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不断加强和深入,我院也按要求及时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发生的ADR。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对我院2013年收集的151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
1对象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ADR报告151例。按照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在151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81例,占53.64%,女性患者70例,占46.36%,男性高于女性。在患者年龄分布情况中,年龄最小的为8月,年龄最大的为85岁,≤10岁14例,占9.27%;11-20岁3例,占1.99%;21-30岁10例,占6.62%;31-40岁11例,占7.28%;41-50岁35例,占23.18%;51-60岁22例,占14.57%;>60岁56例,占37.09%。
2.2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根据《中国国家处方集》所载药品分类,对151例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所有药物中以感染疾病用药病例报告最多,77例,占50.99%;其次为中成药注射剂,16例,占10.6%;消化系统疾病用药13例,占8.6%;神经与精神系统用药10例,占6.62%;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妇产科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各7例,各占4.64%;肠外肠内营养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4例,占2.65%;呼吸系统疾病用药、风湿免疫与骨科疾病用药各3例,各占1.99%;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2例,占1.32%;肿瘤用药及皮肤科疾病用药各1例,各占0.66%。感染疾病用药抗菌药物中β内酰胺类药物最多占72.38%,氟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次之,分别占7.89%,结果见表1。
表1 ADR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
药品种类 例数 构成比(%)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
其它β内酰胺类
氟喹诺酮类
硝基咪唑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利福霉素类
合计 31
22
2
6
6
5
2
2
151 40.79
28.96
2.63
7.89
7.89
6.58
2.63
2.63
100
2.3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在151例 ADR报告中,静脉滴注136例占90.07%,位列第一,口服给药12例占7.95%,位列第二,肌肉注射、胸腔注射及局部外用各1例,各占0.66%。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构成比,见表2.
表2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累及系统器官 例数 构成比(%)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
中枢及外围神经系统
胃肠道系统损害
呼吸系统损害
心脑血管系统损害
代谢及营养系统损害
全身性损害
合计 68
36
32
8
4
2
1
151 45.03
23.85
21.19
5.30
2.65
1.32
0.66
100 皮疹、斑丘疹、瘙痒
寒战、高热、头痛头昏、谵妄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痛、小便困难
呛咳、呼吸困难、气促、干咽部不适
心慌、心悸、胸闷
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
全身不适、有针刺感
2.5 ADR的类型:151例报告中,一般的ADR报告146例,占96.69%,严重的ADR报告5例,占3.31%。
3 讨论
3.1 重点人群ADR监控:随着社会发展和医药进步,人类寿命正在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分析年龄与ADR发生关系可知,60岁以上老人最为常见。老年病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品种多,而且用药时间较长,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和蓄积,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特点发生改变,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保持较高水平,不良反应增加。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应明确用药指征,合理选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用药剂量个体化,选择适合的剂型,简化服药方法,重点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护。
3.2加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在各等级医院中,抗生素选用的级别越来越高,广谱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普遍,其滥用现象也时常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小而成为临床医生预防感染和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其临床应用增加,其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其不良反应居高的位置也提醒我们医务人员用药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应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疗程,防止滥用,过量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建议在临床使用中,严格执行“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精神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1]中成药注射剂因工艺技术限制,未能完全除尽其中的杂质,从而易引起不良反应,故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配伍使用。
3.3 规范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占90.07%,这与医疗单位多为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有关。其给药特点是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吸收过程,起效快,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快,发生的ADR后果比较严重,易被发觉。因此,建议临床用药遵照“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3.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首,表现为丘疹、斑丘疹、瘙痒,多数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其次是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头晕、畏寒发热、谵妄等。
参考文献:
[1]王书芬,李震.某院10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52
1对象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ADR报告151例。按照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在151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81例,占53.64%,女性患者70例,占46.36%,男性高于女性。在患者年龄分布情况中,年龄最小的为8月,年龄最大的为85岁,≤10岁14例,占9.27%;11-20岁3例,占1.99%;21-30岁10例,占6.62%;31-40岁11例,占7.28%;41-50岁35例,占23.18%;51-60岁22例,占14.57%;>60岁56例,占37.09%。
2.2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根据《中国国家处方集》所载药品分类,对151例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所有药物中以感染疾病用药病例报告最多,77例,占50.99%;其次为中成药注射剂,16例,占10.6%;消化系统疾病用药13例,占8.6%;神经与精神系统用药10例,占6.62%;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妇产科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各7例,各占4.64%;肠外肠内营养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4例,占2.65%;呼吸系统疾病用药、风湿免疫与骨科疾病用药各3例,各占1.99%;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2例,占1.32%;肿瘤用药及皮肤科疾病用药各1例,各占0.66%。感染疾病用药抗菌药物中β内酰胺类药物最多占72.38%,氟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次之,分别占7.89%,结果见表1。
表1 ADR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
药品种类 例数 构成比(%)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
其它β内酰胺类
氟喹诺酮类
硝基咪唑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利福霉素类
合计 31
22
2
6
6
5
2
2
151 40.79
28.96
2.63
7.89
7.89
6.58
2.63
2.63
100
2.3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在151例 ADR报告中,静脉滴注136例占90.07%,位列第一,口服给药12例占7.95%,位列第二,肌肉注射、胸腔注射及局部外用各1例,各占0.66%。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构成比,见表2.
表2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累及系统器官 例数 构成比(%)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
中枢及外围神经系统
胃肠道系统损害
呼吸系统损害
心脑血管系统损害
代谢及营养系统损害
全身性损害
合计 68
36
32
8
4
2
1
151 45.03
23.85
21.19
5.30
2.65
1.32
0.66
100 皮疹、斑丘疹、瘙痒
寒战、高热、头痛头昏、谵妄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痛、小便困难
呛咳、呼吸困难、气促、干咽部不适
心慌、心悸、胸闷
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
全身不适、有针刺感
2.5 ADR的类型:151例报告中,一般的ADR报告146例,占96.69%,严重的ADR报告5例,占3.31%。
3 讨论
3.1 重点人群ADR监控:随着社会发展和医药进步,人类寿命正在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分析年龄与ADR发生关系可知,60岁以上老人最为常见。老年病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品种多,而且用药时间较长,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和蓄积,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特点发生改变,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保持较高水平,不良反应增加。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应明确用药指征,合理选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用药剂量个体化,选择适合的剂型,简化服药方法,重点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护。
3.2加强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在各等级医院中,抗生素选用的级别越来越高,广谱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普遍,其滥用现象也时常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小而成为临床医生预防感染和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其临床应用增加,其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其不良反应居高的位置也提醒我们医务人员用药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应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疗程,防止滥用,过量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建议在临床使用中,严格执行“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精神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1]中成药注射剂因工艺技术限制,未能完全除尽其中的杂质,从而易引起不良反应,故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配伍使用。
3.3 规范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占90.07%,这与医疗单位多为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有关。其给药特点是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吸收过程,起效快,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快,发生的ADR后果比较严重,易被发觉。因此,建议临床用药遵照“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3.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首,表现为丘疹、斑丘疹、瘙痒,多数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其次是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头晕、畏寒发热、谵妄等。
参考文献:
[1]王书芬,李震.某院10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