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阅读教学之中,优势显著,包括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还能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然而,由于课时有限、认识不清等原因,真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教师少之又少,致使传统文化价值流失。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两者之间结合的意义,就如何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展开研究。
【关键词】语文 传统文化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96-01
前言
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也是现下教师正致力探讨的课题之一。具体体现在语文这门学科上,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文化、审美、语言和思维。而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审美素养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立足阅读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为学生构建富含人文内涵的语文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语文教学效益
初中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浅,对于教材上的很多内容无法做到有效了解,尤其是古詩词、文言文等课文,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以及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等与现代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因此学生无法做到有效理解。如果语文教师适当地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优化。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包括“团结”“孝顺”“诚信”等内容。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塑造、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人生哲理熏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逐渐升高,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而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加上好奇心较重,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媚外心理,比如不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圣诞节,这种现象若不加以干预,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面临严重危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并不一定是直接的,也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前的时候要吃透教材,将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
例如,在讲解《龟虽寿》这个古诗词之前,很多教师逐字逐句分析字词、含义,却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投入的精力过少。实际上,这首古诗词不仅展现了形象生动的意境画面,还写出了曹操老当益壮的情怀。在课前备课阶段,语文教师应站在作者曹操的角度对诗词意境进行品鉴,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这首古诗词集艺术形象、慷慨激情与哲理思考于一体的魅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接下来上课的时候将诗中蕴含的语言文字魅力以及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堂上渗透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很多课文与今天初中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往往感到吃力。面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其阅读感悟,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给学生介绍“进谏”这一行为。这是优良的政治传统文化。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与“进谏”有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进谏”过程,了解到“进谏”的特点。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邹忌和齐王,通过这种方式“再现历史”,深化学生对优秀政治文化的理解。
(三)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仅仅依靠课堂上几十分钟的讲解就想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显然不切实际。要想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充分融合,教师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内阅读上,还要将眼光拓展到课外阅读层面, 通过课内阅读的“主导”和课外阅读的“辅导”,使传统文化教育完全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解《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文本,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阅读《红楼梦》,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或是礼仪文化等,广泛查阅课外书,或者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收集和阅读相关信息,做到深入了解。
结论
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能够让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初中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这对优化语文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对此予以重视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实现阅读教学效益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剑.传承传统文化 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5).
[2]毛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07).
【关键词】语文 传统文化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96-01
前言
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也是现下教师正致力探讨的课题之一。具体体现在语文这门学科上,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文化、审美、语言和思维。而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审美素养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立足阅读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为学生构建富含人文内涵的语文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语文教学效益
初中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浅,对于教材上的很多内容无法做到有效了解,尤其是古詩词、文言文等课文,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以及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等与现代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因此学生无法做到有效理解。如果语文教师适当地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优化。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包括“团结”“孝顺”“诚信”等内容。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塑造、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人生哲理熏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逐渐升高,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而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加上好奇心较重,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媚外心理,比如不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圣诞节,这种现象若不加以干预,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面临严重危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并不一定是直接的,也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前的时候要吃透教材,将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
例如,在讲解《龟虽寿》这个古诗词之前,很多教师逐字逐句分析字词、含义,却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投入的精力过少。实际上,这首古诗词不仅展现了形象生动的意境画面,还写出了曹操老当益壮的情怀。在课前备课阶段,语文教师应站在作者曹操的角度对诗词意境进行品鉴,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这首古诗词集艺术形象、慷慨激情与哲理思考于一体的魅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接下来上课的时候将诗中蕴含的语言文字魅力以及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堂上渗透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很多课文与今天初中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往往感到吃力。面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其阅读感悟,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给学生介绍“进谏”这一行为。这是优良的政治传统文化。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与“进谏”有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进谏”过程,了解到“进谏”的特点。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邹忌和齐王,通过这种方式“再现历史”,深化学生对优秀政治文化的理解。
(三)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仅仅依靠课堂上几十分钟的讲解就想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显然不切实际。要想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充分融合,教师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内阅读上,还要将眼光拓展到课外阅读层面, 通过课内阅读的“主导”和课外阅读的“辅导”,使传统文化教育完全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解《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文本,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阅读《红楼梦》,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或是礼仪文化等,广泛查阅课外书,或者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收集和阅读相关信息,做到深入了解。
结论
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能够让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初中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这对优化语文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对此予以重视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实现阅读教学效益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剑.传承传统文化 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5).
[2]毛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