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针对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儿采用喜炎平的治疗,B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C组患儿采用炎琥宁治疗,三组患儿的治疗,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对三组患儿的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A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B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4.00%,C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0.00%,A组和B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三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有效率,A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最佳,C组第二,B组第三。 结论通过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的对比分析,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的治疗效果最佳,可以将其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巴韦林、喜炎平、炎琥宁、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分析
引言: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是因为轮状病毒对患者的消化道进行感染所致,这种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且多在儿童中发病。当前在临床治疗中,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治疗等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本文就针对喜炎平、利巴韦林、炎琥宁这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B、C三组。A 组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1.5±0.7岁。B组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3个月~2.8岁,平均年龄为1.6±0.5岁。C组患儿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为3.5月~3岁,平均年龄为1.8±0.5岁。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为水样便、蛋花汤样便,并伴随呕吐、发热等症状,其轮状病毒肠炎均按照腹泻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例如退热、补液、调节菌群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儿加用喜炎平治疗,将4~8mg/(kg.d)喜炎平注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B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将10~15mg/(kg.d)的利巴韦林注入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C组患儿采用炎琥宁治疗,将5-10mg(kg.d)的炎琥宁注入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所有患儿的治疗每天一次,5天为一个治疗疗程。
1.3疗效评价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按照国家腹泻疗效判断标准进行判断。显效:3天内患儿粪便正常、次数正常,全身不良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症状有所好转,全身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无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全身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三组患儿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治疗效果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如下:
表一、不同治疗方案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 50 35(70.00) 15(30.00) 0(0.00) 100.00*
B组 50 15(30.00) 22(44.00) 13(26.00) 74.00#
C组 50 24(48.00) 21(42.00) 5(10.00) 90.00&
注:A组与B组相比*P<0.05,B组与C组相比,#P<0.05,A组与C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小儿疾病不断的发生,例如手足口病、轮状病毒肠炎等,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发病率较高。轮状病毒肠炎是轮状病毒对小儿的消化道进行感染,进而引发轮状病毒肠炎,这种疾病多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1]。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整,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较低,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传统的治疗方法,起效慢,治疗时间长,而且非常容易使得患者机体产生耐药性。
针对小儿疾病的防治,中国医学不断的研究,通过抗病毒、提升免疫力等药物研究形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药物。本次研究中采用了三种药物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治疗,炎琥宁、利巴韦林均是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喜炎平也是临床中普遍采用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可以对各种病毒、病菌起到良好的抵制作用[2]。
从中医学角度角度进行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为泄泻,喜炎平的治疗主要是起到抗菌、杀毒、解热的功效,其中喜炎平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其为水溶性,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喜炎平直接进行抗病毒治疗,将患儿的平滑肌松弛,减少患儿的肠蠕动。其中还具有腹泻治疗成分,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利巴韦林虽然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抗毒药物,但是其使用的过程中,会使患者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还有很多副作用为此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炎琥宁具有抗病毒的作用,但是其使用中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小儿病症治疗中的使用,需要注意使用量。
在本次研究中A组患儿采用喜炎平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100.00%,B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74.00%,C组患儿采用炎琥宁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90.00%。针对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有效率依次为A>C>B。喜炎平的治疗效果最佳,可以将其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兰,姜丽娜,刘晓红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51例臨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4):1949-1951
[2]袁学文.探讨3种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2):47-48
关键词:利巴韦林、喜炎平、炎琥宁、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分析
引言: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是因为轮状病毒对患者的消化道进行感染所致,这种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且多在儿童中发病。当前在临床治疗中,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治疗等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本文就针对喜炎平、利巴韦林、炎琥宁这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B、C三组。A 组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1.5±0.7岁。B组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3个月~2.8岁,平均年龄为1.6±0.5岁。C组患儿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为3.5月~3岁,平均年龄为1.8±0.5岁。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为水样便、蛋花汤样便,并伴随呕吐、发热等症状,其轮状病毒肠炎均按照腹泻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例如退热、补液、调节菌群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患儿加用喜炎平治疗,将4~8mg/(kg.d)喜炎平注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B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将10~15mg/(kg.d)的利巴韦林注入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C组患儿采用炎琥宁治疗,将5-10mg(kg.d)的炎琥宁注入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所有患儿的治疗每天一次,5天为一个治疗疗程。
1.3疗效评价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按照国家腹泻疗效判断标准进行判断。显效:3天内患儿粪便正常、次数正常,全身不良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症状有所好转,全身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无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全身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三组患儿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治疗效果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如下:
表一、不同治疗方案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 50 35(70.00) 15(30.00) 0(0.00) 100.00*
B组 50 15(30.00) 22(44.00) 13(26.00) 74.00#
C组 50 24(48.00) 21(42.00) 5(10.00) 90.00&
注:A组与B组相比*P<0.05,B组与C组相比,#P<0.05,A组与C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小儿疾病不断的发生,例如手足口病、轮状病毒肠炎等,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发病率较高。轮状病毒肠炎是轮状病毒对小儿的消化道进行感染,进而引发轮状病毒肠炎,这种疾病多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1]。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整,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较低,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传统的治疗方法,起效慢,治疗时间长,而且非常容易使得患者机体产生耐药性。
针对小儿疾病的防治,中国医学不断的研究,通过抗病毒、提升免疫力等药物研究形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药物。本次研究中采用了三种药物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进行治疗,炎琥宁、利巴韦林均是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喜炎平也是临床中普遍采用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可以对各种病毒、病菌起到良好的抵制作用[2]。
从中医学角度角度进行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为泄泻,喜炎平的治疗主要是起到抗菌、杀毒、解热的功效,其中喜炎平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其为水溶性,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喜炎平直接进行抗病毒治疗,将患儿的平滑肌松弛,减少患儿的肠蠕动。其中还具有腹泻治疗成分,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利巴韦林虽然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抗毒药物,但是其使用的过程中,会使患者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还有很多副作用为此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炎琥宁具有抗病毒的作用,但是其使用中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小儿病症治疗中的使用,需要注意使用量。
在本次研究中A组患儿采用喜炎平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100.00%,B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74.00%,C组患儿采用炎琥宁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90.00%。针对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有效率依次为A>C>B。喜炎平的治疗效果最佳,可以将其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兰,姜丽娜,刘晓红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51例臨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4):1949-1951
[2]袁学文.探讨3种方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