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世纪的挑战,必须毫不迟疑地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打好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有以下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教学民主,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呼吸。”传统教学中,教师情不自禁地扮演着尊贵的“学父”形象。教师无所不知,令学生肃然起敬,敬畏三分,学生则唯教是从。在这种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倡导民主、和谐的教学作风,营造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想舒展,精神愉快,学有所得,学有趣味。提倡学生与教师展开观点争鸣,鼓励学生公开指正教师的教学错误,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课文,把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让他们通过讨论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完一曲后,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询问他是否就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在讨论回答的各种答案中,创新火花处处可见。
三、积极鼓励,激发创新愿望
学生的提问、回答,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和回答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学生创新的种子一旦萌芽,教师更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国外有美术师的做法令人称道。当他讲让学生“画苹果”的作业时,发现一位学生画成方形的苹果,于是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这位教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讲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就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愿望。
四、鼓励求异,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是一种朝着许多不同方向,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是一个求异思维的诱发点,因此,抓住“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诱导学生。这样问,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如果不撞,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和氏璧就落到了秦王手里;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因为他摸透了秦王爱玉如命的心理,以用撞璧来迫使秦王以城换璧……这时,让学生据理力争,最终达成认识上的一致—蔺相如是见机行事。显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求异思维训练,能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式的圈子,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
五、展开想像,萌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想像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像,边读边在大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有利于培养想像力。对于留有想像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一朵荷花,去想像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读科普作品展开幻想,试写科普故事练写童话、课文续写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工作还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
一、教学民主,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呼吸。”传统教学中,教师情不自禁地扮演着尊贵的“学父”形象。教师无所不知,令学生肃然起敬,敬畏三分,学生则唯教是从。在这种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倡导民主、和谐的教学作风,营造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想舒展,精神愉快,学有所得,学有趣味。提倡学生与教师展开观点争鸣,鼓励学生公开指正教师的教学错误,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课文,把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让他们通过讨论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完一曲后,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询问他是否就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教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在讨论回答的各种答案中,创新火花处处可见。
三、积极鼓励,激发创新愿望
学生的提问、回答,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和回答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学生创新的种子一旦萌芽,教师更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国外有美术师的做法令人称道。当他讲让学生“画苹果”的作业时,发现一位学生画成方形的苹果,于是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这位教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讲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就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愿望。
四、鼓励求异,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是一种朝着许多不同方向,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是一个求异思维的诱发点,因此,抓住“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诱导学生。这样问,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如果不撞,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和氏璧就落到了秦王手里;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因为他摸透了秦王爱玉如命的心理,以用撞璧来迫使秦王以城换璧……这时,让学生据理力争,最终达成认识上的一致—蔺相如是见机行事。显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求异思维训练,能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式的圈子,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
五、展开想像,萌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想像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像,边读边在大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有利于培养想像力。对于留有想像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一朵荷花,去想像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读科普作品展开幻想,试写科普故事练写童话、课文续写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工作还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