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要想给别人美,首先自己要美 当今的学生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够的,还应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浓厚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审美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培养,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美的爱好者,更是美的体现者,把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人格、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教学情景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
(1)注重仪表之美、服饰之美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教师走进教室时,不应随随便便而不修边幅,不应懒懒散散而自命清高。上海某校要求女教师化淡妆。像演员上台演出一样,教师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完美的形象,让衣着服饰、举手投足都显出美的魅力。近日,武汉一所中学明令禁止女教师穿黑丝袜,教师得体着装惹争议。时尚有度,教师着装得体最关键,吊带衫、低胸、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及短裤、单薄透明的衣衫、过于紧身的服装、凉拖抑或特别高的高跟鞋都不适合教师的身份。此外,过于怪异的奇装异服、色彩过于艳丽的服装同样不适合。
(2)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尽善尽美的。首先保护好嗓子,让自己的声音干净饱满,应该像播音员一样,在课前对自己的语言修饰再修饰,力争每一节课都字正腔圆,进行美的交流。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夹杂方言,更不应该将粗话、脏话和难改的语病带进课堂,否则会使课堂语言缺乏感染力,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教师语言应该准确、优美、简洁,而又自然亲切。
2. 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学是美的矿藏,翻开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美学世界。可以说。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兼容内容美和形式美。因其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美和大自然美。另外,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罪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及论述、说明的字里行间。所有这些美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建构之中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这些美的因素,蕴积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以及在形成这些智慧与经验过程中的艰辛,而为今人的美育提供了无限的材料。但是,在学校的审美教育过程中,以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领悟、贯通,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明确和整合,以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训练。这一过程的完成还要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敏感等因素,通过审美个体的个性化反照,思想上的自由性来体会和领悟。
(1)抠字眼,领悟语言的文字美。课文作者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字入手,培养学生审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看似平凡,却是作者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两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作者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用文字表现美,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师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字,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作者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真体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品句子,感受自然美。自然界的山光和水色,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句,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领略作者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感染和熏陶学生。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写道:“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麦田浅鬣寸许。”这段文字先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显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融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3)重朗读,享受音乐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指读、齐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文章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
(4)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中学生来说,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运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换为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将文字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形态美、韵律美同时展现、发挥和升华。学生被多媒体创设的美所吸引,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教材的意境中,领略美的意境,感受美的情趣,体验美的奥妙,在令人陶醉的美中受到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实践证明,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从教师到教材再到教学,让学生学习体会美、欣赏美、判断美、评价美,以至表达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要想给别人美,首先自己要美 当今的学生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够的,还应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浓厚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审美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培养,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美的爱好者,更是美的体现者,把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人格、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教学情景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
(1)注重仪表之美、服饰之美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教师走进教室时,不应随随便便而不修边幅,不应懒懒散散而自命清高。上海某校要求女教师化淡妆。像演员上台演出一样,教师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完美的形象,让衣着服饰、举手投足都显出美的魅力。近日,武汉一所中学明令禁止女教师穿黑丝袜,教师得体着装惹争议。时尚有度,教师着装得体最关键,吊带衫、低胸、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及短裤、单薄透明的衣衫、过于紧身的服装、凉拖抑或特别高的高跟鞋都不适合教师的身份。此外,过于怪异的奇装异服、色彩过于艳丽的服装同样不适合。
(2)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尽善尽美的。首先保护好嗓子,让自己的声音干净饱满,应该像播音员一样,在课前对自己的语言修饰再修饰,力争每一节课都字正腔圆,进行美的交流。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夹杂方言,更不应该将粗话、脏话和难改的语病带进课堂,否则会使课堂语言缺乏感染力,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教师语言应该准确、优美、简洁,而又自然亲切。
2. 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学是美的矿藏,翻开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美学世界。可以说。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兼容内容美和形式美。因其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美和大自然美。另外,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罪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及论述、说明的字里行间。所有这些美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建构之中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这些美的因素,蕴积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以及在形成这些智慧与经验过程中的艰辛,而为今人的美育提供了无限的材料。但是,在学校的审美教育过程中,以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领悟、贯通,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明确和整合,以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训练。这一过程的完成还要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敏感等因素,通过审美个体的个性化反照,思想上的自由性来体会和领悟。
(1)抠字眼,领悟语言的文字美。课文作者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字入手,培养学生审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看似平凡,却是作者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两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作者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用文字表现美,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师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字,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作者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真体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品句子,感受自然美。自然界的山光和水色,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句,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领略作者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感染和熏陶学生。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写道:“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麦田浅鬣寸许。”这段文字先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显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融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3)重朗读,享受音乐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指读、齐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文章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
(4)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中学生来说,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运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换为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将文字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形态美、韵律美同时展现、发挥和升华。学生被多媒体创设的美所吸引,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教材的意境中,领略美的意境,感受美的情趣,体验美的奥妙,在令人陶醉的美中受到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实践证明,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从教师到教材再到教学,让学生学习体会美、欣赏美、判断美、评价美,以至表达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