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汉语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是更多地受语义因素的制约,只要语义上的配合合乎事理,就可以连在一块。
汉语的这一特点,使得人们在使用它时只要是凭借语感,抓住语言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省略掉一些次要词语,仍可把意思表示清楚。而听话人只要根据经验,抓住几个“意义支点”,便能意会出全部词语意义的总和。
汉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汉语读写能力是随着语感的逐渐形成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王尚文先生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吕叔湘先生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语感是对语文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达意思,还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因此,培养语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语言的动态分析——语感训练的基础
联系语境,分析词义,是动态分析,这是语感训练的基础,对词、句、段、篇都可进行动态分析,主要方法则有比较法、还原法、变序分析法等。
1.比较法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那些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某些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添”“删”“调”“换”等方法,揣摩语言文字是否运用的精当,取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二小节:“每年春天,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我让学生比较:“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都用“飞过”?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
2.还原生活法
有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内容十分丰富,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能深刻领会到语言的魅力。这就说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和生活的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体昧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二小节,“每年春天,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句中“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充满生活情趣,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聚会”是怎样的场面?人们聚会会是怎样的场面,你能描述一下吗?通过联系生活,学生会唤醒沉睡的表象,使“聚会”的蝴蝶在脑中活动起来,从而体会到蝴蝶谷奇异的景象。
3.变序分析法
有的自然段,句与句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用变序分析法,留下其中的一句两句,先分析其他句子再回头分析留下的句子,这会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二、多读多写——语感训练的重点
从发生过程的角度看,人们总是先在听,在读的活动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活动,读是写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平时加强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通过动态语言分析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读写方法,并在读写训练中不断实践,进而逐步形成一定的读写技能。但是,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即使是多角度的进行动态分析也还是难以体会,只有多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奥秘。
多读,一是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语文知识,技能。语言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朗读是知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诵朗读,是一种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洪亮,但求读得清爽自然;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委婉,该悲凉处悲凉,使文章之妙始于我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妙趣,在不经意问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美妙的境界。
二是默读,默读才能读得快,读得多,想得深。有的文章,开始读时可能是一知半解,但形式相同或内容相近的文章,读得多了,就会有豁然贯通之感。
多读,是语言的积累,多写,则是语言的运用。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厚实,动笔时才能文思如涌,好词好句信手写来,并未经过多少思考,这就是语感的神秘之处。读得少就达不到这一境界。
多写,一是写日记。写记叙文或日记,并不是记流水帐,日记可从小处入手,侧重细节描写,提高记叙和描写能力,以利于材料的积累。二是多仿写。看到好文章,或者仿其立意,仿其结构,仿其语言表达的方法,甚至可以仿其内容。在语言的运用上要鼓励学生大量运用书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得多了,慢慢地,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语感就有了质的飞跃。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悦感觉。这种敏悦的感觉,在思维形式上是直觉思维。语感产生于过程,是一种非完全逻辑性的思维过程,一下子顿悟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包括意境和情景,有时只需抓住几个词几个句子就能理解全文的意思,就能通过联想进入文章的意境。
因此,培养语感,既要在语言的动态分析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在其间和大量读写过程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分为经验直观和理性直观,我们要把两者作为培养语感的两翼,两翼齐动,语感才能有质的飞跃。
在培养理性直觉时,除了进行语言的动态分析外,还有必要进行下例的训练:
1.速度训练。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读完全文,要求学生说出全文大意。或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
2.概括能力训练。对句,段,篇的意思的概括,要求全面、准确、用词简明扼要。
3.想象训练。要求抓住段,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展开想象,事物要想象其形、其色、其声,人物要想象其形、其神、其情,要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如《王二小》一课中的“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二小”,从认知水平看,要使他们达到内心对王二小的被害产生悲痛之情是很困难的。我是这样教这句话的,首先从直观场境入手,让学生观察图中敌人手上拿着什么?(带刺刀的枪)敌人的表情怎样?(咬着牙,张着嘴,竖着眉毛好像要吃人的样子。)联系前面敌人叫王二小带路时凶恶的样子,想象敌人知道上了当以后会怎样对待王二小?这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王二小被害的过程,学生说:“敌人发疯似地拔出枪向王二小用力刺去,敌人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这时我播放哀乐,并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感染他们:“年仅十三岁的王二小,为了八路军和父老乡亲的安全英勇地牺牲在山间。”此时此刻,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他们的主观情感与作者相融合,产生共鸣,他们为王二小的被害而难过,对王二小的英勇机智深深佩服,培养语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语感训练是提高汉语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汉语特点进行语感训练,是增强语感的基本原则。坚持实践,必有收获。
汉语的这一特点,使得人们在使用它时只要是凭借语感,抓住语言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省略掉一些次要词语,仍可把意思表示清楚。而听话人只要根据经验,抓住几个“意义支点”,便能意会出全部词语意义的总和。
汉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汉语读写能力是随着语感的逐渐形成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王尚文先生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吕叔湘先生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语感是对语文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达意思,还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因此,培养语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语言的动态分析——语感训练的基础
联系语境,分析词义,是动态分析,这是语感训练的基础,对词、句、段、篇都可进行动态分析,主要方法则有比较法、还原法、变序分析法等。
1.比较法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那些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某些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添”“删”“调”“换”等方法,揣摩语言文字是否运用的精当,取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二小节:“每年春天,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我让学生比较:“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都用“飞过”?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
2.还原生活法
有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内容十分丰富,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能深刻领会到语言的魅力。这就说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和生活的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体昧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二小节,“每年春天,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句中“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充满生活情趣,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聚会”是怎样的场面?人们聚会会是怎样的场面,你能描述一下吗?通过联系生活,学生会唤醒沉睡的表象,使“聚会”的蝴蝶在脑中活动起来,从而体会到蝴蝶谷奇异的景象。
3.变序分析法
有的自然段,句与句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用变序分析法,留下其中的一句两句,先分析其他句子再回头分析留下的句子,这会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二、多读多写——语感训练的重点
从发生过程的角度看,人们总是先在听,在读的活动中形成语感,然后用于说写活动,读是写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平时加强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通过动态语言分析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读写方法,并在读写训练中不断实践,进而逐步形成一定的读写技能。但是,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即使是多角度的进行动态分析也还是难以体会,只有多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奥秘。
多读,一是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语文知识,技能。语言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朗读是知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诵朗读,是一种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洪亮,但求读得清爽自然;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委婉,该悲凉处悲凉,使文章之妙始于我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妙趣,在不经意问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美妙的境界。
二是默读,默读才能读得快,读得多,想得深。有的文章,开始读时可能是一知半解,但形式相同或内容相近的文章,读得多了,就会有豁然贯通之感。
多读,是语言的积累,多写,则是语言的运用。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厚实,动笔时才能文思如涌,好词好句信手写来,并未经过多少思考,这就是语感的神秘之处。读得少就达不到这一境界。
多写,一是写日记。写记叙文或日记,并不是记流水帐,日记可从小处入手,侧重细节描写,提高记叙和描写能力,以利于材料的积累。二是多仿写。看到好文章,或者仿其立意,仿其结构,仿其语言表达的方法,甚至可以仿其内容。在语言的运用上要鼓励学生大量运用书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得多了,慢慢地,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语感就有了质的飞跃。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悦感觉。这种敏悦的感觉,在思维形式上是直觉思维。语感产生于过程,是一种非完全逻辑性的思维过程,一下子顿悟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包括意境和情景,有时只需抓住几个词几个句子就能理解全文的意思,就能通过联想进入文章的意境。
因此,培养语感,既要在语言的动态分析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在其间和大量读写过程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分为经验直观和理性直观,我们要把两者作为培养语感的两翼,两翼齐动,语感才能有质的飞跃。
在培养理性直觉时,除了进行语言的动态分析外,还有必要进行下例的训练:
1.速度训练。要求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读完全文,要求学生说出全文大意。或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
2.概括能力训练。对句,段,篇的意思的概括,要求全面、准确、用词简明扼要。
3.想象训练。要求抓住段,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展开想象,事物要想象其形、其色、其声,人物要想象其形、其神、其情,要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如《王二小》一课中的“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二小”,从认知水平看,要使他们达到内心对王二小的被害产生悲痛之情是很困难的。我是这样教这句话的,首先从直观场境入手,让学生观察图中敌人手上拿着什么?(带刺刀的枪)敌人的表情怎样?(咬着牙,张着嘴,竖着眉毛好像要吃人的样子。)联系前面敌人叫王二小带路时凶恶的样子,想象敌人知道上了当以后会怎样对待王二小?这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王二小被害的过程,学生说:“敌人发疯似地拔出枪向王二小用力刺去,敌人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这时我播放哀乐,并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感染他们:“年仅十三岁的王二小,为了八路军和父老乡亲的安全英勇地牺牲在山间。”此时此刻,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他们的主观情感与作者相融合,产生共鸣,他们为王二小的被害而难过,对王二小的英勇机智深深佩服,培养语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语感训练是提高汉语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汉语特点进行语感训练,是增强语感的基本原则。坚持实践,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