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针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双边关系,本文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新授、讨论”的三步教学法,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思维能力 教学 阅读
教师应积极尝试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课堂讨论能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的目的。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针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双边关系,本文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新授、讨论”的三步教学法,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这条渠道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效果就完全不同。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设计焦点问题来引导。初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反复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内,不但做不到精读,就是反复阅读也不可能,往往只能是泛读,一目三行或一目十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效果,最好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新教材可读性强,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是教师必须重视的。教材引用的材料丰富、行动、文字较为活泼,所讲的内容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阅读,但如何使学生读懂、理解教学内容,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的引导。教师指导得法,是师生通过读书有所收获的关键,否则将读书变成例行公事,既耽误了时间,又使学生厌烦,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备课的主要环节,切忌随心所欲,马虎从事,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容,课程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缜密地提出读书要求。
1.1 自然归纳法
教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具体的、典型的、基本的事实出发,逐步引出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在“导读”最易行的办法是顺着教材的脉络自然而然地运用准确的语言,言简意赅地指出各段内容的中心,让学生明白后再阅读,归纳出所要明白的观点道理。
1.2 纵深引导法
在学生阅读教材中,教师提出若干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导深挖深掘,三言两语把问题表达的简明而深透,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能豁然开朗,从而掌握所学的内容。
1.3 逆思跳跃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的小结部分,从新的角度或逆向思路来阅读教材,从而把握教材所阐述的内容。如学习《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时先要阅读后面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主要特点,然后再阅读《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与《残酷的封建剥削》两用人才框的内容,由于观点明确,教材中又有"农民头上三把刀,租重税重利率高"和喜儿变成白 女的具体、行动的事例叙述,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浓厚。
2.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新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来自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亦然。教师的讲授要注意几个环节:
2.1 时间把握
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花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的啰嗦讲解,学习效率要好。
2.2 方法得当
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教的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进行斟酌。
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2.3 突破难点
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以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驰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3.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讨论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知”过渡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個过程,讨论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3.1 以学生为主体
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是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曲。教师在组织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
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论——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归到了教育的主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种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
3.2 做到有始有终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而且学生也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当然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给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言两语,但不能不有。
3.3 让讨论有话可说
教师准备的课堂讨论问题,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这是提高讨论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又往往是联系生活紧密的热点问题,因而,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说,课堂讨论时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独立思考,求异创新。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的重要一环,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 思维能力 教学 阅读
教师应积极尝试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课堂讨论能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的目的。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针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双边关系,本文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新授、讨论”的三步教学法,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这条渠道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效果就完全不同。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设计焦点问题来引导。初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反复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内,不但做不到精读,就是反复阅读也不可能,往往只能是泛读,一目三行或一目十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效果,最好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新教材可读性强,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是教师必须重视的。教材引用的材料丰富、行动、文字较为活泼,所讲的内容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阅读,但如何使学生读懂、理解教学内容,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的引导。教师指导得法,是师生通过读书有所收获的关键,否则将读书变成例行公事,既耽误了时间,又使学生厌烦,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备课的主要环节,切忌随心所欲,马虎从事,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容,课程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缜密地提出读书要求。
1.1 自然归纳法
教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具体的、典型的、基本的事实出发,逐步引出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在“导读”最易行的办法是顺着教材的脉络自然而然地运用准确的语言,言简意赅地指出各段内容的中心,让学生明白后再阅读,归纳出所要明白的观点道理。
1.2 纵深引导法
在学生阅读教材中,教师提出若干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导深挖深掘,三言两语把问题表达的简明而深透,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能豁然开朗,从而掌握所学的内容。
1.3 逆思跳跃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的小结部分,从新的角度或逆向思路来阅读教材,从而把握教材所阐述的内容。如学习《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时先要阅读后面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主要特点,然后再阅读《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与《残酷的封建剥削》两用人才框的内容,由于观点明确,教材中又有"农民头上三把刀,租重税重利率高"和喜儿变成白 女的具体、行动的事例叙述,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浓厚。
2.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新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来自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亦然。教师的讲授要注意几个环节:
2.1 时间把握
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花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的啰嗦讲解,学习效率要好。
2.2 方法得当
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教的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进行斟酌。
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2.3 突破难点
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以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驰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3.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讨论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知”过渡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個过程,讨论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3.1 以学生为主体
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是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曲。教师在组织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
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论——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归到了教育的主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种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
3.2 做到有始有终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而且学生也应该做到胸有成竹。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当然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给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言两语,但不能不有。
3.3 让讨论有话可说
教师准备的课堂讨论问题,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这是提高讨论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又往往是联系生活紧密的热点问题,因而,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说,课堂讨论时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独立思考,求异创新。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的重要一环,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