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每一位学生是不是学得好,是不是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教师有极大的关系。为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如何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教师备课、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以及对课文中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而在今天,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全体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扎扎实实地备好每堂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要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学业成绩优良、刻苦学习的学生,又要关注学业成绩欠佳、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同时还要兼顾中间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达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要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具体的层次突破设计;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设计,要考虑“教什么,如何教”,还要考虑如何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如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和发展。当然,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备课、教学设计,也不能随意进行处理、降低难度、降低要求和层次,而是在总体要求下的灵活把握。要把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及学生的情绪等都要考虑进去,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
二、引导学习、探究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目前,在有的教师的公开课中,总是厚此薄彼地注重那些学习精英的学习,忽视中下水平的学生,漠视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的教师一堂课甚至多次指名同一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给听课领导和老师一种错觉:师生互动别开生面、收效甚佳。其实,这是陷入了一种教学上的误区,没有公平地对待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差异特别是尊重那些不能“齐步走”的学生。这些学生或由于学业不好、缺乏学习积极性,或由于品行欠端、害怕暴露自己不良品行,或由于发展缓慢等等,都不敢大胆举手答问。笔者不是歧视他们,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十二分的耐心,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启发诱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的东西,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课时,先用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2003年,广东4名打工女深感没有文化谋生艰难,回到家乡小学重新读书,成为学习尤为勤奋的“大学生”。
教师引导提问:
1、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2、接受良好教育有什么重要性?
3、我们中学生如何去搞好自己的学习?
第一个问题全班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对第二个问题,那些学业成绩不好、学习欠认真的学生回答不上来了。教师启发诱导:“我们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不激烈?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文化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益处?”通过诱导,全班同学都认识到:今天的社会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知识经济时代,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对第三个问题,教师重点关注那些缺乏学习积极性,害怕暴露自己品行不端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表明自己的行为、观点,教师再从如何珍惜学习机会、履行受教育义务、在校完成规定的学业、尊师守纪等几个方面去引导他们学习探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全班学生的思想觉悟的目的。
三、情感体验要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这门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救,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而这首先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允许教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问题情景中得到情感体验。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题时,设计了下列问题:
“一个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时被发现,失主要求把车子开到派出所,但有些乘客表示要赶着上班,不同意失主的要求”。问:
1、这些乘客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假如你是失主、或是乘客、或是司机会怎么去做?
面对上述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讨论,鼓励每一位学生“开口”,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对第一个问题全班同学争论十分激烈,从学生的发言中表达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乘客的想法是对的,因为他们纪律性强,这样做不会损害本单位的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乘客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这样做是对他人的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也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缺乏责任感。面对激烈争论的场面,面对不同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第一种观点从本人、本单位出发是一种狭隘的“对”,但是这样做会对他人、对社会有好处吗?”学生思考后都回答:“不对!”教师轻轻说道:“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假如失主是我、是你,我们还要那样去做吗?”通过讨论与争辩,最终明辨了是非,教师用“心”引导,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四、作业设计、布置预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业和预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应关注作业和预习过程中的民主问题,关注低成绩学生、学习处境不利的学生,具体来说:
一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和预习习题。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行设计、选择、确定适合自己需求的作业、预习的内容和数量,按一定的计划和要求独立完成。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攻克难关和“困惑点”,也利于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下去,并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例如,教师组织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时,要求学生课后去搜集:“最近一个星期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报道,并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在下堂课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通过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特长,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是关注低成绩、学习处境不佳的学生。新课程环境下,作业和预习更多关注的是作业与预习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在作业与预习的容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作业与预习题目只要求部分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低成绩、学习处境不佳的学生也有相应的题目去完成。教师在作业批改、检查预习中要切实把握好尺度,保护好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和预习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变化。一项研究任务、一篇小论文、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项表格设计、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等等,这些活动,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自己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和预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是教师现在和将来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而对这一新课题,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丰富头脑,在教学中去实践运用,为培养祖国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425600 湖南省宁远县第八中学)
一、教师备课、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以及对课文中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而在今天,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全体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扎扎实实地备好每堂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要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学业成绩优良、刻苦学习的学生,又要关注学业成绩欠佳、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同时还要兼顾中间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达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采用不同的操作形式;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要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具体的层次突破设计;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设计,要考虑“教什么,如何教”,还要考虑如何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如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和发展。当然,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备课、教学设计,也不能随意进行处理、降低难度、降低要求和层次,而是在总体要求下的灵活把握。要把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及学生的情绪等都要考虑进去,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
二、引导学习、探究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目前,在有的教师的公开课中,总是厚此薄彼地注重那些学习精英的学习,忽视中下水平的学生,漠视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的教师一堂课甚至多次指名同一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给听课领导和老师一种错觉:师生互动别开生面、收效甚佳。其实,这是陷入了一种教学上的误区,没有公平地对待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差异特别是尊重那些不能“齐步走”的学生。这些学生或由于学业不好、缺乏学习积极性,或由于品行欠端、害怕暴露自己不良品行,或由于发展缓慢等等,都不敢大胆举手答问。笔者不是歧视他们,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十二分的耐心,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启发诱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的东西,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课时,先用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2003年,广东4名打工女深感没有文化谋生艰难,回到家乡小学重新读书,成为学习尤为勤奋的“大学生”。
教师引导提问:
1、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2、接受良好教育有什么重要性?
3、我们中学生如何去搞好自己的学习?
第一个问题全班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对第二个问题,那些学业成绩不好、学习欠认真的学生回答不上来了。教师启发诱导:“我们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不激烈?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文化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益处?”通过诱导,全班同学都认识到:今天的社会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知识经济时代,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对第三个问题,教师重点关注那些缺乏学习积极性,害怕暴露自己品行不端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表明自己的行为、观点,教师再从如何珍惜学习机会、履行受教育义务、在校完成规定的学业、尊师守纪等几个方面去引导他们学习探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全班学生的思想觉悟的目的。
三、情感体验要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这门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救,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而这首先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允许教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问题情景中得到情感体验。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题时,设计了下列问题:
“一个小偷在公共汽车上偷东西时被发现,失主要求把车子开到派出所,但有些乘客表示要赶着上班,不同意失主的要求”。问:
1、这些乘客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假如你是失主、或是乘客、或是司机会怎么去做?
面对上述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讨论,鼓励每一位学生“开口”,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对第一个问题全班同学争论十分激烈,从学生的发言中表达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乘客的想法是对的,因为他们纪律性强,这样做不会损害本单位的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乘客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这样做是对他人的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也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缺乏责任感。面对激烈争论的场面,面对不同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第一种观点从本人、本单位出发是一种狭隘的“对”,但是这样做会对他人、对社会有好处吗?”学生思考后都回答:“不对!”教师轻轻说道:“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假如失主是我、是你,我们还要那样去做吗?”通过讨论与争辩,最终明辨了是非,教师用“心”引导,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四、作业设计、布置预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业和预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应关注作业和预习过程中的民主问题,关注低成绩学生、学习处境不利的学生,具体来说:
一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和预习习题。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行设计、选择、确定适合自己需求的作业、预习的内容和数量,按一定的计划和要求独立完成。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攻克难关和“困惑点”,也利于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下去,并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例如,教师组织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时,要求学生课后去搜集:“最近一个星期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报道,并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在下堂课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通过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特长,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是关注低成绩、学习处境不佳的学生。新课程环境下,作业和预习更多关注的是作业与预习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在作业与预习的容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作业与预习题目只要求部分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低成绩、学习处境不佳的学生也有相应的题目去完成。教师在作业批改、检查预习中要切实把握好尺度,保护好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和预习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变化。一项研究任务、一篇小论文、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项表格设计、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等等,这些活动,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自己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和预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是教师现在和将来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而对这一新课题,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丰富头脑,在教学中去实践运用,为培养祖国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425600 湖南省宁远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