致归结为两方面。  其一,教师方面,教师主讲,学生
期刊
现行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插图,仅教材前面的彩页插图就有52幅,别外语文课文中还有一些黑白插图。这些鲜活的课文插图,很多老师往往把它作为教材装帧的点缀面而忽略,其实它们和课文内容是相映生趣、相辅相成的,若能巧用它们,定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是真实体现课文内容的点睛之笔。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插图的作用,来提高教学效果呢? 
期刊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那么,怎样组织角色游戏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教师是游戏的设计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好模仿,通过参观成人劳动,总想在游戏中得到体验,我们应多给孩子们创造机会。例如:我园开设了午餐,我带领幼儿参观食堂里叔叔、阿姨的工作,使幼儿对食堂有一较完整的印象。在游戏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幼儿和角色,幼儿扮演
期刊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常听到小学语文教师这样抱怨,识字教学任务重,课时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教学枯燥乏味,效果不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现状呢?纵观小学低段语文课堂,对照语文教学法新理念和目标要求,我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改变现状,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改进教学策略上狠下工夫。    一、教学反思一    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教程中,教学的重点有些偏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改革,尤其是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探索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使其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文化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课程标
期刊
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要求每位教师树立起现代学生观,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发展潜力,以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并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最直接的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们过去的教学是“教学生学会知识”
期刊
众所周知,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或技法都要讲究方法,学习书法也不例外。经过几年书法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学习书法的一个规律,即“一趣、二心、三多”。  所谓“一趣”就是培养兴趣,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能有先天的(遗传等原因),更主要的是后天培养的,只要我们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听一些书法艺术欣赏方面的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了解书法的姊妹艺术,如音乐、美术、舞蹈,再加上书写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