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人生的第一个“官阶”,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被班主任随手指派了一个英语课代表。
在我小的时候,英语的重要性还远没有现在那样高,所以班主任才用特别随意的态度,用指节敲了敲我的桌子,轻描淡写地跟站在门口的英语老师介绍:这以后就是你的课代表,收作业发作业你找她就好。
我被天降的“殊荣”砸得晕头转向,压根没意识到班主任之所以选了我,并不是出于信任的缘故,不过是因为我坐在第一排,而她又恰好站在我桌子旁边。
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姑娘,压根镇不住叽叽喳喳的小学生,每当她不得不点名批评某人时,总会自己先红了脸,提问没人举手的时候,也会露出掩饰不住的失落。
她也不懂那些“讲公开课之前要先指定好谁来回答哪个问题”的套路。在一次校领导旁听的公开课上,她需要一位同学来朗诵一段课文。课文并不难,又已经讲过了三四次,可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当时就是没有人举手。
我坐在第一排,清楚地看着她的脸从耳朵处一点点红起来,求助似的看向班里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可他们却不懂察言观色,还是没有一个人举手。
大概人在年幼的时候总是正义感爆棚,再加上那个天降的课代表殊荣驱使,让我不顾自己学渣的身份举起了手。英语老师如释重负地冲我笑笑,可下一秒,笑却险些成了哭。
作为当事人,我对自己念得有多难听完全没概念,唯一知道的是班里很多人都笑了起来,英语老师的脸已经红到了脖子,用不满的眼神盯着我,好像由于我的存在,更加重了她的窘迫。
而班主任很快在自习的时候找上门来,带着同样的抱怨语气对我说:就你念的那样,还英语课代表呢,你对得起这五个字么?都不知道在家好好先念几遍课文,瞎举什么手。
是我给班里抹黑了吧?都是我的错。
我很怂地一路哭着回家,父母以为我受了天大的欺负,问明原因后却只是说:下次准备好一点就行了。
他们在心底也觉得我不该草率地举手吧,没人夸奖我的正义感,所有人都在告诉我准备好这件事有多重要。
2
在微博上看到邱晨写的一段话,特别有同感——
可我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羞耻感”是个分量极重的词。
长得不好看,就只配躲在人群之后;唱跳能力稍微差一点,就应该低调地龟缩在舞台的一角;只要在人前露出一点点的不够好,就会被骂得体无完肤。
就连做个普通人,你都得小心翼翼,哪怕就是在自己的微博朋友圈发张自拍,也逃不过杠精评论:哎,你长得真不好看。
认识一个写作天赋极好的小朋友,刚写了一篇就有人留言:这写的什么呀,就这水平还好意思发表?她就立刻惶恐地注销了账号,跟我说:我也觉得自己没准备好,我自己先练练,之后再说吧。
我本该坚持劝她两句,但也实在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眼看着她一直停留在“做准备”的阶段,步步艰难,又因为没有任何反馈而进展得更加缓慢,直到彻底不写了。
她说,反正我也写不好。
3
还有一位朋友,是那种每次在超過十个人的场合说话就会诚惶诚恐的那种。有次我们聚会人多了点,她就整晚把自己缩在墙角,连头都不大抬。
散场之后我们一起回家,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她身上有种坚硬得如同盔甲似的东西随着人群的离散一片片剥落。我问她:你刚才怎么一句话都不说?
她回我一个苦笑:人太多了,万一我说错什么岂不惹人笑话。
谁会笑话你呢?我没说出口这一句,因为太心知肚明,那个会一直笑话她的人,就是她自己。
我们这样的人,总是像自带着一根磁针,总是能特别轻易地找到同类,我们带着同样的气质行走于人群,一半叫谨慎,一半是瑟缩。
我们已经不需要任何人来给我们施加“羞耻感”了,那早就已经内化成我们内心的声音之一,反复在跟自己说——你这样很傻哎;你还没准备好;你会出丑的。
在迎向别人的眼光之前,我们已经把自己审判了千万遍。
4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特别能理解那些喜欢杨超越喜欢到不行的人。
她像是我们的反面,她永远不拘谨,永远不觉得自己差,永远相信自己能变得更好,仿佛拥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钝感。
她永远用不着那套严谨而复杂的内心过滤机制,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一颦一笑都散发着毫不做作的天性能量,即便再不喜欢她的人,也无法否认她身上的那种放松感。
就连在男篮世界杯抽签仪式上,她嘴瓢把“国际篮联男篮世界杯”说成了“篮篮篮篮”,也毫不羞怯。而我的一个朋友在群里感慨:天哪,我要是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这一天就完了。
可《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早在很久之前就给出了我们答案:“假若她没日没夜地自怜自卑,他们也不过说一句:她可真是自作自受啊。但假若她力求欢快,排遣烦恼,他们也不过是念头一转:嗨,她还真能挺得住啊。”
你周围的人如何对待你,是由你决定的。
被批评了就躲起来,别人觉得你活该,你着急反驳,又会显得剑拔弩张,你需要的只是大大方方出现在人前,该哼歌哼歌,该聊天聊天。
当你忘了自己出过的丑,别人才会跟着你忘。
这世界不是只有完美之人才配有舞台,别让羞耻感毁掉你的成长。
狗狗赢摘自《文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