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诗走进物理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er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深刻,意存高远,而且许多诗篇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启蒙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将来对物理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如能让唐诗走进初中物理课堂,将同学们熟知的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对学生而言,有利于陶冶情操、增进修养、丰富内涵,符合新课程理念.
  1唐诗中的声学知识
  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讲授声音的产生机理、传播方式、乐音的三要素时,引用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是猿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坐在船上的人能听见“猿声”是因为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诗中“乡音无改”的“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呢?我们知道,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而频率和振幅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所以“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没有改变.
   在本节的教学中引用三首唐诗,既通俗地阐明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乐音的三要素,又因这几首唐诗为同学们所熟知,可作为该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学生在朗诵熟知的唐诗的过程中感知物理现象、明确物理过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生动有趣且充满文学气息.
  2唐诗中的光学知识
  在《光现象》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可引用高骈《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的“浓阴”说明形成了影子,是因为障碍物“绿树”挡住了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 “楼台倒影”则是平面镜成像即反射现象,“池塘”中的水便是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张九龄《照镜见白发》中的诗句“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这里的“镜”,即铜镜,是平面镜,“影”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善于烈火照狼烟.”其中的“照”字,即照射,是光的直线传播.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红色的桃花只反射出红色光,人的脸就会被反射来的红光照红.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以会对影有“三人”?原来这三人分别是人、人在杯中的像、人在地面上的影子,简短10个字,却包含了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两个知识点.
  在《光的折射》教学中,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观察到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折射了而成的虚像.储光羲《钓鱼湾》中的诗句“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也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线经过池水的折射后,看到是池底经光线折射后形成的虚像,这样池底比实际位置看起来要高,因此水看起来就“浅”了.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李白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之感叹.真有眼福!他看到空气中的全反射现象——海市蜃楼.
  3唐诗中的运动学知识
   在“参照物”的教学中,可引用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作者先选取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后选取河岸为参照物,船帆是是运动的. 即可说明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参照物选取的不同,所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相同.
  在《平均速度的测量》的教学中,可引用李白《早发白帝城 》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估算出该船的平均速度:
  =st=500 km12 h=41.7 km/h.
  4唐诗中的力学知识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中,孟浩然《早寒有怀》中的诗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可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树叶受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向下运动.杜甫《漫兴》中的诗句“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其中的“柳絮随风”亦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桃花逐流水”中的“桃花”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逐流水”的桃花和流水保持相对静止,即二者之间无摩擦力存在.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在教学中可引用骆宾王《咏鹅》中的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漂浮在水上的“鹅”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此时,“鹅”受到水的浮力和鹅自身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的受力物体都是鹅.脚掌对水施加向后的力,同时水对脚掌施加向前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这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是受力物体分别是水和鹅.
  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的天气刮大风,茅屋屋顶上表面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屋内的空气可认为静止,屋顶下表面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即“茅”是由于压力差的作用被“卷”走的.
  5唐诗中的热学知识
  在《物态及其变化》的教学中,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诗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生动地说明了雪后天晴时,雪的融化过程中的一种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让人深感寒意,于是作者從切身体验中发出“城中增暮寒”的感叹.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描写的是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即凝华现象.白居易《微雨夜行》中的诗句“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衣裳湿”则描写是液化现象.
  在《分子热运动》的教学中,亦可引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草花香.”其中的“草花香”是指草花分子的无规则的热运动.
  6唐诗中的能及其转化知识
   在《能及其转化》的教学中,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分别描述的是庐山瀑布和长江水奔腾的壮观景象.水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飞流直下的水蕴藏着巨大的重力势能,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水的动能.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指人克服重力做功,这个过程人的重力势能增加.
  在弹性势能的教学中,卢纶《塞下曲》中的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其中“引弓”指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在 “引弓”过程中,弓的弹性势能又转化为箭的动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牧的《赠别》中的诗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野火”和“蜡烛燃烧”是指燃烧现象,这个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课堂上引入唐诗,可以改变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枯燥的物理课堂灵活化、多样化、生动化;让物理更加切近生活,对扩大学生的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实现了学科间的渗透,增加了人文精神,符合当下倡导的新课程理念.
其他文献
【课题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体验这一方法;  3.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总会遇到学生出现的各種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因未知的知识而出现问题,因学生未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出现的问题,因学生未充分思考、未把握住知识的本质而出现的问题.  下面就以几个案例来具体阐述:  案例一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
初中科学教学在浙江省实施以来已有二十余载了,就该学科整体而言,经历了论证决策、实验试点、相持攻坚、稳步推进、国家新课程实验、新课程推进等阶段,目前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功,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鉴于初中科学这门综合学科实施省份不多,大学教育还很少有对口的科学教育专业,目前新招的科学教师还是以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为主,如何使偏专业教师更快更好适应科学教学,还是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
军旅书法家陈联合,字子恒。治学勤勉,追求崇高。做人谦和,热情敦厚。书艺人品人所称道。近日翻阅他的诗词楹联书法作品,甚有感触。不仅笔法精到,气息高雅,更兼诗文隽永,立意高远。书以载道,相得益彰。这也正应合了“诗家圣处,不在文字,不离文字”的古训。观其书作,可喜可贺。由此可见:  一、陈联合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探求,可谓用真功,寻真谛,得真经。他植根传统,潜心研习。对历代章草代表作进行比较性研究,临习揣摩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让探究实验前置,教材后移,使教材居于探究的其次地位,重心在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下面以笔者设计的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研讨课为例,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共同
1教学设计思路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只有让学生经历物理学家类似研究、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经验,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在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探究过程的七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伴随我们走过了10年的课程改革的历程,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从2012年秋季开学开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这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细化《标准》,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