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做到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一、互爱之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有感情的,感情表露就成为情绪,而它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学生的行为。学生是否喜欢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那位老师有关。学生往往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特别爱学他所任教的学科,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师生观,学会热爱学生,学会与学生沟通,将热爱之情传送给学生并感染学生;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强调师生间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帮助;要善于创设、营造师生和谐相处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尊重之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人的尊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特别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条件让他们体面的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点滴进步,不断激发上进的心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一个同学板演多位数加法,忘了在百位上进位,一般教师订正时打个“×”就过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否定。可在订正时变成在做对的数位上都打“√”,只在做错的数位上打一个“×?”(如下):学生一看,四个我还做对三个呢!只是百位上忘了进位了,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评价时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知识与技能上的错误,同时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乐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商因素。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可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在前一课时先布置家庭作业,让每一位学生任意写分子、分母是两位数的分数,并计算出分数值(用小数表示)。上课时,师生打擂台,由学生报分数,老师判断结果: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都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老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大家想知道吗?”……这样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创设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减法》时,可先创设情境:国庆节到了,杏娟一家从汤塘出发乘车到韶关的丹霞山玩,从汤塘镇到丹霞山有217千米。当汽车走到翁源县时,司机发现已走了153千米,你知道到丹霞山还有多远吗?引导学生从中抽取有用的资源和问题编成一道减数应用题。这个过程为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可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和数学形体的对称美等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寻找一些美丽的图片,然后在巩固新知时让学生拿出各自美丽的图片来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欣赏,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说说主要美在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画出对称轴。这样既掌握了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体会到数学形体的对称美和动手操作的规范美。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习惯于“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一种“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以听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会太高。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必会有另一番景象。如教学“减法运算”时,我设计了一个人人去“做”的学习情境。
四、宽容之情--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合符要求的给予表扬、肯定,反之给予恰当的批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情商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以情为动力,以理为依托,情理交融。用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一、互爱之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有感情的,感情表露就成为情绪,而它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学生的行为。学生是否喜欢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那位老师有关。学生往往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特别爱学他所任教的学科,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师生观,学会热爱学生,学会与学生沟通,将热爱之情传送给学生并感染学生;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强调师生间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帮助;要善于创设、营造师生和谐相处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尊重之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人的尊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特别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条件让他们体面的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点滴进步,不断激发上进的心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一个同学板演多位数加法,忘了在百位上进位,一般教师订正时打个“×”就过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否定。可在订正时变成在做对的数位上都打“√”,只在做错的数位上打一个“×?”(如下):学生一看,四个我还做对三个呢!只是百位上忘了进位了,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评价时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知识与技能上的错误,同时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乐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商因素。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可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在前一课时先布置家庭作业,让每一位学生任意写分子、分母是两位数的分数,并计算出分数值(用小数表示)。上课时,师生打擂台,由学生报分数,老师判断结果: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都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老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大家想知道吗?”……这样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创设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减法》时,可先创设情境:国庆节到了,杏娟一家从汤塘出发乘车到韶关的丹霞山玩,从汤塘镇到丹霞山有217千米。当汽车走到翁源县时,司机发现已走了153千米,你知道到丹霞山还有多远吗?引导学生从中抽取有用的资源和问题编成一道减数应用题。这个过程为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可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和数学形体的对称美等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寻找一些美丽的图片,然后在巩固新知时让学生拿出各自美丽的图片来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欣赏,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说说主要美在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画出对称轴。这样既掌握了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体会到数学形体的对称美和动手操作的规范美。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习惯于“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一种“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以听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会太高。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必会有另一番景象。如教学“减法运算”时,我设计了一个人人去“做”的学习情境。
四、宽容之情--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宽容”,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前提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合符要求的给予表扬、肯定,反之给予恰当的批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情商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以情为动力,以理为依托,情理交融。用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