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分流的政策研究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qlo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分流政策是教育分流政策中的重要方面,旨在平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追求高等教育领域的最佳教育状况。我国目前的分流政策还存在着分流方式不成熟、分流后差异大、分流观念有偏见等突出问题,今后政策的制定应侧重使普通高中后的分流方式有更明确的政策导向;要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职普之间制度上的流动性;全面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倡导并实现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的“绿色分流”。
  关键词:教育分流;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自我国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就业问题也愈加突出。于是,与职业教育目前仍不被广泛接受的现状相比,普通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反倒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解决分流问题也是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我国普通高中后教育分流政策的制定和演变
  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毕业生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另一部分则接受职业教育。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在2000年应达到的分流目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1996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印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求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结构规模上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1]
  二、我国普通高中后教育分流现状
  (一)大专与大学学生比例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高职(含高专和成人高校)在校生为752.6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1.4%;2004年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招生209.9万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招生237.4万人;2009年,普通高等本科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等专科招生人数,分别为326.1和313.4万人,并逐年增长。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100多萬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到2013年,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招生381.4万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招生318.4万人。
  (二)社会对于高中后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观念
  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9年举办的“关于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课题研讨会上,有專家给大家出示了一组面向10万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老师的调查数据,即“只有不到5%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进入中、高职学校学习;10.5%的学生自己愿意选择到中、高职学校就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真正到中职和高职就读的学生分别只占0.3%、0.6%。”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偏低、政府的政策导向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较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沟通等原因,导致人们更多倾向于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而传统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增强了人们选择的意愿。
  三、普通高中后教育分流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目前高中后教育分流还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一是分流的方式不成熟,政策在大方向上要求了分流的比例,而未在分流的方式上给予明确的指导。第二是分流后的差异比较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于学术性,在层次上更胜一筹。第三是对于分流的观念存在偏见,贯彻落实中不乏大部分学校为完成分流指标对学生进行强行分流,不仅违背学生的意愿,也违背了分流的宗旨。[2]
  四、趋势展望
  为使我国普通高中后教育分流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今后的政策制定应该侧重于:分流政策措施更加明确;加强职普教育之间的流动性;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扶持,缩小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距;[3]倡导“绿色”分流,打击不合理分流现象,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利。
  参考文献:
  [1]李红卫.教育分流与职普比政策变迁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
  [2]许庆豫,卢乃桂.我国教育分流分析[J].教育研究, 2001(3).
  [3]孙善学.教育分流要向职业教育加大倾斜力度[J].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其他文献
摘要: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学习和计算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数的认识中,诱发数感;在估数的过程中,训练数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数感;抓住契机,强化数感。  关键词:低年级;数感;培养;实践;发展 
期刊
摘要: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单纯的图片教材和普通的教学模具很难激发出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很难在单调的学习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为此,提出一种将电子游戏模式教学方法引入到数学教育中,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到一款教育游戏平台,以游戏过程作为教育手段,使单调难懂的数学知识在游戏实践中得到结合,有效解决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瓶颈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让英语课堂40 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教育教学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教学”一词中的教,在英文中为teach,有“给人示例”的
期刊
摘要:提问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的重要手段,是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起点与核心。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和案例法,参照古德和布罗菲量表(课堂中学生回答和教师的答复与反馈的观察量表、问题类型检测量表),根据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实际对原量表进行修订,以幼儿园新手教师中班讲述活动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教师发问、幼儿回应、教师反馈三个方面出发对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发问和理答(反馈)进行分析,整理出幼儿园新手教
期刊
摘要:企业家办学在我国早已是屡见不鲜,这些企业家将自己的经商利润用于办学不仅彰显了其高尚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了解田家炳捐资办学的原因,办学的具体历程以及所办学校的发展状况,将其捐助的其中两个学校(一个民办,一个官办)发展状况进行对比,从中了解到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田家炳;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经费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梅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思维能力的定义以及培养思维能力的原因,说明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它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并且要制定目的明确的、成系统的教育计划。《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
期刊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是每个教师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在这方面本人进行了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当前本班学生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这个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6人。教学以来,本人工作上始终是任劳任怨,认真教好每一个学生。但是,接到这个班后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学校规定每个
期刊
摘要:因为小学美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诸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美术教学;鼓励教学  人的进步,自我努力固然是第一要素,但外界因素也不可小觑,套用一位伟人的话说,可谓“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
期刊
摘要:外语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技能的操练与对语言系统的运用。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积累系统的语言知识并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较为高效地实现二语习得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技能与系统模式的视角,对英语课堂中的话语进行分析, 并提出優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以促进该模式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技能与系统模式;课堂话语;纠错方式;建构模式;策略  一、技能与系统模式下的课堂话语性
期刊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是亲切的、可爱的、温馨的,用音乐这清润甘甜的泉水,去催生学生的情感之花!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情感培养;艺术;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