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义,也是中国教育的出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做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语文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把创新教育巧妙地、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
笔者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试对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择要简述之。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讲读课文,往往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递进,学生失去了主动、自由的个性,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因此,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构建起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其一,要从以教为重心转到以学为重心。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激发其创新思维。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这比单纯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会更为宽松和谐,实现了从传授知识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转变。其二,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语)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并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等形式的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商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要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让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等。总之,要通过不同渠道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既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无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产的结合点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做准备,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口若悬河、眉飞色舞,无论怎么用屈原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等等来熏陶,在学生眼里毕竟有时空差距,受益不多,语文的实际应用(“应世”)能力必将日益低下。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积累、社会实践活动和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看来,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积累、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因此,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心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让学生看到语文的实用性,才能调动起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而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所以,这对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知识点,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教参”,进行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则又把写作教学引入了误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现象。针对上述弊端,应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促使学生通过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和能力。把“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应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使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了课堂的时空。从这一趋势来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创造潜能,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的转变。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几项重点,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笔者从事天方夜谭教学多年,以往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效果也不理想。近几年,通过CAI课件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增大信息里、丰富表现力,也有利于培养活宝的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实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应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促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方面找出素质教育的出路,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笔者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试对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择要简述之。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讲读课文,往往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递进,学生失去了主动、自由的个性,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因此,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构建起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其一,要从以教为重心转到以学为重心。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激发其创新思维。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这比单纯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会更为宽松和谐,实现了从传授知识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转变。其二,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语)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并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等形式的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商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要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让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等。总之,要通过不同渠道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既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无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产的结合点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做准备,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口若悬河、眉飞色舞,无论怎么用屈原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等等来熏陶,在学生眼里毕竟有时空差距,受益不多,语文的实际应用(“应世”)能力必将日益低下。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积累、社会实践活动和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看来,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积累、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因此,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心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让学生看到语文的实用性,才能调动起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而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所以,这对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知识点,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教参”,进行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则又把写作教学引入了误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现象。针对上述弊端,应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促使学生通过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和能力。把“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应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使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了课堂的时空。从这一趋势来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创造潜能,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的转变。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几项重点,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笔者从事天方夜谭教学多年,以往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效果也不理想。近几年,通过CAI课件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增大信息里、丰富表现力,也有利于培养活宝的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实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应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促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方面找出素质教育的出路,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