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概述
2008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我园作为其中幼儿发展评价部分的试点园,在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此外,我园开展了区级课题研究“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探讨了幼儿发展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问题,积累了开展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经验。然而前期的研究也让我们发现,幼儿园的课程领导力在幼儿发展评价方面体现不足,对如何协调运行幼儿发展评价的要素并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重视不够。此外,幼儿发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单一,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由此,我们由前期对幼儿发展评价初步的、局部的研究转为对幼儿发展评价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如,项目研究初期,我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评价指标上。在项目中期评估时,专家的建议让我们蓦然发现,指标并不是评价工作的全部,也不是评价实施的核心要素。在专家引领下,我们重点对幼儿发展评价进行了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机制,明确了幼儿发展评价各组成要素及运行流程与实施策略。又如,在项目准备阶段,我们开展相关文献研究,制定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为项目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项目的运行阶段,我们对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在中期评估后,在专家引领下,我们进一步理清了项目研究的内涵。界定各类机制的概念,明确机制研究的要素,把握机制运行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保证评价常态运行、如何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如何通过研究评价机制体现课程领导力等。同时,我们制订了后续研究技术路线图,包括制定、实施、验证幼儿发展评价机制,然后进行小范围推广论证,最后梳理自选项目与必选项目的关系,使后续项目研究的思路更为清晰,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
教师们也在循环往复的“问题培训→案例培训→实践操作→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评价理念与方法:“观察一次是不够的,孩子的表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指标至少要观察三次以上。”“观察的目的不是评价孩子是否合格,而是要分析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然后想办法让孩子发展得更好。”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主要观点
1.幼儿发展评价机制的定义
幼儿发展评价机制是指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幼儿发展评价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并协调幼儿发展评价活动的运行。幼儿发展评价机制主要研究幼儿发展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如何协调运行的策略。
2.幼儿发展评价机制的构成
幼儿发展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评价的运行机制、再评价机制及保障机制。其中,幼儿发展评价的运行机制是主体,包括幼儿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运行机制和终结性评价运行机制。各机制之间相互作用,以运行机制为主导。以再评价机制为监控,以保障机制为依托,最终实现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明确评价目的、掌握评价技术、确定评价内容、实施评价方法和运用评价信息等要素,以循环的模式进行运作。其中明确评价目的是运行方向,掌握评价技术是运行保障,确定评价内容是运行前提,实施评价方法是运行重点。运用评价信息是运行宗旨,以确保教师常态、有效地开展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
(2)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机制包括明确评价目的、构建评价指标、掌握评价技术、实施评价方式、分析评价信息和调整计划方案等要素。其中,评价方法包括内评与外评,按照一定的流程与技术方法进行运作,力求客观、有效地开展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实施教育质量监测。
(3)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包括明确再评价目的、实施再评价方法、确立再评价内容和分析再评价信息等要素,主要对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机制和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机制的诸要素及运作方式进行再评价,保证幼儿发展评价机制有效运行。
(4)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培训保障和制度保障,其中,组织保障是基础,培训保障是前提。建立通过保障机制,体现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
(二)实施策略与方法
1.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的运作方式
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是在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以科学、有效运作的过程与方式将评价目的、内容、主体、方法、信息诸要素联系起来,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和客观有效。运行机制的运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幼儿发展评价各要素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指在一日活动中,以教师自然观察为主要方式,了解幼儿某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重在考量幼儿发展的进步情况和变化过程,进行日常教育手段和活动内容的诊断,以实施发展适宜性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实施策略与方法包括:
①以实施发展适宜性教育为目的,把握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和变化过程。
明确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导向,旨在了解幼儿发展阶段水平和变化,为调整班级课程和教育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②以学习培训为保障,掌握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内容和技术。
参与各种与评价有关的培训学习活动,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了解各年龄段幼儿评价指标以及科学观察与评价幼儿的方法,掌握以教师为主体、通过自然观察法收集信息的主要评价方法。
③以凸显评价有效性为前提,有序而又灵活地确定评价内容。
形成性评价多以单项评价为主,教师根据班级教育目标有序地安排观察、评价内容,同时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情况确定观察、评价的内容。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以生活习惯培养为主,可以确定小班第一学期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内容的侧重点为“生活”领域;又如,园本培训的重点是研究“运动”教材,则可以确定幼儿形成性评价内容的侧重点为“健康与体能”领域。 ④以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为重点,有效地实施评价。
寻求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力求评价常态化。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将评价指标转化为观察指标,运用自然观察法实施评价,必要时整合家长、保育员等其他评价主体提供的评价信息。
采用日日看、周周记、月月谈的循环运转方式,即每天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每周记录典型案例,在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讨论案例中幼儿发展的水平现状及后续的推动策略,在力求评价客观性的同时,确保评价的常态实施。
⑤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袋,运用评价信息实施发展适宜性教育。
将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包括案例、作品、照片等)和分析评价信息纳入幼儿成长档案袋,呈现幼儿发展过程。同时,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分析幼儿个体或全体的当前发展水平,反思班级课程与教育教学策略,将分析评价信息运用于完善班级课程和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力求评价的有效性。
(2)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大班结束前,教师、家长等通过观察、测试、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幼儿发展的现实状况作出综合性评价,重在了解大班幼儿最终发展水平,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监测,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作出诊断,以构建适宜性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包括:
①以编制、调整课程方案为目的,监测幼儿全面发展水平。
通过教师大会、业务学习,帮助教师了解终结性评价指向幼儿园园本课程,而不是为了甄别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②以开展幼儿发展全面评价为前提,构建园本化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多以综合评价为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运行的前提。评价指标园本化的依据为:体现园本特色,体现本地特色,体现生活经验。
③以学习培训为途径,掌握终结性评价的核心指标和技术。
教师通过培训,熟识幼儿发展评价指标;采用建立“数字网格”、提炼“关键词语”、排摸“疑难杂症”、增加“表现举例”等方式,理解、掌握园本化评价指标;采用“问题研讨”,对评价指标进行解读。通过对抽样评价和全面评价的方法与策略的培训,掌握多次信息采集的方法。如,抽样评价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抽样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对象、信息收集次数、信息采集途径、信息结果判断等评价技术。
④以力求评价客观性为重点,多元主体、多种方法、多次采集实施评价。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以内评和外评的方式进行,即班级教师自我评价和其他教师外部评价的方式相结合。
内评在4~6月进行。先抽样评价后全体评价。抽样评价在4~5月实施,一般在每个班级随机抽取6个幼儿,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观察、评价。在实践中检验采集各指标信息的适宜性情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发现问题后适时调整和完善:在实践中理解各评价指标的内涵,积累、总结评价经验,为全体评价作准备。全体评价在5~6月实施,采用体检、体质测试、家长问卷、认知测试、幼儿自评、观察访谈等方式采集信息,并结合日常形成性评价信息。对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判断。
外评在5~6月实施,由综合协调组担任外评人员,对象是全体幼儿,采取抽样评价的方式,即在每班随机抽取1/3幼儿,随机抽取评价指标进行观察、评价。个别幼儿的外评信息可以作为内评教师的评价参考,对于表现差异较大的幼儿,可以通过原因分析、重新观察等方式在内外评比较基础上进行再次评价。
⑤以完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为宗旨,分析信息形成评估报告。
班级评估报告以文字描述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力求结果的客观性。在班级数据汇总的基础上进行全园评估报告,根据内外评结果分析本园孩子整体发展状况,同时比较不同班级领域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在质量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3)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的运作关系
①评价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在幼儿小班年龄段开始至大班后期,终结性评价在大班后期实施,两者在运行时间上是互相衔接的,确保评价时间贯穿幼儿在园生活的始终。
②评价内容上的相互呼应——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内容的依据都是上海或国家制定的儿童发展评价指标,形成性评价将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转化为观察指标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多运用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两者在评价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确保评价内容贯穿幼儿的全部发展领域。
③评价信息上的相互补充——形成性评价获得的信息可成为终结性评价的参考,终结性评价可成为形成性评价信息的对照与反思,两者在评价信息上是互相补充的,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
2.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运作方式
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是指在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运用自评与他评及时对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的诸要素和运行方式进行再评价,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运行。
(1)再评价目的——结合园部案头审阅、教研指导等行政管理工作,对终结性评价机制和形成性评价机制进行再评价,保障评价的信效度,提升课程领导力。
(2)再评价内容——根据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不同的运行方式,确定不同的再评价内容,凸显评价实施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再评价内容差异如下表:
(3)再评价方法——结合幼儿园常态工作开展再评价。倡导教师自评,在实践后反复进行再反思、再实践;定期开展组评,开展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关注行政评价,通过案头审阅、教研指导。分析评价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给予不同策略的支持与引导。
3.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运作方式
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是指在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幼儿园园部为幼儿发展评价的客观有效运行提供保障,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包括:组织管理架构,确保各部门间的职责清晰,充分发挥组织架构的分工职能;评价管理制度,确保各部门间的工作有效运转,使管理工作规范化。
(1)组织架构。成立行政管理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成员由终结性评价组长(大班教研组长)、形成性评价组长(小、中班教研组长)以及后勤组组长组成。行政管理组对综合协调组、教师、保育保健员、家长以及参与评价的其他人员进行领导与监控,综合协调组发挥上传下达的效能,确保评价人员明确、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制度、协调管理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宣传管理制度等,体现各层次的课程领导力。
(3)专业培训。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帮助教师做好专业评价理论与实践能力上的准备。
三、研究反思
(一)“理无专在,行无止境”。我们需继续探索。以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本项目研究中,终结性评价机制的研究关注了大班末期,小、中班末期的终结性评价尚未涉及;在分析形成性评价信息记录时,我们发现教师更多收集的是个别幼儿在个别领域的发展信息,无法监控教师是否关注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评价;作为多元评价主体的幼儿、家长、保育员、保健员等其他人员的评价信息有助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但收集途径还比较单一。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二)“谋后而定,行且坚毅”。我们需以课程领导力来持续推进幼儿发展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对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都是较大的挑战,需要以园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者的执行保障。才能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并力求客观与有效。对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的落实,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以发挥更大领导价值。
2008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我园作为其中幼儿发展评价部分的试点园,在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此外,我园开展了区级课题研究“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探讨了幼儿发展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问题,积累了开展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经验。然而前期的研究也让我们发现,幼儿园的课程领导力在幼儿发展评价方面体现不足,对如何协调运行幼儿发展评价的要素并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重视不够。此外,幼儿发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单一,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由此,我们由前期对幼儿发展评价初步的、局部的研究转为对幼儿发展评价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如,项目研究初期,我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评价指标上。在项目中期评估时,专家的建议让我们蓦然发现,指标并不是评价工作的全部,也不是评价实施的核心要素。在专家引领下,我们重点对幼儿发展评价进行了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机制,明确了幼儿发展评价各组成要素及运行流程与实施策略。又如,在项目准备阶段,我们开展相关文献研究,制定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为项目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项目的运行阶段,我们对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在中期评估后,在专家引领下,我们进一步理清了项目研究的内涵。界定各类机制的概念,明确机制研究的要素,把握机制运行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保证评价常态运行、如何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如何通过研究评价机制体现课程领导力等。同时,我们制订了后续研究技术路线图,包括制定、实施、验证幼儿发展评价机制,然后进行小范围推广论证,最后梳理自选项目与必选项目的关系,使后续项目研究的思路更为清晰,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
教师们也在循环往复的“问题培训→案例培训→实践操作→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评价理念与方法:“观察一次是不够的,孩子的表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指标至少要观察三次以上。”“观察的目的不是评价孩子是否合格,而是要分析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然后想办法让孩子发展得更好。”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主要观点
1.幼儿发展评价机制的定义
幼儿发展评价机制是指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幼儿发展评价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并协调幼儿发展评价活动的运行。幼儿发展评价机制主要研究幼儿发展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如何协调运行的策略。
2.幼儿发展评价机制的构成
幼儿发展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评价的运行机制、再评价机制及保障机制。其中,幼儿发展评价的运行机制是主体,包括幼儿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运行机制和终结性评价运行机制。各机制之间相互作用,以运行机制为主导。以再评价机制为监控,以保障机制为依托,最终实现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明确评价目的、掌握评价技术、确定评价内容、实施评价方法和运用评价信息等要素,以循环的模式进行运作。其中明确评价目的是运行方向,掌握评价技术是运行保障,确定评价内容是运行前提,实施评价方法是运行重点。运用评价信息是运行宗旨,以确保教师常态、有效地开展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
(2)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机制包括明确评价目的、构建评价指标、掌握评价技术、实施评价方式、分析评价信息和调整计划方案等要素。其中,评价方法包括内评与外评,按照一定的流程与技术方法进行运作,力求客观、有效地开展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实施教育质量监测。
(3)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包括明确再评价目的、实施再评价方法、确立再评价内容和分析再评价信息等要素,主要对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机制和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机制的诸要素及运作方式进行再评价,保证幼儿发展评价机制有效运行。
(4)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构成
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培训保障和制度保障,其中,组织保障是基础,培训保障是前提。建立通过保障机制,体现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
(二)实施策略与方法
1.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的运作方式
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是在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以科学、有效运作的过程与方式将评价目的、内容、主体、方法、信息诸要素联系起来,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和客观有效。运行机制的运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幼儿发展评价各要素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指在一日活动中,以教师自然观察为主要方式,了解幼儿某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重在考量幼儿发展的进步情况和变化过程,进行日常教育手段和活动内容的诊断,以实施发展适宜性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实施策略与方法包括:
①以实施发展适宜性教育为目的,把握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和变化过程。
明确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导向,旨在了解幼儿发展阶段水平和变化,为调整班级课程和教育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②以学习培训为保障,掌握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内容和技术。
参与各种与评价有关的培训学习活动,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了解各年龄段幼儿评价指标以及科学观察与评价幼儿的方法,掌握以教师为主体、通过自然观察法收集信息的主要评价方法。
③以凸显评价有效性为前提,有序而又灵活地确定评价内容。
形成性评价多以单项评价为主,教师根据班级教育目标有序地安排观察、评价内容,同时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情况确定观察、评价的内容。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以生活习惯培养为主,可以确定小班第一学期幼儿发展形成性评价内容的侧重点为“生活”领域;又如,园本培训的重点是研究“运动”教材,则可以确定幼儿形成性评价内容的侧重点为“健康与体能”领域。 ④以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为重点,有效地实施评价。
寻求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力求评价常态化。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将评价指标转化为观察指标,运用自然观察法实施评价,必要时整合家长、保育员等其他评价主体提供的评价信息。
采用日日看、周周记、月月谈的循环运转方式,即每天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每周记录典型案例,在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讨论案例中幼儿发展的水平现状及后续的推动策略,在力求评价客观性的同时,确保评价的常态实施。
⑤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袋,运用评价信息实施发展适宜性教育。
将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包括案例、作品、照片等)和分析评价信息纳入幼儿成长档案袋,呈现幼儿发展过程。同时,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分析幼儿个体或全体的当前发展水平,反思班级课程与教育教学策略,将分析评价信息运用于完善班级课程和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力求评价的有效性。
(2)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大班结束前,教师、家长等通过观察、测试、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幼儿发展的现实状况作出综合性评价,重在了解大班幼儿最终发展水平,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监测,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作出诊断,以构建适宜性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包括:
①以编制、调整课程方案为目的,监测幼儿全面发展水平。
通过教师大会、业务学习,帮助教师了解终结性评价指向幼儿园园本课程,而不是为了甄别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②以开展幼儿发展全面评价为前提,构建园本化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多以综合评价为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运行的前提。评价指标园本化的依据为:体现园本特色,体现本地特色,体现生活经验。
③以学习培训为途径,掌握终结性评价的核心指标和技术。
教师通过培训,熟识幼儿发展评价指标;采用建立“数字网格”、提炼“关键词语”、排摸“疑难杂症”、增加“表现举例”等方式,理解、掌握园本化评价指标;采用“问题研讨”,对评价指标进行解读。通过对抽样评价和全面评价的方法与策略的培训,掌握多次信息采集的方法。如,抽样评价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抽样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对象、信息收集次数、信息采集途径、信息结果判断等评价技术。
④以力求评价客观性为重点,多元主体、多种方法、多次采集实施评价。
幼儿发展终结性评价以内评和外评的方式进行,即班级教师自我评价和其他教师外部评价的方式相结合。
内评在4~6月进行。先抽样评价后全体评价。抽样评价在4~5月实施,一般在每个班级随机抽取6个幼儿,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观察、评价。在实践中检验采集各指标信息的适宜性情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发现问题后适时调整和完善:在实践中理解各评价指标的内涵,积累、总结评价经验,为全体评价作准备。全体评价在5~6月实施,采用体检、体质测试、家长问卷、认知测试、幼儿自评、观察访谈等方式采集信息,并结合日常形成性评价信息。对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判断。
外评在5~6月实施,由综合协调组担任外评人员,对象是全体幼儿,采取抽样评价的方式,即在每班随机抽取1/3幼儿,随机抽取评价指标进行观察、评价。个别幼儿的外评信息可以作为内评教师的评价参考,对于表现差异较大的幼儿,可以通过原因分析、重新观察等方式在内外评比较基础上进行再次评价。
⑤以完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为宗旨,分析信息形成评估报告。
班级评估报告以文字描述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力求结果的客观性。在班级数据汇总的基础上进行全园评估报告,根据内外评结果分析本园孩子整体发展状况,同时比较不同班级领域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在质量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3)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的运作关系
①评价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在幼儿小班年龄段开始至大班后期,终结性评价在大班后期实施,两者在运行时间上是互相衔接的,确保评价时间贯穿幼儿在园生活的始终。
②评价内容上的相互呼应——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内容的依据都是上海或国家制定的儿童发展评价指标,形成性评价将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转化为观察指标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多运用幼儿发展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两者在评价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确保评价内容贯穿幼儿的全部发展领域。
③评价信息上的相互补充——形成性评价获得的信息可成为终结性评价的参考,终结性评价可成为形成性评价信息的对照与反思,两者在评价信息上是互相补充的,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
2.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运作方式
幼儿发展再评价机制是指在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运用自评与他评及时对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的诸要素和运行方式进行再评价,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运行。
(1)再评价目的——结合园部案头审阅、教研指导等行政管理工作,对终结性评价机制和形成性评价机制进行再评价,保障评价的信效度,提升课程领导力。
(2)再评价内容——根据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不同的运行方式,确定不同的再评价内容,凸显评价实施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再评价内容差异如下表:
(3)再评价方法——结合幼儿园常态工作开展再评价。倡导教师自评,在实践后反复进行再反思、再实践;定期开展组评,开展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关注行政评价,通过案头审阅、教研指导。分析评价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给予不同策略的支持与引导。
3.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运作方式
幼儿发展评价保障机制是指在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幼儿园园部为幼儿发展评价的客观有效运行提供保障,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包括:组织管理架构,确保各部门间的职责清晰,充分发挥组织架构的分工职能;评价管理制度,确保各部门间的工作有效运转,使管理工作规范化。
(1)组织架构。成立行政管理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成员由终结性评价组长(大班教研组长)、形成性评价组长(小、中班教研组长)以及后勤组组长组成。行政管理组对综合协调组、教师、保育保健员、家长以及参与评价的其他人员进行领导与监控,综合协调组发挥上传下达的效能,确保评价人员明确、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制度、协调管理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宣传管理制度等,体现各层次的课程领导力。
(3)专业培训。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帮助教师做好专业评价理论与实践能力上的准备。
三、研究反思
(一)“理无专在,行无止境”。我们需继续探索。以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本项目研究中,终结性评价机制的研究关注了大班末期,小、中班末期的终结性评价尚未涉及;在分析形成性评价信息记录时,我们发现教师更多收集的是个别幼儿在个别领域的发展信息,无法监控教师是否关注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评价;作为多元评价主体的幼儿、家长、保育员、保健员等其他人员的评价信息有助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但收集途径还比较单一。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二)“谋后而定,行且坚毅”。我们需以课程领导力来持续推进幼儿发展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对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都是较大的挑战,需要以园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者的执行保障。才能确保幼儿发展评价的常态运行,并力求客观与有效。对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的落实,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以发挥更大领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