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2007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美的资源,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通过学习语文接受美的熏陶。
  一、培养感悟美的能力
  审美当然也须从感悟开始。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理解。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我创设一种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老师描述的和录音机里播放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语言描绘)花红柳绿,芳草萋萋,小溪哗啦啦,阳光暖洋洋,万物吐蕊,微风轻送……?(同时播放录制的鸟鸣声、蜜蜂飞舞的嗡嗡声等)(同学们齐声回答:春季)感觉怎样?(美极了)。那么,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把春天这种美景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将课文的文字形成影像,用心去感悟课文带来的美的享受。
  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可起到积极作用。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展示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怀念之情;《我的老师》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白毛女》中表达了作者对黄世仁的虚伪、凶狠、贪财好色、骄奢淫逸的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还要在说写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字去创造美。让学生在口语训练中能表达美的神韵和思想,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也是一种美的创造。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注意根据新教材要求,让学生以审美的心理来对待口语训练。如我在“我的梦,中国梦”演讲活动中,给学生提出要求:一、语言美,即用语要文明得体;二、仪态美,即发言态度要自然;三、思辨美,即内容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经过精心准备,我班学生邵婷婷演讲时,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幽默诙谐,仪态自然,整个过程充满了“美”的气氛,荣获了校级一等奖。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应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写作中,在抓好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的基础上,结合课内写作训练,向课外延广延深。如我在教完《岳阳楼记》后,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兴隆山之美:水面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一抹晚霞映红了整个西山,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韵。继而让学生模仿《岳阳楼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等手法。这样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观察到整体效法,从刻板到创造,从续写到扩写再到改写,从意蕴到逻辑,加强整个过程的辅导,逐步引导学生走上创作之路,迈入自由创作美的境界。
  实践证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故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守这一不可或缺的美育渗透阵地。
其他文献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实验等创新性的活动。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新课程方案中的教
期刊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讯猛发展,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1.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人们把教师比作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应该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
期刊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的问题。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
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中学历史教师不断探索的新课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通过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心灵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兴趣,深入思考,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其方式
期刊
要搞好美术教育,必须要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唯有此,才会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美术教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美术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兴趣的点燃从夸赞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对
期刊
一、教态感官美  教态,一般指教师在教学时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它可以说是一种直观而“神奇”的教育力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态“对学生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为此,教师要有一幅生活轻松自如的精神形象,如一帧智者的画像。教态,实际上也是情感和姿态的有机结合,尤其面部的颜色和眼睛的变化是教师内部感情的“晴雨表”。因此,一些颇有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它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对这四个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四者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口头表达,自由会话或在进行Groupwork等活动时,一到口头表述就吞吞吐吐、结巴、表达不清楚,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口语不感兴趣,内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也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传统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而新课程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把“人文”提到了重要位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弱化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新课程标准
期刊
作为师者,众所周知:“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天职。其中“传道”就是讲授为人处事的道理;“授业”就是传授学业知识;“解惑”就是解析为人的困惑、学习知识中的疑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在为师的身上,往往由于体现的侧重点的不同,而导致的课堂形式不一样,教师也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导致我们教师一般是把落脚点放在了“授业”上。于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因此课堂也就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瑰丽夺目的奇葩。它语言简约,含蕴深厚,是古代文化沿革,古人思想传承的载体。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间久远,作为学生很难接受,更难以读懂,也读不出韵味。不过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正确引导,合理施教,便会化难为易,使学生乐学且学好文言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或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