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切实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并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全面深化语文的教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是一个积极学习的过程。它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自主合作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思想,并以获得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探索活动,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儿童内心的需要,教师牵着学生问,牵着学生学,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一个个指令。探究性学习努力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从而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强化教师的导引作用,激發学生兴趣
语文探究性学习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到书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我精心设计每天第一节语文课的课前时间,两分钟的“古诗词一诵”、“成语接龙”时间,八分钟的“自选阅读展示” 时间。小学生表现欲特强,由于“争强好胜”心理的驱动,他们自主地阅读,到课外书中“采蜜”,阅读课外书成了他们每天乐此不疲的功课。十分钟里孩子们收获了快乐、知识与自信,而我则与其他学生一起欣赏、评价,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加强方法的导引
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能发现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有所创造。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坐井观天》是一篇成语故事,如按传统教学,一段一段按部就班地学习,势必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本节课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突破口”——“天究竟有多大?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来统领全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实验——用纸模拟水井实验,让学生观察天花板自己动手探究。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在第三次对话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在扩展思维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化了寓言主题。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注重加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努力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大胆放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读、自悟、自我表现。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体的、过程性的学习方式,三者间不是孤立的、独立的。就说阅读教学,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文本的过程,因此,对于要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尤其是那些统领全篇或重点段落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式和方法,自主把握阅读进程,认真自读自悟,并为之提供充足的时间;然后才是根据需要启发学生“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矫正各自的认识偏差,在“探究”中争论,统一分歧,想象延伸。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结尾部分与开头两段相对照,进而生成疑问———“原本那么怕人的珍珠鸟怎么竟然会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然后,便启发学生带着这一统领全篇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结合三个维度设计的导向,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的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教师应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意义上的“黑板+粉笔”式的教育模式,能够以色彩丰富的动态影像来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这种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影像、立体声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能够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将学生带到一个身临其境的境界,能够很好地激发起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动画,并对教材提到的人物形象进行配音。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注意力非常集中,还会踊跃提出一些很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在多媒体播放完之后还会积极思考,积极去联想与实际生活中相关的内容。这种影音并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探究性学习必然会使我们原来的学习方式产生巨大改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线,积极实践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是一个积极学习的过程。它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自主合作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思想,并以获得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探索活动,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儿童内心的需要,教师牵着学生问,牵着学生学,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一个个指令。探究性学习努力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从而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强化教师的导引作用,激發学生兴趣
语文探究性学习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到书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我精心设计每天第一节语文课的课前时间,两分钟的“古诗词一诵”、“成语接龙”时间,八分钟的“自选阅读展示” 时间。小学生表现欲特强,由于“争强好胜”心理的驱动,他们自主地阅读,到课外书中“采蜜”,阅读课外书成了他们每天乐此不疲的功课。十分钟里孩子们收获了快乐、知识与自信,而我则与其他学生一起欣赏、评价,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加强方法的导引
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能发现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有所创造。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坐井观天》是一篇成语故事,如按传统教学,一段一段按部就班地学习,势必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本节课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突破口”——“天究竟有多大?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来统领全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实验——用纸模拟水井实验,让学生观察天花板自己动手探究。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在第三次对话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在扩展思维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化了寓言主题。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注重加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努力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大胆放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读、自悟、自我表现。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体的、过程性的学习方式,三者间不是孤立的、独立的。就说阅读教学,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文本的过程,因此,对于要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尤其是那些统领全篇或重点段落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式和方法,自主把握阅读进程,认真自读自悟,并为之提供充足的时间;然后才是根据需要启发学生“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矫正各自的认识偏差,在“探究”中争论,统一分歧,想象延伸。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结尾部分与开头两段相对照,进而生成疑问———“原本那么怕人的珍珠鸟怎么竟然会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然后,便启发学生带着这一统领全篇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结合三个维度设计的导向,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的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教师应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意义上的“黑板+粉笔”式的教育模式,能够以色彩丰富的动态影像来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这种将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影像、立体声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能够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将学生带到一个身临其境的境界,能够很好地激发起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动画,并对教材提到的人物形象进行配音。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注意力非常集中,还会踊跃提出一些很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在多媒体播放完之后还会积极思考,积极去联想与实际生活中相关的内容。这种影音并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探究性学习必然会使我们原来的学习方式产生巨大改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线,积极实践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