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种植探究活动是大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之一。记录是幼儿种植探究活动重要的研究方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明晰记录内容、丰富记录形式、交流记录心得,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更明确、更有趣、更积极。通过种植探究活动,在幼儿内心播种科学观察、探究的种子。
【关键词】 种植活动;观察记录;科学表达
种植活动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幼儿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幼儿的生活宝库。”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开辟植物园、植物角等,让幼儿展开种植探究活动。通过种植探究,培养幼儿观察、思维等科学活动素養。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运用科学方法、策略进行记录,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究启蒙,让观察、探究的种子在幼儿心中萌芽、生根。
一、明晰记录内容,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指向更明确
所谓“观察”,就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看,在看中展开思维。幼儿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的观察容易偏离主题,受到无关因素干扰。因此,教师要引领幼儿观察,让幼儿明晰观察内容,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研究指向更明确。只有明晰了观察内容,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指向才能更明确,他们的观察记录也才能更清晰。
如在科学探究《豆宝宝发芽》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阶段性、层次性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的观察由浅入深、由表面走向深度,促进幼儿科学探究思维力和实践力的发展。如第一阶段的观察可以先让幼儿记录自己观察所见,如“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豆宝宝发的芽是什么颜色的?”“豆宝宝发的芽是什么形状的?”“豆宝宝发芽的时间有多长?”“豆宝宝在哪里才能发芽?”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感性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第二阶段的观察可以引导幼儿记录思考,如“豆宝宝发芽需要怎样的条件?”“种在水里和种在土壤里的豆宝宝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种在室外的豆宝宝有什么不同?”等。这样的观察记录已经不仅是幼儿纯粹视觉所见,而是融合了幼儿的问题、思考等。第三阶段可以引导幼儿展开不同观察,如有的幼儿观察记录豆宝宝生长的叶子,有的幼儿观察记录豆宝宝生长的茎。待豆宝宝长大,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记录豆宝宝的果实等。在不断地观察记录中,幼儿不仅能关注豆宝宝外表变化,而且能够初步认识到这种变化的本质、原因。
通过对种植探究活动的观察记录,幼儿能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又能够作为幼儿种植探究的起点。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如此,幼儿能够在原有种植活动经验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种植活动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种植探究观察记录经验能不断发展、提升。
二、丰富记录形式,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更有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发展遵循着“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的发展顺序。在幼儿种植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结构性种植材料、方法,指导幼儿展开形式多样的记录,如绘画记录、表格记录、标本记录、照相记录、随机观察记录、跟踪观察记录、主题观察记录、整体观察记录等。在幼儿有意义的记录中丰富幼儿观察经验,助推幼儿种植探究向深度发展。
在科学探究《豆宝宝发芽》 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豆子,有蚕豆、绿豆、红豆、黄豆等。在观察豆子发芽过程中,有的孩子在家长帮助下用手机拍摄豆宝宝 在不同阶段发芽的照片;有的孩子每周日都用尺子测量豆芽高度,记录下了豆芽的生长变化;有的孩子将豆芽的形状画成了画儿,充满着童真气息,等等。为了助推幼儿种植活动深入,我让幼儿展开“对比性活动”,探究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条件。如在探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活动中,孩子们将豆子分别放在三个杯子中,一个杯子用水将豆子完全浸没,一个杯子让豆子半露出水面,还有一个杯子不放水。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用表格记录豆子发芽情况。孩子们发现,完全浸没在水中的豆宝宝没有冒出芽来,没有水的豆宝宝也没有冒出来,而半露出水面的豆宝宝冒出芽来了。通过系列对比,孩子们用表格记录下了豆宝宝冒出来的详细情况,他们在反思交流中逐渐认识到:豆宝宝需要水、空气和温度。
在种植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记录,并且对实验记录结果展开初步分析,通过分析,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让幼儿在“猜测—验证—再猜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丰富已有认知。“豆宝宝为什么会冒出芽来?”“怎样才能让豆宝宝冒出芽来?”等等。正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观察记录,孩子们才能直观看到豆宝宝发芽、生长的全过程。
三、交流记录心得,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更积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幼儿种植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梳理幼儿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让幼儿经验得到分享。幼儿在积极互动中,逐步内化科学知识、概念,幼儿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鼓励幼儿分享探究乐趣,倾听同伴观察结果,形成“准科学”研究态度。
在科学活动《豆宝宝发芽》中,我和幼儿家长都融入其中,和孩子们共同展开探究。如在“对比”活动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展开热烈交流。有的孩子认为,豆宝宝发芽需要阳光,有孩子认为豆宝宝发芽不需要阳光,豆宝宝生长需要阳光,并且彼此争得面红耳赤,为此,我们引导全班幼儿开展关于“豆宝宝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活动,时间是一周。对于每个幼儿的豆宝宝种植条件,我都认真指导,如一定量的水,将豆芽露在空气之中,保证幼儿的受控活动条件只有阳光。通过活动,孩子们发现,豆宝宝在阳光下、不在阳光下都能发芽,阳光不是豆宝宝发芽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活动基础上,我让幼儿将活动时间延长,孩子们发现,豆宝宝发芽后的生长需要阳光。没有阳光,豆宝宝就不能生长。这样的交流深化了幼儿科学认知,他们在相互聆听、合作中达成经验共识。
在幼儿种植探究记录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鼓励、支持幼儿。对于幼儿不完备的记录、不准确的记录,教师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幼儿共同展开分析,倾听幼儿的心声,和幼儿彼此交换观点,引导幼儿逐渐形成科学认知。让幼儿亲近自然,乐于探究,让幼儿的探究更积极。
幼儿大班的种植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明晰记录内容、丰富记录形式、交流记录心得,让幼儿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孩子们在记录种植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力。
【关键词】 种植活动;观察记录;科学表达
种植活动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幼儿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幼儿的生活宝库。”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开辟植物园、植物角等,让幼儿展开种植探究活动。通过种植探究,培养幼儿观察、思维等科学活动素養。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运用科学方法、策略进行记录,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究启蒙,让观察、探究的种子在幼儿心中萌芽、生根。
一、明晰记录内容,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指向更明确
所谓“观察”,就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看,在看中展开思维。幼儿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的观察容易偏离主题,受到无关因素干扰。因此,教师要引领幼儿观察,让幼儿明晰观察内容,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研究指向更明确。只有明晰了观察内容,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指向才能更明确,他们的观察记录也才能更清晰。
如在科学探究《豆宝宝发芽》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阶段性、层次性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的观察由浅入深、由表面走向深度,促进幼儿科学探究思维力和实践力的发展。如第一阶段的观察可以先让幼儿记录自己观察所见,如“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豆宝宝发的芽是什么颜色的?”“豆宝宝发的芽是什么形状的?”“豆宝宝发芽的时间有多长?”“豆宝宝在哪里才能发芽?”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感性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第二阶段的观察可以引导幼儿记录思考,如“豆宝宝发芽需要怎样的条件?”“种在水里和种在土壤里的豆宝宝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种在室外的豆宝宝有什么不同?”等。这样的观察记录已经不仅是幼儿纯粹视觉所见,而是融合了幼儿的问题、思考等。第三阶段可以引导幼儿展开不同观察,如有的幼儿观察记录豆宝宝生长的叶子,有的幼儿观察记录豆宝宝生长的茎。待豆宝宝长大,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记录豆宝宝的果实等。在不断地观察记录中,幼儿不仅能关注豆宝宝外表变化,而且能够初步认识到这种变化的本质、原因。
通过对种植探究活动的观察记录,幼儿能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又能够作为幼儿种植探究的起点。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如此,幼儿能够在原有种植活动经验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种植活动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种植探究观察记录经验能不断发展、提升。
二、丰富记录形式,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更有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思维发展遵循着“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的发展顺序。在幼儿种植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结构性种植材料、方法,指导幼儿展开形式多样的记录,如绘画记录、表格记录、标本记录、照相记录、随机观察记录、跟踪观察记录、主题观察记录、整体观察记录等。在幼儿有意义的记录中丰富幼儿观察经验,助推幼儿种植探究向深度发展。
在科学探究《豆宝宝发芽》 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豆子,有蚕豆、绿豆、红豆、黄豆等。在观察豆子发芽过程中,有的孩子在家长帮助下用手机拍摄豆宝宝 在不同阶段发芽的照片;有的孩子每周日都用尺子测量豆芽高度,记录下了豆芽的生长变化;有的孩子将豆芽的形状画成了画儿,充满着童真气息,等等。为了助推幼儿种植活动深入,我让幼儿展开“对比性活动”,探究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条件。如在探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活动中,孩子们将豆子分别放在三个杯子中,一个杯子用水将豆子完全浸没,一个杯子让豆子半露出水面,还有一个杯子不放水。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用表格记录豆子发芽情况。孩子们发现,完全浸没在水中的豆宝宝没有冒出芽来,没有水的豆宝宝也没有冒出来,而半露出水面的豆宝宝冒出芽来了。通过系列对比,孩子们用表格记录下了豆宝宝冒出来的详细情况,他们在反思交流中逐渐认识到:豆宝宝需要水、空气和温度。
在种植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记录,并且对实验记录结果展开初步分析,通过分析,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让幼儿在“猜测—验证—再猜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丰富已有认知。“豆宝宝为什么会冒出芽来?”“怎样才能让豆宝宝冒出芽来?”等等。正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观察记录,孩子们才能直观看到豆宝宝发芽、生长的全过程。
三、交流记录心得,让幼儿种植探究活动更积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幼儿种植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梳理幼儿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让幼儿经验得到分享。幼儿在积极互动中,逐步内化科学知识、概念,幼儿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鼓励幼儿分享探究乐趣,倾听同伴观察结果,形成“准科学”研究态度。
在科学活动《豆宝宝发芽》中,我和幼儿家长都融入其中,和孩子们共同展开探究。如在“对比”活动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展开热烈交流。有的孩子认为,豆宝宝发芽需要阳光,有孩子认为豆宝宝发芽不需要阳光,豆宝宝生长需要阳光,并且彼此争得面红耳赤,为此,我们引导全班幼儿开展关于“豆宝宝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活动,时间是一周。对于每个幼儿的豆宝宝种植条件,我都认真指导,如一定量的水,将豆芽露在空气之中,保证幼儿的受控活动条件只有阳光。通过活动,孩子们发现,豆宝宝在阳光下、不在阳光下都能发芽,阳光不是豆宝宝发芽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活动基础上,我让幼儿将活动时间延长,孩子们发现,豆宝宝发芽后的生长需要阳光。没有阳光,豆宝宝就不能生长。这样的交流深化了幼儿科学认知,他们在相互聆听、合作中达成经验共识。
在幼儿种植探究记录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鼓励、支持幼儿。对于幼儿不完备的记录、不准确的记录,教师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幼儿共同展开分析,倾听幼儿的心声,和幼儿彼此交换观点,引导幼儿逐渐形成科学认知。让幼儿亲近自然,乐于探究,让幼儿的探究更积极。
幼儿大班的种植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明晰记录内容、丰富记录形式、交流记录心得,让幼儿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孩子们在记录种植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