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音乐课程的安排上最大程度地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与探究的方向。音乐课堂应该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教会学生感受音乐的愉悦、鉴赏音乐的美妙,使音乐课成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快乐的园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与感知音乐的无穷价值。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勇敢地进行适当的音乐创造,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挥音乐想象,愉悦地参与到音乐创造中去。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兴趣;地方特色;音乐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16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目前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关注其外在的价值,而不够重视其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只是更多地注重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审美的体验;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的重要手段——学生的音乐创造。而近年来,随着各地区音乐教育科研力度的加大,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些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使人欣喜。但是,“中考”、“高考”制度带来的影响,使音乐课的课时量依然受到严重制约。学校、家长与学生的“重视程度”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有些年级甚至的“音乐课”要为“中高考”让路。所以,音乐课依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依然在窄小的空间中艰难支撑。
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性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因素。这些素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办法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从定义上讲是指脱离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出独特的思想能力,发现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以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20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刺激下,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
其实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大胆,不能像小学生一样比较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他们很多都变得胆怯了一点,缺乏了一些音乐学习上的自信。而另一方面,受到“父母不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孩子就没什么音乐天分”或“没学什么乐器,就没有什么音乐细胞”之类的言论的长期影响,学生们对自己的音乐能力同样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
在《走进音乐世界》九年级上册中,有一首土著印地安歌曲《蝴蝶》。这首歌欢快流畅、节奏性强,学生们一听到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由于这首歌曲容易上口,笔者在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合理安排同学担任演唱和为歌曲配上伴奏型节奏。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会给予各小组建议,更重要的是加以鼓励。虽然每组的学生都会配上一些与歌曲不搭配的节奏,但教师都要先报以肯定的笑容,赞赏他们勇于创造的做法。随之,再将学生们的创作“成品”加以总结,写在黑板上,并帮助他们把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饰。由此,让学生们从视觉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加强他们的成功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得到收获。我们都知道,在“鼓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才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千万不要由于“怕乱”而限制了学生们的内在潜力。
二、通过融入音乐教学的地方特色,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之所以有不同的版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突出不同地域的地方特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融入本地特色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学生身边的音乐和熟悉的场景来引导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在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上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热情也会随之提升。
例如在学习广东民歌《月光光》时,歌曲用“粤语来演唱”这一现象就最能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地方特色”,使学生易于产生共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用普通话演唱原歌词就体现不了地方语言魅力”的道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原有旋律基础上对歌词进行即兴改编。如重新填上其他粤语歌词,学生们就变得更有兴趣了。而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编出比原歌词更容易上口,更好的歌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了“地方语言”应与旋律互相依托,才“相得益彰”的道理;同时感悟到“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创作出来的”。
三、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实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小就会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因为从幼儿园开始,他们的学习都是从唱唱跳跳中开展的。但这种兴趣主要是一种“玩”的心态,比较随意。到了学校后就变成了知识性较强的一种学习积累,它需要学生有一定耐心。初中后,随着学生年龄特点的影响,学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自我限制”自己的这种“随意性”。但如果是通过多想象、多创造的方法,就有利于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推动人们探究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对于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通过启发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程解读》说道:探索音响是属于探索自然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探索、研究、发现、创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冲击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
而在自制简易乐器的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而这种创造的过程一定要适合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及能力水平。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整体能力更强的班级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高的要求。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创造性想象,演奏演唱音乐作品时的创造性理解和表演,为舒己之情,达已之意所创造的音乐,其价值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在普通学校中,可能绝少出现“天才的作曲家”,但是创作教学参与了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洪流,为培养新一代贡献了力量。
五、“创造性”的教学可以促进其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音乐创作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乐理、视唱、听音等知识技能的理解、记忆、分析、判断和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就是在各种音乐学习中,尽可能使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音乐创造的音乐教育,应当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使师生同为音乐美的创造者、体验者、享受者,在观念、行为、能力等方面得以健全发展。但是,培养创造能力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与“创造”,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 510220)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兴趣;地方特色;音乐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16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目前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关注其外在的价值,而不够重视其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只是更多地注重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审美的体验;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的重要手段——学生的音乐创造。而近年来,随着各地区音乐教育科研力度的加大,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些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使人欣喜。但是,“中考”、“高考”制度带来的影响,使音乐课的课时量依然受到严重制约。学校、家长与学生的“重视程度”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有些年级甚至的“音乐课”要为“中高考”让路。所以,音乐课依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依然在窄小的空间中艰难支撑。
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性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因素。这些素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办法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从定义上讲是指脱离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出独特的思想能力,发现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以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20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刺激下,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
其实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大胆,不能像小学生一样比较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他们很多都变得胆怯了一点,缺乏了一些音乐学习上的自信。而另一方面,受到“父母不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孩子就没什么音乐天分”或“没学什么乐器,就没有什么音乐细胞”之类的言论的长期影响,学生们对自己的音乐能力同样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
在《走进音乐世界》九年级上册中,有一首土著印地安歌曲《蝴蝶》。这首歌欢快流畅、节奏性强,学生们一听到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由于这首歌曲容易上口,笔者在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合理安排同学担任演唱和为歌曲配上伴奏型节奏。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会给予各小组建议,更重要的是加以鼓励。虽然每组的学生都会配上一些与歌曲不搭配的节奏,但教师都要先报以肯定的笑容,赞赏他们勇于创造的做法。随之,再将学生们的创作“成品”加以总结,写在黑板上,并帮助他们把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饰。由此,让学生们从视觉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加强他们的成功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得到收获。我们都知道,在“鼓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才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千万不要由于“怕乱”而限制了学生们的内在潜力。
二、通过融入音乐教学的地方特色,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之所以有不同的版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突出不同地域的地方特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融入本地特色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学生身边的音乐和熟悉的场景来引导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在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上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热情也会随之提升。
例如在学习广东民歌《月光光》时,歌曲用“粤语来演唱”这一现象就最能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地方特色”,使学生易于产生共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用普通话演唱原歌词就体现不了地方语言魅力”的道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原有旋律基础上对歌词进行即兴改编。如重新填上其他粤语歌词,学生们就变得更有兴趣了。而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编出比原歌词更容易上口,更好的歌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了“地方语言”应与旋律互相依托,才“相得益彰”的道理;同时感悟到“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创作出来的”。
三、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实绝大多数的学生从小就会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因为从幼儿园开始,他们的学习都是从唱唱跳跳中开展的。但这种兴趣主要是一种“玩”的心态,比较随意。到了学校后就变成了知识性较强的一种学习积累,它需要学生有一定耐心。初中后,随着学生年龄特点的影响,学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自我限制”自己的这种“随意性”。但如果是通过多想象、多创造的方法,就有利于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推动人们探究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对于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通过启发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程解读》说道:探索音响是属于探索自然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探索、研究、发现、创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冲击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
而在自制简易乐器的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而这种创造的过程一定要适合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及能力水平。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整体能力更强的班级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高的要求。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创造性想象,演奏演唱音乐作品时的创造性理解和表演,为舒己之情,达已之意所创造的音乐,其价值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在普通学校中,可能绝少出现“天才的作曲家”,但是创作教学参与了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洪流,为培养新一代贡献了力量。
五、“创造性”的教学可以促进其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音乐创作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乐理、视唱、听音等知识技能的理解、记忆、分析、判断和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就是在各种音乐学习中,尽可能使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音乐创造的音乐教育,应当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使师生同为音乐美的创造者、体验者、享受者,在观念、行为、能力等方面得以健全发展。但是,培养创造能力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与“创造”,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 5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