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可以用“启智育人”四个字概括,即不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情操的陶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等等。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固有的社会功能之一,学生国情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来实现的。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问题的正确认识,离不开全面的历史考察。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讲到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时也谈到:要引导我们同学认识当前的时代。不理解现在是什么时代,不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不理解个人在现在时代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表现出来很多落后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讲过去是为了建设现在,掌握未来,要把过去、现在、未来挂起勾来看。我觉得,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培养学生的这种历史感就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便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具体的做法是:
1、传授中国近代国情知识,增强爱国之情
讲授中国近代史,我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讲探索史,我结合教材内容,分析 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上,有着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藩、李鸿璋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以坚船利炮为核心,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器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制度)。但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制,后者提倡民主共和制。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进而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化)。五四运动后,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则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理论)。这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和选择取舍的过程。但只有到了“五四”时期,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革命真理,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中国革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培养整体国情观念,树立爱国之心
在传授国情知识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从国家的实际出发,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比如在中国近代史总复习课教学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结时,我把学生的发言内容归纳为:(1)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和顽抗,它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从而说明: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做出的唯一历史先择。这样,学生认识到了前几年资产阶级思潮泛滥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胡说什么1949年中国不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说那是“历史的误会”等等谬论的险恶用心。我还强调指出: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还不完善、不成熟,这就是我国的总体国情,要改变这种面貌,需要我们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未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的国情知识升华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高度。
3、了解社会实际,参与报国之行
课堂教学无疑是国情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国情知识的重要课堂。单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不足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出的具体问题。必须引入时代活水,灌溉学生心田,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此,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乡土史教学,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家一店一村或一校一厂一场的社会调查,谈发家兴业,作新旧对比。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革命遗址和文物。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见识、明道理、懂世事、变感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当代史教学中,很多现实问题学生观察敏锐,善思勤问,一些学生联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挫折的现实,产生了诸如共产主义事业能否排除万难夺取最后胜利等等想法。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回顾十月革命胜利后几十年中,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既有蓬勃发展时期。也出现过革命者遭受杀戮的白色恐怖年代。高潮与低潮交替,波浪式的曲折前进。使学生懂得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正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好时机,促使人们注意基本现实问题,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重新“消化”社会主义的实践教训,从而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时要从科学社会主义中汲取力量,看到革命发展的光明前途,坚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因此,历史教学中“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学史可以明智,学史可知“大道。我在给学生讲“大道理时,很重视讲授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感情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连的。“寓情于理、“以情动人”,才能可亲、可信、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我讲“大道理”还注意趣味性。心里学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形象的东西仍占激起大脑兴奋的主导地位。因此,加强趣味性教学,可以缩短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与学生学习陌生感之间的差距。此外,讲“大道理”,我还力求做到美。意境美、形象美、语言美。比如讲为国捐躯的人仁志士的业绩时,要有深沉悲壮美;讲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时,要有诗意音韵美;讲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时,要有生动形象美等。只有做到了教学的“情化”、“趣化”、“美化”,才能使学生深切领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作者单位:416716湖南省永顺县第三中学)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固有的社会功能之一,学生国情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来实现的。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问题的正确认识,离不开全面的历史考察。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讲到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时也谈到:要引导我们同学认识当前的时代。不理解现在是什么时代,不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不理解个人在现在时代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表现出来很多落后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讲过去是为了建设现在,掌握未来,要把过去、现在、未来挂起勾来看。我觉得,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培养学生的这种历史感就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便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具体的做法是:
1、传授中国近代国情知识,增强爱国之情
讲授中国近代史,我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讲探索史,我结合教材内容,分析 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上,有着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藩、李鸿璋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以坚船利炮为核心,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器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制度)。但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制,后者提倡民主共和制。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进而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化)。五四运动后,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则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理论)。这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和选择取舍的过程。但只有到了“五四”时期,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革命真理,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中国革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培养整体国情观念,树立爱国之心
在传授国情知识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从国家的实际出发,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比如在中国近代史总复习课教学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结时,我把学生的发言内容归纳为:(1)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和顽抗,它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从而说明: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做出的唯一历史先择。这样,学生认识到了前几年资产阶级思潮泛滥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胡说什么1949年中国不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说那是“历史的误会”等等谬论的险恶用心。我还强调指出: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还不完善、不成熟,这就是我国的总体国情,要改变这种面貌,需要我们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未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的国情知识升华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高度。
3、了解社会实际,参与报国之行
课堂教学无疑是国情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国情知识的重要课堂。单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不足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出的具体问题。必须引入时代活水,灌溉学生心田,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此,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乡土史教学,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家一店一村或一校一厂一场的社会调查,谈发家兴业,作新旧对比。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革命遗址和文物。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见识、明道理、懂世事、变感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当代史教学中,很多现实问题学生观察敏锐,善思勤问,一些学生联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挫折的现实,产生了诸如共产主义事业能否排除万难夺取最后胜利等等想法。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回顾十月革命胜利后几十年中,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既有蓬勃发展时期。也出现过革命者遭受杀戮的白色恐怖年代。高潮与低潮交替,波浪式的曲折前进。使学生懂得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正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好时机,促使人们注意基本现实问题,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重新“消化”社会主义的实践教训,从而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时要从科学社会主义中汲取力量,看到革命发展的光明前途,坚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因此,历史教学中“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学史可以明智,学史可知“大道。我在给学生讲“大道理时,很重视讲授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感情与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连的。“寓情于理、“以情动人”,才能可亲、可信、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我讲“大道理”还注意趣味性。心里学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形象的东西仍占激起大脑兴奋的主导地位。因此,加强趣味性教学,可以缩短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与学生学习陌生感之间的差距。此外,讲“大道理”,我还力求做到美。意境美、形象美、语言美。比如讲为国捐躯的人仁志士的业绩时,要有深沉悲壮美;讲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时,要有诗意音韵美;讲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时,要有生动形象美等。只有做到了教学的“情化”、“趣化”、“美化”,才能使学生深切领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作者单位:416716湖南省永顺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