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弱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不能轻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树立“三维目标统筹效率观”,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特长、学会做人。我们必须树立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意识,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全面地落实各项教学目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设计 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效率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历史与社会》教学,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我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而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以及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弱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不能轻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树立“三维目标统筹效率观”,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特长、学会做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坚持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同时,有机渗透德育,强化技能技巧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从事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涯中体会到,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的类型:
  (1)毫无准备型: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实现了教学目标。
  (2)应付检查型: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心中无数。
  (3)机械单一型:制定了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执行教学目标过死,教学就是机械使用教案,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因素。
  (4)方向错误型:主要指目标的表述。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行为主体以教师代替学生,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
  (5)好高骛远型:制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但有些目标超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无法实现。
  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成为最突出的实际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怎样使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即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克服与解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在如何设计和把握教学目标上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意义,树立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意识。
  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学生相互间可以明确地交流自己所教、所学的东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评价人员有了统一的评价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清楚地向学生阐述了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堂课、一个单元,甚至整门课程和要求,使学生心知肚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选编合适的教学资料,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从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代表着大多数学生应该获得的最低水平的行为表现。可见教学目标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也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是实实在在有用的,我们必须树立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意识,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全面地落实各项教学目标。
  (二)注重目标设计的艺术性,发挥落实教学目标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引每堂课的归宿,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弱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不能轻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树立“三维目标统筹效率观”,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特长、学会做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坚持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同时,有机渗透德育,强化技能技巧训练,注重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课程总体目标来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是整个《历史与社会》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拟定一节《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要高瞻远瞩从整体来看局部,使它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直面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目的教学设计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知道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及其要求和目的;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能够从图表、材料中收集有用信息、处理信息,并准确地表达观点。
  ◆过程和方法:学会读图和分析材料的正确方法;能运用图表等资料,概括我国人口问题;能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运用相关图表、数据等资料,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人口问题,树立人口忧患意识;通过探讨我国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在设计这个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了教材在世界的人口问题和中国的人口问题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中国的人口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破解中国人口问题等等几个方面的联系,把前后知识通过这一目标有机地链接起来,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对前面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又能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从教材知识面的整体结构出发,以方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基础,把整体和局部合理组合,使它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如在中考复习阶段的热点专题教学中,我选择了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这个时政热点,并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金融危机的起因、现状以及我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及相关政策的解读,理解其中包含的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国强则民富的道理,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充满信心得战胜金融危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由于是中考复习,所以既要巩固九年级的知识,又要顾及到七年级的地理知识和八年级的历史知识;既要复习《历史与社会》的知识点,还要涉及《思想品德》的内容。在设计这一教学目标时,我把中国与美国的相关地理知识、历史上美国的经济危机和当下的金融危机、当时的“罗斯福新政”和现在的“奥巴马救市措施”以及中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历史与社会》中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等知识点和《思想品德》里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富裕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主要矛盾等内容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时政热点分析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为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课节可以并列三维目标的要求,而有的课节则不一定要强加上智能培养或思想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这些目标隐含在知识的传授之中。
  如在九年级“环境亮起‘黄牌’”的教学设计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资料或数据,了解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及由此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树立环境忧患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学会利用图片、数据和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这些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自觉履行依法保护环境的义务,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要对以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既各有内涵,又有机地统一在新课程目标中,反映了新课程目标的多元性、综合性与均衡性。根据这三个目标来制定教学目标时,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目标而独立贯彻,他们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落实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实施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育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最终目标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真正体现《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新课程的课程目标。
  (3)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来预设教学的具体目标。
  教材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它既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来源和进行独立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较好处理教材和灵活驾驭教材,不仅关系到知识教学目标落实与否,而且关系到三维总体课程目标的实现。一堂好的《历史与社会》课,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这种创造性首先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应是教材内容的提炼,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纲要罗列。在制定思想教育目标时,教师应高瞻远瞩,把教材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寓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又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进行生硬的说教。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的教学设计中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在传播扩散过程中的交融、选择与创新,并能举一反三,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案例,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加深对认识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特别是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文化观,学会理智地接纳和选择,意识到多元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纵横联系。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历史教学任务之后,要认真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认真通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清楚教材上的全部基础知识要点,然后再分析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关键点和重难点,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历史结论、历史概念及教材的深浅度,更要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以及高一级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经验体会文章、通俗历史读物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系统、透彻地掌握教材的精髓。
  (4)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教师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过程中,还应该采用调查、访谈等办法,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目的、知识基础以及非智力因素、学业困难等内容,首先要了解学生过去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情况,估计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什么困难;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即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抓住一些倾向性问题,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能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资源,感受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通过对自然资源存在形式的探索,学会辨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通过漫画分析,认识到人类的过度索取是导致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实际生活出发感受自然资源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观念。
  在设计这一教学目标前,我首先了解了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状况,结合本地实际,了解学生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存在问题的看法,确立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然资源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反思。
  我设计的这些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顺利地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但由于受《历史与社会》课在整个初中学科设置中的地位和中考政策的影响,也由于受本人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基础限制,许多自认为很有创意的教学目标还无法得到真正、全面的落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现就实践中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的综合学科,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联系,是一门综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全方位地,刨根究底地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查看历史学科、地理学科、政治学科及社会学科的书籍和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与社会》又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固然十分重要,但教学的实效更多地是体现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灵活运用有机结合,以取得相应的效果;《历史与社会》新课标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注重评价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过程,要随时修改适宜于学生发展、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各项评价标准,发现不适合的评价标准第一时间就要修改过来,真实地,全面地,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当然教学是一项复杂工程,要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教学各环节都需要有机的结合和优化。所以作为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又要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艺术,还要全力抓好课后落实一环。这些需要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完善。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牢牢树立目标意识,站在历史课程标准的高度、全册教材甚至整个初中段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认真审视教材,从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学习状态等步骤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才能使有效教学成为可能,否则,有效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把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之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的题中之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首先需要的是研究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课程理念,依据对标准的理解、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而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总之,教师只有把研究看做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才能走上创造性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技出版社,2004.6.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朱汉国,王斯德主编.走进课堂——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牛学文主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6]鄂文艳主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校响应教育局号召,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分别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修学旅行。这样的形式能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正所谓走出去,“别有洞天”。  关键词: 境外修学旅行 素质教育 综合能力 爱国情感  组织学生赴境外开展修学旅行活动,能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能力,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举措。近年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农民的重视,农村教育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定为国家的教育基本政策。制约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远程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和支持,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三种传递模式,有效地将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先进地区传递到西部农村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实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提高人的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渠道。积极利用上杭客家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地方音乐教育,是上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地方音乐教育 上杭客家山歌 民间音乐文化资源    二十一世纪人类正走进知识经济时
摘 要: 不少中学生怕写记叙文,提笔找不到素材,文章也缺乏真情实感。因此,作者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尝试了几种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常用的方法,并从教师角度探求有效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素材 积累本 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摘 要: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努力追寻语文本真的心,不懈求索,“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对文章风格、语言句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情操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中自然美的过程中求“真”,启发学生在鉴赏作品中社会美的过程中追求“善”;在驰骋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六个问题逐一进行探讨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自治的六个关键词:信赖,责任,落实,内容,学生利益,教师利益。此六者是高校学生自治得以实现的核心保障。  关键词: 高校学生自治 质疑探讨 核心保障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进入了膨胀式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大学城,新校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老校园也在到处施工,一边拆
摘 要: 文章从电影《观音山》出发,重新审视高考结束后面临各种压力的年轻人。这是一个被称作青春祭奠场的世界,这些年轻人的冲动背后是青春的躁动,展现了更真实的生命的韵律,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  关键词: 《观音山》 青春 冲突 成长  电影《观音山》中的南风,她来自一个母爱压制、父爱缺失的暴力酗酒家庭,她整个人格的主线沉浸在想要依赖又不得不独立的矛盾之中,想要安全却无法信任的迷失之中。正如她的名字
摘 要: 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重视加强训练,着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洋溢着个性色彩的创新之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了解学生心理,契合学生的个性需要;倡导个性化阅读,感受鲜活的现实世界;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方面来展开分析,以使作文教学真正实现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个性意识、表达个性情感的目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 生活 
摘 要: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培养安全感、时间概念、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和责任感与自信心。文章认为,教师可以从规则的制定、规则的执行和家园联系等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 陈鹤琴 良好习惯 措施    自然界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有一定的规律,称为自然的法则,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恪守着一定的规律,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进餐?什么时候
摘 要: 古诗词鉴赏在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地位一直比较稳定。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重专题复习,重题海战术,不经意间却忽略了平时积累,忽略了课本,视前言《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如不见。殊不知,这里却暗藏法宝——形象美、语言美、技巧美等。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 形象美 语言美 技巧美    自2004年江苏省首次独立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