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
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该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向同仁抛砖引玉,力争完善。
一、创设情境,激励思维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本人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情境,激励思维,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总结经验,激励学习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快不得,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成功的学习方法来自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学校中的得失成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拿出来大家探讨和借鉴,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从而激励学生去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三、创造条件,巩固学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必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是老师一教就会,一点即通的,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必须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相关“例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以后的学习。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学习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得到提高。
四、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养兵不练兵,战时难出征。在教学中,教师光教会学生一系列的所谓“方法”和“绝招”,不去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同样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作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就算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也并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因为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
当然,教师的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把学法指导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于学”的目的。
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该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向同仁抛砖引玉,力争完善。
一、创设情境,激励思维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本人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情境,激励思维,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总结经验,激励学习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快不得,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成功的学习方法来自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学校中的得失成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拿出来大家探讨和借鉴,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从而激励学生去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三、创造条件,巩固学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必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是老师一教就会,一点即通的,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必须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相关“例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以后的学习。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学习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得到提高。
四、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养兵不练兵,战时难出征。在教学中,教师光教会学生一系列的所谓“方法”和“绝招”,不去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同样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作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就算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也并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因为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
当然,教师的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把学法指导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于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