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初中生学情和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有效落实生命教育,教师必须树立自觉的生命教育意识,善于钻研教材,整合资源,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方式,注重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观念,关注细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学生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人只有积极主动,才能成为主宰自己生命的主人。反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进而培养起有意识、有能力主宰自己生命的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生命教育主要着眼于对个体生命健康及生存的关注。而随着生命教育思想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如今已经扩展为对普遍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包括了生命意识的树立,生存能力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提升等。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学情来看,这一代初中生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得他们在生活中较少经历磨难,也使得他们较大程度上缺失抗挫抗压的能力。遭遇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害,他们能否实现自救,把握住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他们能否善待他人生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面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他们能否脚踏实地做起,为他人带来欢乐、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延伸生命的价值?以上种种,皆值得我们深思。
二、钻研教材,整合资源,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其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理应成为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情怀。
1.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会拒绝》《保护自我》,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等内容,围绕学生社会生活中面对的诱惑,引导他们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对不良诱惑说“不”;面对突发的事故和侵害,引导他们提高警惕,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有利于填补自我保护的盲区,不断走向成熟,筑起守护生命的堡垒。
2.生活教育
人們总是趋向于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更能促使人们生成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内在力量。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品味生活》,七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九年级《选择希望人生》等侧重引导学生直面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形成积极勇敢、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3.生死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死亡”话题的避讳。其实,生与死都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海德格尔就曾提出“向死而生”,意思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八年级下册《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维护自身生命健康权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直面死亡,思考轻生或自残行为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
4.生态教育
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身。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九年级《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多个层面阐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而且要学会保护生态环境,与其他生命共生共存。
三、创新方式,注重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合作探究,感悟生命的精彩
合作探究的开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知识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全面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这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探究结果,形成情感共鸣,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做一次校园内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并在课堂上以图片展示和讲解介绍的方式与全班分享,使学生充分感受校园环境的美好,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情感体验,感悟生命的可贵
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从而不断内化为正确的生命观,外化为正确的生命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中开展适当的死亡教育活动,展示名人墓志铭,让学生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引导学生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价值,认识到轻生、自残等既是对亲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生命价值的亵渎,从而唤起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四、转变观念,关注细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做生命教育的引路者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受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目标不断得到强化,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导致学生的内心成长没有获得真正关注。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作为思想品德课主导的我们拥有生命情怀,对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诉求保持充分关切。课堂教学总是要服务于某种目的才能有所着力,然而更优秀的成绩和更丰满的生命人格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因为生命一旦丧失,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因为越具有生命智慧的学生,越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存处境,并确定提升个人和社会价值的人生目标,这样,他们才会有更理性的学习方向。
2.关注课堂细节,做生命教育的守护者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曾提到:“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对于生命教育而言,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生认知的不断变化,这种相遇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应怀抱宽容开放之态,善于捕捉生命教育的细节。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表达时,我们应允许他们说出真实的困惑,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用理解和引导实现有效的生成。当学生在课堂上因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而感到尴尬、局促之时,我们应适时鼓励,化解他们内心的不安,树立他们的自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之上有晴空”,我们有责任成为风雨中为孩子们撑伞的人,我们更期待与他们一起拨开乌云,拥抱阳光,守护生命。
综上所述,要实现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师必须树立自觉的生命教育意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做到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对话,追寻具有生命情怀的思想品德课堂,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邱慧君.生命教育的一环:良心的培养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1.
[2]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编辑 孙玲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学生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人只有积极主动,才能成为主宰自己生命的主人。反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进而培养起有意识、有能力主宰自己生命的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生命教育主要着眼于对个体生命健康及生存的关注。而随着生命教育思想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如今已经扩展为对普遍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包括了生命意识的树立,生存能力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提升等。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学情来看,这一代初中生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得他们在生活中较少经历磨难,也使得他们较大程度上缺失抗挫抗压的能力。遭遇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害,他们能否实现自救,把握住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他们能否善待他人生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面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他们能否脚踏实地做起,为他人带来欢乐、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延伸生命的价值?以上种种,皆值得我们深思。
二、钻研教材,整合资源,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其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理应成为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情怀。
1.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会拒绝》《保护自我》,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等内容,围绕学生社会生活中面对的诱惑,引导他们提高辨别觉察能力,对不良诱惑说“不”;面对突发的事故和侵害,引导他们提高警惕,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有利于填补自我保护的盲区,不断走向成熟,筑起守护生命的堡垒。
2.生活教育
人們总是趋向于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更能促使人们生成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内在力量。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品味生活》,七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九年级《选择希望人生》等侧重引导学生直面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形成积极勇敢、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3.生死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死亡”话题的避讳。其实,生与死都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海德格尔就曾提出“向死而生”,意思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八年级下册《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维护自身生命健康权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直面死亡,思考轻生或自残行为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
4.生态教育
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身。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九年级《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多个层面阐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而且要学会保护生态环境,与其他生命共生共存。
三、创新方式,注重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合作探究,感悟生命的精彩
合作探究的开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知识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全面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这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探究结果,形成情感共鸣,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做一次校园内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并在课堂上以图片展示和讲解介绍的方式与全班分享,使学生充分感受校园环境的美好,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情感体验,感悟生命的可贵
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从而不断内化为正确的生命观,外化为正确的生命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中开展适当的死亡教育活动,展示名人墓志铭,让学生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引导学生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价值,认识到轻生、自残等既是对亲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生命价值的亵渎,从而唤起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四、转变观念,关注细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做生命教育的引路者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受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目标不断得到强化,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导致学生的内心成长没有获得真正关注。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作为思想品德课主导的我们拥有生命情怀,对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诉求保持充分关切。课堂教学总是要服务于某种目的才能有所着力,然而更优秀的成绩和更丰满的生命人格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因为生命一旦丧失,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因为越具有生命智慧的学生,越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存处境,并确定提升个人和社会价值的人生目标,这样,他们才会有更理性的学习方向。
2.关注课堂细节,做生命教育的守护者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曾提到:“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对于生命教育而言,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生认知的不断变化,这种相遇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应怀抱宽容开放之态,善于捕捉生命教育的细节。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表达时,我们应允许他们说出真实的困惑,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用理解和引导实现有效的生成。当学生在课堂上因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而感到尴尬、局促之时,我们应适时鼓励,化解他们内心的不安,树立他们的自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之上有晴空”,我们有责任成为风雨中为孩子们撑伞的人,我们更期待与他们一起拨开乌云,拥抱阳光,守护生命。
综上所述,要实现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师必须树立自觉的生命教育意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做到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对话,追寻具有生命情怀的思想品德课堂,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邱慧君.生命教育的一环:良心的培养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1.
[2]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