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中谈到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的困惑。于是,写作教学就几乎无人“以本为本”,教师到处搜集写作材料,学生人手一本甚至几本“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猛啃,结果或是胡编乱造、生拉硬扯,或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其实,能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教材,就在我们手边。
一、寻找火花
为解决“言之无物”的困惑,我曾对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本校七、八年级学生;人数:共832人,其中七年级410人(男生212人,女生198人),八年级422人(男生220人,女生202人)。
调查情况如表一所示。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对作文的素材关注两个年级都在17%以下,这个结果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作文素材没有结构和语言重要;二是作文的素材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那作文素材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呢?我又从两个年级的期中考试试卷中随机各抽取了70份作文,请五位有经验的教师把这140篇作文按素材分类,结果如表二所示。
根据表一、表二,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重知识技巧,忽视心灵启迪;注重规范标准,忽视精神独创;注重急功近利,忽视日积月累。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以纲为纲”,不“以本为本”,课本资源严重浪费,课堂教学“实”字不够,漠视学生的课本素材积累。
三、点燃火花
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教材,它会以它独特的魅力、别样的精彩、无尽的宝藏吸引我们向更高的境界走去——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我们利用教材中作者的经历可壮文章的“底气”;利用教材中的诗歌名句,可显文章的“文气”;利用教材的情节新编,可展文章“新气”。教材素材除可为文章“壮身”外,还可拟题,画龙点睛;可作题记, 导引全文;可作开头,先声夺人;可作小标题,贯穿全文;可作结尾,深化主旨。
语文课文不是就课文论课文,它应该成为点燃人灵感的地方。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寻找火花
为解决“言之无物”的困惑,我曾对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本校七、八年级学生;人数:共832人,其中七年级410人(男生212人,女生198人),八年级422人(男生220人,女生202人)。
调查情况如表一所示。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对作文的素材关注两个年级都在17%以下,这个结果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作文素材没有结构和语言重要;二是作文的素材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那作文素材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呢?我又从两个年级的期中考试试卷中随机各抽取了70份作文,请五位有经验的教师把这140篇作文按素材分类,结果如表二所示。
根据表一、表二,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重知识技巧,忽视心灵启迪;注重规范标准,忽视精神独创;注重急功近利,忽视日积月累。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以纲为纲”,不“以本为本”,课本资源严重浪费,课堂教学“实”字不够,漠视学生的课本素材积累。
三、点燃火花
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教材,它会以它独特的魅力、别样的精彩、无尽的宝藏吸引我们向更高的境界走去——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我们利用教材中作者的经历可壮文章的“底气”;利用教材中的诗歌名句,可显文章的“文气”;利用教材的情节新编,可展文章“新气”。教材素材除可为文章“壮身”外,还可拟题,画龙点睛;可作题记, 导引全文;可作开头,先声夺人;可作小标题,贯穿全文;可作结尾,深化主旨。
语文课文不是就课文论课文,它应该成为点燃人灵感的地方。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