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彰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陈述不清晰。究竟要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模糊,学生也糊涂。为改变这种状况,深入推进综合性学习,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学习内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分层陈述预期学习结果。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目标确定;目标陈述
近日笔者看到一位老师就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设置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课堂,加深学生对“孝亲敬老”的体会,并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心存感激、孝敬长辈、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1]
该目标从三个维度确定,涉及“孝文化”的继承发扬、“孝亲敬老”的具体落实、“美好品德”的培养培育,但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学习目标有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目标的主体不当。学习目标应当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可上述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不是学生,却是教师。如目标2中的“采用”“调动”“加深”“落实”、目标3中的“培养”陈述的都是教师的行为。教师做了这些工作,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是否发生变化,在这目标中看不出来。
目标的用词不准。上述目标的用词含糊,不精准。如“了解”“继承”“发扬”,这些词语都是非行为动词,描述的是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尽管是从学生角度陈述,但是学生学习之后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变化无法观察、测量。
目标的能级不清。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观点,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级,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明确所学知识、所获能力的目标层次有助于师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有助于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而在上述目标中除了“了解”一词外看不出其他方面有什么知能情感的层次。
目标的语文属性不足。既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么结果就要体现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上述目标中“了解”一项涉及语文性外,其他似乎与语文关联不大。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但其途径和方式必须是语文的。可上述目标没有这样的学科性陈述。因此,该学习目标的确定与陈述有点“泛语文”倾向,似乎作为班会活动课、道德与法治课、美术课的学习内容也合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此番表述强调的“综合”是以语文学科属性为灵魂的,离开了语文性也就丢失了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那么,应该怎样去做好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确定与陈述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正确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
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离不开具体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来自学生学习和生活,来自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是学生感兴趣的、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教学建议”中也要求“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因此,综合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不限于教材的安排,它可以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过它选择的原则是明确的,那就是“应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且学生对之有着浓厚兴趣。
由此可见,在对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上我们要清晰地知道学习内容本身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是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凭借。学习内容本身所传递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伴随活动深入开展为学生接受应视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带来的额外奖赏。
如《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一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里也有,单纯从标题内容上看,似乎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好品德,如果就此为学习目标,显然就陷入了“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尴尬境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孝亲敬老”只是一个活动话题内容,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面对此活动话题,教师就要思考怎样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把“孝亲敬老”的美德熔铸到学生的血液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而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内容”。
二、要系统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阶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但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忽略了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往往就某一主题确定学习目标,没有深入考虑前后的连贯性、知能的递进性及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上述目标的陈述就存在着与语文学科属性若即若离,不甚匹配的倾向。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随意确定目标确定的随意性,系统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阶梯。
在这里,所谓“系统思考”,就是所定目标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兼顾到学情,是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情形。符合课标要求指的是要找到教材或自定综合性学习内容与课标总目标、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点、契合点。兼顾到学情指的是要评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状况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如“孝亲敬老”这一专题,初一学生是有基础认知的,但对其认识的广度、深度及系统性是不够的,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搜集、需要学习,因而搜集资料、整理学习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那么,具体如何定位呢?这就需要研读课标,课标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到第四学段不仅要求搜集资料,而且要“讨论分析问题”,由“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到“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因此,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中必须把搜集、整理、讨论、分析、撰写、交流有关“孝”的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既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能力水平的阶梯上升,也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属性,即在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读写听说、始终在学语文用语文。
三、要精准陈述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在教学及其设计中具有导教、导学、导评的功能。精准陈述学习目标,可帮助教与学双方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着力点,使教学评一致起来。怎样使目标陈述变得精准呢?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陈述,陈述学生学习之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应该达到的程度。其次要尽量选用外显的行为动词,诸如“辨认”“口述”“解释”“概括”“区分”“检查”“评价”“制作”“设计”等。对于需要通过长期教学才能达到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用表现性词语进行描述,通过对学生在参加活动之后感受的描述来评判学生的内在情感的变化。第三要考虑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能级水平,要分层表示。如“辨认”“口述”就属于“记忆”层面;“解释”“概括”就属于“理解”层面;“实施”就属于“运用”层面;“区分”就属于“分析”层面;“检查”“评价”就属于“评价”层面;“制作”“设计”就属于“创造”层面。[2]
如“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专题,其学习目标可表述为:
1.搜集查阅有关的“孝”的故事、名言警句(知识),交流讨论现代社会“孝”的内涵(理解、分析);
2.调查访问父母、邻居,评价“孝”的传承,撰写交流调查报告(运用、评价、创造);
3.讨论确定“孝亲敬老月”活动主题,制订并完善活动方案,合作制作宣传手册和宣传海报,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展示(运用、创造);
4.撰写分享活动后的感受和思考(理解、创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确定与陈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新工作,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唯有共同探索,才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意义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改变语文学习的生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参考文献
[1]周佳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思考——以统编本《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专题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90-92.
[2]皮連生.学与教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6.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目标确定;目标陈述
近日笔者看到一位老师就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设置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课堂,加深学生对“孝亲敬老”的体会,并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心存感激、孝敬长辈、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1]
该目标从三个维度确定,涉及“孝文化”的继承发扬、“孝亲敬老”的具体落实、“美好品德”的培养培育,但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学习目标有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目标的主体不当。学习目标应当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可上述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不是学生,却是教师。如目标2中的“采用”“调动”“加深”“落实”、目标3中的“培养”陈述的都是教师的行为。教师做了这些工作,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是否发生变化,在这目标中看不出来。
目标的用词不准。上述目标的用词含糊,不精准。如“了解”“继承”“发扬”,这些词语都是非行为动词,描述的是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尽管是从学生角度陈述,但是学生学习之后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变化无法观察、测量。
目标的能级不清。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观点,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级,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明确所学知识、所获能力的目标层次有助于师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有助于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而在上述目标中除了“了解”一词外看不出其他方面有什么知能情感的层次。
目标的语文属性不足。既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么结果就要体现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上述目标中“了解”一项涉及语文性外,其他似乎与语文关联不大。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但其途径和方式必须是语文的。可上述目标没有这样的学科性陈述。因此,该学习目标的确定与陈述有点“泛语文”倾向,似乎作为班会活动课、道德与法治课、美术课的学习内容也合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此番表述强调的“综合”是以语文学科属性为灵魂的,离开了语文性也就丢失了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那么,应该怎样去做好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确定与陈述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正确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
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离不开具体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来自学生学习和生活,来自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是学生感兴趣的、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教学建议”中也要求“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因此,综合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不限于教材的安排,它可以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过它选择的原则是明确的,那就是“应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且学生对之有着浓厚兴趣。
由此可见,在对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上我们要清晰地知道学习内容本身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是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凭借。学习内容本身所传递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伴随活动深入开展为学生接受应视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带来的额外奖赏。
如《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一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里也有,单纯从标题内容上看,似乎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好品德,如果就此为学习目标,显然就陷入了“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尴尬境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孝亲敬老”只是一个活动话题内容,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面对此活动话题,教师就要思考怎样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把“孝亲敬老”的美德熔铸到学生的血液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而这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内容”。
二、要系统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阶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但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忽略了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往往就某一主题确定学习目标,没有深入考虑前后的连贯性、知能的递进性及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上述目标的陈述就存在着与语文学科属性若即若离,不甚匹配的倾向。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随意确定目标确定的随意性,系统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阶梯。
在这里,所谓“系统思考”,就是所定目标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兼顾到学情,是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情形。符合课标要求指的是要找到教材或自定综合性学习内容与课标总目标、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点、契合点。兼顾到学情指的是要评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状况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如“孝亲敬老”这一专题,初一学生是有基础认知的,但对其认识的广度、深度及系统性是不够的,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搜集、需要学习,因而搜集资料、整理学习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那么,具体如何定位呢?这就需要研读课标,课标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到第四学段不仅要求搜集资料,而且要“讨论分析问题”,由“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到“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因此,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中必须把搜集、整理、讨论、分析、撰写、交流有关“孝”的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既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能力水平的阶梯上升,也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属性,即在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读写听说、始终在学语文用语文。
三、要精准陈述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在教学及其设计中具有导教、导学、导评的功能。精准陈述学习目标,可帮助教与学双方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着力点,使教学评一致起来。怎样使目标陈述变得精准呢?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陈述,陈述学生学习之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应该达到的程度。其次要尽量选用外显的行为动词,诸如“辨认”“口述”“解释”“概括”“区分”“检查”“评价”“制作”“设计”等。对于需要通过长期教学才能达到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用表现性词语进行描述,通过对学生在参加活动之后感受的描述来评判学生的内在情感的变化。第三要考虑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能级水平,要分层表示。如“辨认”“口述”就属于“记忆”层面;“解释”“概括”就属于“理解”层面;“实施”就属于“运用”层面;“区分”就属于“分析”层面;“检查”“评价”就属于“评价”层面;“制作”“设计”就属于“创造”层面。[2]
如“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专题,其学习目标可表述为:
1.搜集查阅有关的“孝”的故事、名言警句(知识),交流讨论现代社会“孝”的内涵(理解、分析);
2.调查访问父母、邻居,评价“孝”的传承,撰写交流调查报告(运用、评价、创造);
3.讨论确定“孝亲敬老月”活动主题,制订并完善活动方案,合作制作宣传手册和宣传海报,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展示(运用、创造);
4.撰写分享活动后的感受和思考(理解、创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确定与陈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新工作,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唯有共同探索,才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意义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改变语文学习的生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参考文献
[1]周佳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思考——以统编本《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专题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2):90-92.
[2]皮連生.学与教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6.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