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重点强调孩子的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教师在言行举止甚至教育理念上都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在游戏中要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另一方面,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另外,从“依赖教材、注重集体教学、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
作为小班班主任,我对自身坚持的教育理念做了深刻的反思,在幼儿的晨间活动方面也有了初步的“放手”尝试。
案例一:搬不动的大箱子
幼儿入园前,我在地上为孩子们准备了几个装有不同材料的大箱子,以便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想玩的玩具。朗豪和小杰最先入园,晨检过后,他们开始选择玩具,面对不同的玩具他们一下子却无从下手,在我的鼓励下,朗豪选择了一箱娃娃。
“老师,我搬不动。”还没动手,朗豪便开始打退堂鼓。朗豪的奶奶试图帮孩子把玩具送到桌上去,被我委婉地拒绝了。
“朗豪,你自己动手试一试,也许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呢!”我鼓励着孩子自己动手尝试。
“太重了。”朗豪搬了一下就放下了。
“那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可以把玩具运到桌子上去呢?”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经过几番尝试,朗豪把一箱娃娃拖到了座位旁。而小杰选择了一块穿线塑料板。
心怡选择了一箱衣服,可是搬不动怎么办呢?她主动跑去找金杰帮忙,两个人一起将箱子搬到了桌子上。
案例二:会变身的穿线板
孩子们都相继入园了,大家都“有序”地进行着平时老师教的游戏:有的在穿线,有的在叠衣服,有的在研究糖盒子,还有的在玩抱娃娃的游戏。一刻钟过后,教室里不再安静了,他们对玩的游戏也已经不感兴趣了。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小杰一边挥舞着手中穿线的板子一边偷偷地观察着我的反应。
不多久,整个教室热闹极了!穿线的塑料板子不再只是用于穿线,在孩子眼中,它已经成为了枪,孩子们玩起了捉坏人的游戏;它成为了钢琴,孩子们一边弹着琴一边愉快地唱着歌;它成为了鱼,孩子们用线一拉,玩着钓鱼的游戏;它成为了汽车,在各种夹缝中穿行着;它还成为了呼啦圈,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转着……原本叠衣服的孩子们,有的在帮娃娃穿衣服,有的在大声叫喝着,玩起了卖衣服的游戏。糖盒子也不再只是摊在桌上或毫无目的地往上垒高,娇娇根据颜色、大小在往上堆,宸宸将糖盒子打开,将小盒子藏在大盒子里面,玩躲猫猫游戏。彬彬根据自己的兴趣,不再只是局限于教师提供的材料,一个人在玩插管游戏。
案例三:回不了“家”的大箱子
音乐声一响,晨间活动结束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收玩具、送玩具回家。
在送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了朗豪,他在将娃娃送进柜子里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见我在旁边,忙喊道:“老师,帮帮我,我塞不进去!”而我并没有因为他的求助有任何的改变,只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朗豪見我没有给予帮助,就自己研究怎么把箱子放进柜子里。试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朗豪改变了箱子的方向,将窄的一头送进了柜子里,朗豪成功了。
我摸着朗豪的头问他:“放箱子不容易吧?”他点了点头。
“但是你成功了,高兴吧?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要动脑筋,不能害怕困难,好吗?”今天朗豪的笑容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兴奋感、自豪感。
此次晨间活动过后,我有了以下反思:
1.老师应成为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此次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改变,它不再只是老师在前,幼儿在后,它不再遵循固有“老师预设游戏”的模式开展晨间游戏,它不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幼儿有了材料的自主选择性,不再是老师要求玩“穿线”而玩“穿线”,活动材料相对以往丰富了一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提升了幼儿的游戏水平。
2.老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作为教师已经尝试放手,当孩子出现所谓的“不合群行为”或“破坏性行为”时,我没有不假思索地去干涉幼儿行为甚至阻止幼儿的行为,而是学着做一名观察者、一名旁观者,试着从幼儿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另外,我不再一手包办,不再是孩子的保姆。
3.老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该急着为孩子去解决一切问题。当发现孩子有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困难时,老师们要学会引导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幼儿晨间活动中的一个个小片段。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出教师的思想和作为。无论是孩子的晨间活动、集体活动、还是户外活动,教师都应把时间、空间、材料、主题还给孩子!教师要学会放手、退后、观察、评价!当然,所谓的“放手”不是完全对孩子放任自流。就小班孩子而言,我们必须让孩子先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能懂得游戏规则,有一定生活和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今后,我们应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足的材料,真正了解幼儿喜欢哪一种玩具、哪些材料,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对幼儿的游戏材料随时做加减法。教师应在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做到自己的游戏自己做主!
作为小班班主任,我对自身坚持的教育理念做了深刻的反思,在幼儿的晨间活动方面也有了初步的“放手”尝试。
案例一:搬不动的大箱子
幼儿入园前,我在地上为孩子们准备了几个装有不同材料的大箱子,以便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想玩的玩具。朗豪和小杰最先入园,晨检过后,他们开始选择玩具,面对不同的玩具他们一下子却无从下手,在我的鼓励下,朗豪选择了一箱娃娃。
“老师,我搬不动。”还没动手,朗豪便开始打退堂鼓。朗豪的奶奶试图帮孩子把玩具送到桌上去,被我委婉地拒绝了。
“朗豪,你自己动手试一试,也许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呢!”我鼓励着孩子自己动手尝试。
“太重了。”朗豪搬了一下就放下了。
“那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可以把玩具运到桌子上去呢?”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经过几番尝试,朗豪把一箱娃娃拖到了座位旁。而小杰选择了一块穿线塑料板。
心怡选择了一箱衣服,可是搬不动怎么办呢?她主动跑去找金杰帮忙,两个人一起将箱子搬到了桌子上。
案例二:会变身的穿线板
孩子们都相继入园了,大家都“有序”地进行着平时老师教的游戏:有的在穿线,有的在叠衣服,有的在研究糖盒子,还有的在玩抱娃娃的游戏。一刻钟过后,教室里不再安静了,他们对玩的游戏也已经不感兴趣了。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小杰一边挥舞着手中穿线的板子一边偷偷地观察着我的反应。
不多久,整个教室热闹极了!穿线的塑料板子不再只是用于穿线,在孩子眼中,它已经成为了枪,孩子们玩起了捉坏人的游戏;它成为了钢琴,孩子们一边弹着琴一边愉快地唱着歌;它成为了鱼,孩子们用线一拉,玩着钓鱼的游戏;它成为了汽车,在各种夹缝中穿行着;它还成为了呼啦圈,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转着……原本叠衣服的孩子们,有的在帮娃娃穿衣服,有的在大声叫喝着,玩起了卖衣服的游戏。糖盒子也不再只是摊在桌上或毫无目的地往上垒高,娇娇根据颜色、大小在往上堆,宸宸将糖盒子打开,将小盒子藏在大盒子里面,玩躲猫猫游戏。彬彬根据自己的兴趣,不再只是局限于教师提供的材料,一个人在玩插管游戏。
案例三:回不了“家”的大箱子
音乐声一响,晨间活动结束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收玩具、送玩具回家。
在送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了朗豪,他在将娃娃送进柜子里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见我在旁边,忙喊道:“老师,帮帮我,我塞不进去!”而我并没有因为他的求助有任何的改变,只是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朗豪見我没有给予帮助,就自己研究怎么把箱子放进柜子里。试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朗豪改变了箱子的方向,将窄的一头送进了柜子里,朗豪成功了。
我摸着朗豪的头问他:“放箱子不容易吧?”他点了点头。
“但是你成功了,高兴吧?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要动脑筋,不能害怕困难,好吗?”今天朗豪的笑容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兴奋感、自豪感。
此次晨间活动过后,我有了以下反思:
1.老师应成为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此次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改变,它不再只是老师在前,幼儿在后,它不再遵循固有“老师预设游戏”的模式开展晨间游戏,它不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幼儿有了材料的自主选择性,不再是老师要求玩“穿线”而玩“穿线”,活动材料相对以往丰富了一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提升了幼儿的游戏水平。
2.老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作为教师已经尝试放手,当孩子出现所谓的“不合群行为”或“破坏性行为”时,我没有不假思索地去干涉幼儿行为甚至阻止幼儿的行为,而是学着做一名观察者、一名旁观者,试着从幼儿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另外,我不再一手包办,不再是孩子的保姆。
3.老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该急着为孩子去解决一切问题。当发现孩子有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困难时,老师们要学会引导幼儿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幼儿晨间活动中的一个个小片段。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出教师的思想和作为。无论是孩子的晨间活动、集体活动、还是户外活动,教师都应把时间、空间、材料、主题还给孩子!教师要学会放手、退后、观察、评价!当然,所谓的“放手”不是完全对孩子放任自流。就小班孩子而言,我们必须让孩子先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能懂得游戏规则,有一定生活和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今后,我们应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足的材料,真正了解幼儿喜欢哪一种玩具、哪些材料,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对幼儿的游戏材料随时做加减法。教师应在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做到自己的游戏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