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1年,我国推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各地开始注重地方文化和本土教育的需求与发展。从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比例的分配调整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探求,都反映了近年来教育观念从注重传统学科教育向“以人为本”教育的转变。将学科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播同时还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弥补国家课程过于统一标准化的不足,更有益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本土教育;校本课程;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是指由所在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施行,是针对国家课程管理过于整齐划一的局面,它的出现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与管理开拓了一定的空间,使课程权利下放,并支持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满足学校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那么,政策上的开放给我们的教育敞开了大门,在实际的践行中,校本课程又面临着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有利作用,使它为我们的教育实现价值最大化呢?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背景
1.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过去只培养懂书本知识和生产劳动的人才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更要求教育能够传授给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那么,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弥补传统国家课程的整齐划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
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
3.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可以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与探究,由传统的课程传授者过渡到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的角色之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探究精神。通过对自己开发课程的实践与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性水平。
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城乡二元化结构差异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不到有力支持
自9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化结构差异突出,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影响着文化与教育,事物之间的联系环环相扣。因此国家课程的设定大多是以城市化的内容相联系,因此很多乡镇农村的孩子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和吸收所学课程内容,可能会出现学业成绩低于城市里的孩子。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但是由于乡镇或农村基础设施及硬件实施不够完善,財政方面得不到有利支持,即便校本课程政策下放,实际上也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去保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高考制度的制约,导致校本课程的边缘化
我国教育自古代科举考试以来都是重视学业成绩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深远。到了当代,依然重视教育的功利性,重结果,轻过程。各个学校标榜升学率,家长也是对子女的成绩充满期待,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功成名就。那么在这种文化和社会的高压下,即便想要实施校本课程,培养孩子的个性和人文素养,但依旧逃不过高考制度的重压,社会支持率并不高许多校本课程形同虚设,上到学校,下到老师,还是以国家课程即高考必考科目为主要教学内容。
3.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存在能力不足且精力有限问题
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较为传统,面对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由课程传授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需要观念和意识上的彻底转变。由于我国的教师长期处于国家中央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大部分教师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产生了惯性依赖,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指定的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因此也就相应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对于老师们也是一种专业性的挑战。很多老师的精力大部分投放在国家课程上,因此对于校本课程的探究和开发所占时间就大打折扣。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加强各校间的合作,进行经验交流
国家课程之所以能够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开发团队,集中了各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保证学术水准。而作为还尚未稳固的校本课程,更应汇集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局限在本校的资源之内。加强各校之间的优秀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分享学术经验,并与专家进行沟通,提高校本课程的专业性。
2.联系本土资源,结合情景教学,让校本课程走进学习与生活
奥苏伯尔的知识建构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所述,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的,那么,将更加代表本地方或者本校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国家课程之中,会让原本难以理解的课程变得与学生实际经验更就爱贴近,更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让校本课程发挥其独有的区别于国家课程的优势是其开发价值所在。
3.结合学校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首先,挖掘学校的特色教学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之中,可以利用選修课程、活动课程等资源,对其重新定位,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发展成为本校的特色。其次,校本课程的主力是教师,因此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可以对教师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学科知识的培训,积累更宽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交流会,让教师们交流学习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并实践到教学当中去。
4.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家庭、教师、教育专家合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只是一方力量作用的结果,更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肯定也需要各教育专业学术上的指导。健全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校本课程的改进与完善。
四、结语
最终,校本课程的实施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地方文化的继承与保留,活跃传统教学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为我国基础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光明之路。参考文献:
[1]参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作者简介:
高攀,(1993~),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学原理方向。
关键词:本土教育;校本课程;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是指由所在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施行,是针对国家课程管理过于整齐划一的局面,它的出现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与管理开拓了一定的空间,使课程权利下放,并支持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满足学校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那么,政策上的开放给我们的教育敞开了大门,在实际的践行中,校本课程又面临着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有利作用,使它为我们的教育实现价值最大化呢?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背景
1.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过去只培养懂书本知识和生产劳动的人才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更要求教育能够传授给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那么,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弥补传统国家课程的整齐划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
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
3.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可以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与探究,由传统的课程传授者过渡到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的角色之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探究精神。通过对自己开发课程的实践与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性水平。
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城乡二元化结构差异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不到有力支持
自9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化结构差异突出,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影响着文化与教育,事物之间的联系环环相扣。因此国家课程的设定大多是以城市化的内容相联系,因此很多乡镇农村的孩子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和吸收所学课程内容,可能会出现学业成绩低于城市里的孩子。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但是由于乡镇或农村基础设施及硬件实施不够完善,財政方面得不到有利支持,即便校本课程政策下放,实际上也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去保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高考制度的制约,导致校本课程的边缘化
我国教育自古代科举考试以来都是重视学业成绩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深远。到了当代,依然重视教育的功利性,重结果,轻过程。各个学校标榜升学率,家长也是对子女的成绩充满期待,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功成名就。那么在这种文化和社会的高压下,即便想要实施校本课程,培养孩子的个性和人文素养,但依旧逃不过高考制度的重压,社会支持率并不高许多校本课程形同虚设,上到学校,下到老师,还是以国家课程即高考必考科目为主要教学内容。
3.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存在能力不足且精力有限问题
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较为传统,面对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由课程传授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需要观念和意识上的彻底转变。由于我国的教师长期处于国家中央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大部分教师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产生了惯性依赖,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指定的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因此也就相应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对于老师们也是一种专业性的挑战。很多老师的精力大部分投放在国家课程上,因此对于校本课程的探究和开发所占时间就大打折扣。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加强各校间的合作,进行经验交流
国家课程之所以能够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开发团队,集中了各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保证学术水准。而作为还尚未稳固的校本课程,更应汇集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局限在本校的资源之内。加强各校之间的优秀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分享学术经验,并与专家进行沟通,提高校本课程的专业性。
2.联系本土资源,结合情景教学,让校本课程走进学习与生活
奥苏伯尔的知识建构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所述,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的,那么,将更加代表本地方或者本校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国家课程之中,会让原本难以理解的课程变得与学生实际经验更就爱贴近,更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让校本课程发挥其独有的区别于国家课程的优势是其开发价值所在。
3.结合学校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首先,挖掘学校的特色教学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之中,可以利用選修课程、活动课程等资源,对其重新定位,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发展成为本校的特色。其次,校本课程的主力是教师,因此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可以对教师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学科知识的培训,积累更宽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交流会,让教师们交流学习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并实践到教学当中去。
4.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家庭、教师、教育专家合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只是一方力量作用的结果,更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肯定也需要各教育专业学术上的指导。健全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校本课程的改进与完善。
四、结语
最终,校本课程的实施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地方文化的继承与保留,活跃传统教学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为我国基础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光明之路。参考文献:
[1]参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作者简介:
高攀,(1993~),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学原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