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拓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的拓展、课堂容量的增大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①、教学中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词进行恰当的比较与拓展,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洁有效的解读方法;②、借助古诗词中的相同意象,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从而了解其蕴含的特有的文化因子和情感元素;③、针对相同题材诗词为数众多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将这样的作品组合到一起进行鉴赏,来了解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不同的思考和情感。以便更有利的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④、指导学生从诗歌的局部着眼,利用内容上的某种联系进行比较和拓展,来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分析鉴赏;比较;拓展;炼字;意象;题材;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精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教学得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中获得美的感受,情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其语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古诗词分析鉴赏能力。
  然而,传统的诗词教学过分注重文本的背诵与翻译,强调理性的分析。却忽视了对意境的想象,对诗句的品味,体悟。这样,不但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限制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我认为,课本教材所选的作品仅仅是范例,所以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就一篇篇的作品进行学习积累。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课堂的文本比较,同时加强课本的拓展。通过增大课堂容量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在炼字中进行比较和拓展
  古诗词中往往有许多在构造意境、表情达意上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被诗人们一用再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词语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比较与拓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才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了一种最简洁有效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例如:以“空”为线。在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蜀相》时,可以把它与“必修五”第二单元王勃的《腾王阁诗》、课后练习中姜夔的《扬州慢》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
  以上三首诗都用到了“空”这个词。教学中,我把这三首词放到一起,让学生比较阅读,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1 三首诗词通过“空”这个词塑造的意境有什么共同点?
  1.2 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抓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三个句子,很快就读出了三首诗词通过“空”塑造的意境的共同特点:岑寂、冷清。再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学生又能比较顺利地体味出三句诗意境上的不同之处。《蜀相》在岑寂与冷清中透出几分荒凉,《滕王阁序》在岑寂与冷清中现出些许空旷,《扬州慢》在岑静与冷清中多了浓重的凄凉。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他们便很快感受到了诗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杜甫,诸葛亮不被时人重视的惆怅,自己不为统治者所用的忧伤与无奈;王勃,江山依旧而古人不在的感叹,空有志向而难登朝堂的愤懑与失落;姜夔,繁华的故国已成为瓦砾场的痛楚,国运衰败、民生凋敝的凄婉。
  
  2.在分析意象中进行比较和拓展
  意象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许多事物被历代的诗人一用再用,经历了历史文化的长期濡染,逐步蕴涵了某种特有的文化因子和情感元素。而在具体的诗歌中,由于诗人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不同,这些意象往往又会表现出某些个性气质。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同的意象,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例如:以“雁鸿”为线。可以把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辛弃疾的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一剪梅》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
  因为这三首宋词都用到了“雁〈鸿〉”这个意象,我在教学中把它们放到了一起,组织学生以品味“雁〈鸿〉”这个意象为突破口来欣赏这三首词。
  教学中首先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2.1 在三首词中,“雁〈鸿〉”分别指什么?
  2.2 “雁〈鸿〉”这一意象在三首词起到的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问题是欣赏这三首词的切入点,学生结合课后有关“鸿雁传书”这一典故的注释,稍加思索和交流就能明白:《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里,“鸿”前着一“断”字,指的是失群的孤雁;《声声慢》里,“雁”既是空中飞行之雁,也指家乡和亲人〈丈夫〉的消息:《一剪梅》里,“雁”表面是指空中之雁,实际上是指丈夫的音讯。
  第二个问题是向作品内涵的纵向延伸,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基本把握整首诗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探究。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 “断鸿声里”和前一句听觉两个方面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来抒发自己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怨愤和无奈之情。在《声声慢》里,李清照在“雁”后用一“过”字,言其无停留之意;偏偏又是“旧时相识”。一时间,国运、家事、人生数年来的变化全部涌到了词人的眼前,剜心的痛楚令人嗟叹。在《一剪梅》里,“雁字回时”与前面“云中谁寄锦书来”相呼应,使用典故,表达了青春年少、独守家门的词人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探讨三首词的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以及每首词的艺术特色,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学时间充裕,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比较李清照的两首词,探究李词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情感特点和艺术特色。
  3.在相同的题材上进行比较和拓展
   在古典诗词的汪洋大海中,相同题材的诗词为数众多。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作品以相同的事物为表达对象,表现的却是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不同的思索和情感,把这样的作品组合到一起让学生欣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的与诗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还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一举多得。
  例如;以“岳阳楼”为线。可以把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杜甫的《登岳阳楼》和课后练习中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做比较阅读,说说二者在诗境和风格方面的不同。我在教学中把这一练习前置到诗歌欣赏的过程之中,并且把比较点加以改造,以切合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实际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角度和方法。
  3.1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如下。
  3.1.1 这两首诗的作者通过对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与诗人的经历和处境有什么关系?
  3.1.2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各自选用了怎样的表现的手法?
  3.1.3 两首诗的风格有何不同?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抓住诗歌中的“老病”“孤舟”“涕泗流”、李诗中的“愁心去”“好月来”等意象,就能够迅速地感受到杜诗中的“悲”、李诗中的“喜”。进一步探讨下去,寻找诗人“悲”和“喜”的原因,学生便学会了“知人论世”。
  3.2 三两个问题是有着紧密的关联性的。学生扣住杜诗中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在对“昔”与“今”、“无”与“有”的细细品位中便能充分感受到杜诗的沉郁顿挫。同样的道理,学生通过对李诗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中夸张、想象和拟人手法的分析,也就能充分认识到李诗的豪放飘逸。整个教学过程切口小,用时少;学生思维空间大,审美体验多。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4.利用内容上的某种联系进行比较和拓展
   “通过材料上的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和拓展”是针对整首诗歌使用的主体材料来说的,而“利用内容上的某种联系进行比较和拓展”是从诗歌的局部着眼,指的是利用两首诗或者几首诗在内容上的某种关联,把他们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例如: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把李商隐的诗《马嵬》〈其三〉和秦观的词《鹊桥仙》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选入了李商隐的诗歌《马嵬》〈其三〉。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把唐玄宗和杨贵妃五年前的海誓山盟与现实中的马嵬事变、贵妃被赐死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借以批判李杨二人沉溺私情,荒淫误国,致使天下大乱的行为;对二人爱情的誓言终成决定的悲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也对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宋代词人秦观她的词《鹊桥仙》中也写到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而且是作为该词的主体材料来使用的。在《鹊桥仙》中,秦观一反人们对牛郎织女结局的悲伤情绪,抓住二人虽远隔天地却爱情坚贞,虽一年一会却永恒拥有的事实,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爱情观。
   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共同点把两首诗词组合到一起,由《马嵬》〈其三〉的内容引出《鹊桥仙》,启发学生思考两首诗词的作者使用“七夕相会”这一素材的不同目的,比较它在两首诗词中分别到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训练或体验,有效地达成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
  关于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比较与拓展,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诗人和作品寻找角度和切入点。当然,比较与拓展要有一定的限度,要讲究科学性和时效性,决不能随意肢解文本,或者任意增添学习内容。
  
  收稿日期:2011-04-01
其他文献
当今教育,日新月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它改变了千百年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改变以单调的教学手段、单纯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
期刊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   通过这一年的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今天,我校化学组申报的乌鲁木齐市市级的《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申请结题了。在这里,首先感谢各位评审老师在百忙中对我们的课题进行鉴定,由于笔者知识、能力有限,文中错误和不当之处,请导师不惜斧正。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的研究自申报、立项以来,我们所做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期刊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尤其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写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定的走出当前作文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  1.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
期刊
在化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化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些体会。  1.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如电影“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進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
期刊
1.目前的师生关系  1.1 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职业学校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40人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
期刊
【摘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掌握了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就能进一步控制物质变化的发生,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关键词】樟脑丸;食盐;吸烟     化学就是一门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它研究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随着变化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发光、放热、发生气体等)。  1.生活是化学之源  1.1 名不符实的“樟脑丸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所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了。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营造;培养;激发  Development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and a
期刊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上课时把教师讲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技巧记下来,把听过或看过的重要信息清晰地保存下来,有利于减轻复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同学忙于记笔记,没有处理好听、看、记和思的关系,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这里,笔者仅就同学们在数学笔记中存在的几种误区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家提高记数学笔记的效率。   误区之一:笔记成了教学实录   有的同学习惯于“教师讲,
期刊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自学演练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该教学方法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动力,以习题的演练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它的特色。  1. 预习作业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指定家庭作业都是在新授课讲完之后进行的,然而,这不利于引起学生对教材的重视,不
期刊
【摘要】在科学小制作活动中,教师应重点研究如何让幼儿自主探索,在探索中进行制作,让幼儿成为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一、设置悬疑,进行猜测,让幼儿主动探索;二、科学引导、自发验证,让幼儿有序探索;三、感受失败和成功,收获经验,让幼儿乐于探索。  【关键词】科学探索;科学小制作;主动探索;有序探索;乐于探索    科学小制作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制作中发现科学现象,了解科学原理,而此类活动对幼儿最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