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年夜祛寒茶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祛寒茶的药味很苦,但它进入心田却化作一种甘甜:我迈进了五十岁的门槛,已经儿孙绕膝,却还能得到风烛残年的母亲带给我的温馨,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去年冬天,临近年关时天气特别冷,老母亲就对我说:“这样阴冷的天气,只有喝祛寒茶才对付得了。当年,我们邹氏和山西常氏茶商做生意,一路往北走,都是怪冷的天气,只有喝着自家带上的祛寒茶,身子骨才在寒风中挺得住。”母亲的唠嗑,让我想起了每个大年三十晚上喝祛寒茶的情景:一家人吃完了年夜饭,就围在一起,坐在电暖器旁,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我那白发苍苍的母亲却不肯坐下来看电视,她仍在厨房里忙碌着。在这一家大小难得团圆的年夜里,母亲一个人安祥地坐在灶前添柴,锅里熬着的,是她早就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大碗祛寒茶。我接过碗,透过腾腾的热气,仿佛看到了母亲一颗温暖的心。
  我们家世居武夷山下的茶乡,这里的百姓们一遇头疼脑热,首选的第一帖药,便是家中自备的以陈茶为主料的祛寒茶。外地人只知武夷岩茶的口感好,却不知陈年的武夷岩茶除了可饮用外,其药理功能也非常明显,武夷山的茶农多将自家的陈年茶尤其是大红袍存在家中作为药用,以备不时之需。这种陈茶的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减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络祛邪气,饮后人会打嗝通气,全身发热出微汗,通体舒畅。记得孩提时为我们做祛寒茶的,是我慈祥的老祖母,那位走过旧时代、久经风霜的老人。那时候每逢大年夜,老人家总是忙着熬祛寒茶给一家大小喝。而当时才七、八岁的我,看着黑乎乎飘散着青草味的祛寒茶,执拗地不肯喝。我的祖母就会拿出冻米糖、桔子等零食来哄我,让我喝下。那时我的父亲在天心岩茶村的医疗站工作,为家住奇峰峻岭间的茶农看病,终年奔波很是辛苦。祖母就总是先让父亲喝下第一碗祛寒茶,然后再让我们接着喝。祖母去世以后,我的母亲并没有忽略掉这件事,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总是像祖母在世时那样,给我们兄弟三人及孙儿孙女们熬上一碗祛寒茶。
  其实,武夷岩茶“陈饮”的习俗自古有之,明崇祯年间进士周亮工在其《闽茶曲》中有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这说明当时的武夷茶就已经是“以陈为贵”了,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拥有陈年茶为荣,而且陈年茶的价钱远远贵于新茶。我祖上曾与晋商常氏联手做岩茶生意,山西生意人来到武夷山后,便入乡随俗,偶有不适,也跟着武夷山人喝祛寒茶。他们贩茶远离关外,旅途中难免遭遇风寒,祛寒茶便成了他们的护身符。武夷茶乡的百姓都信奉“乡间花草贵如金”,那么,祛寒茶里究竟有些什么呢?都是茶农干活时随手采来的农草药。什么对子藤、地稔仔、三角箭、野茱萸、防风,还有紫苏,样样不缺,加上茶农自家留用的老陈茶,就制成了能驱邪、解表、散风寒的看家药。这个传统到如今已有两三百年了,武夷乡间的许多茶农,都和我那古稀老母一样,仍传承着年夜煎熬祛寒茶的习俗。而每到熬祛寒茶的时候,年夜的灶火,就会将母亲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色,她额前的皱纹,都好似化在了那缕缕热气中。锅里的大碗在咚咚地响着,药味从锅盖的缝隙中飘出来,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间,而我深知母亲的用心比这药味更浓。她很认真地熬着这碗洋溢着疼爱、牵挂的祛寒茶,一直坐在灶前默默地添柴,厨房里飘出浓郁的草药味。
  到要喝的时候,母亲把熬好后的祛寒茶细心地滤出,一小碗一小碗地端到我们面前,用期盼的目光要我们喝下。我痛快地喝下了母亲那夹杂在扑鼻药味中的心愿—儿女的平安和大家庭的团圆。于是在大年三十这一晚,电视里新闻播放着春运归途中被大雪困住的行人,家门外刮着凛冽的寒风,冷雨淅沥不停;我们的身心,却因母亲的那碗祛寒茶而暖透。祛寒茶的药味很苦,但它进入心田却化作一种甘甜:我迈进了五十岁的门槛,已经儿孙绕膝,却还能得到风烛残年的母亲带给我的温馨,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在这春寒料峭的年夜里,我的心思再一次融入了茶乡的往事,我的情感再一次被茶乡苍老的母爱烘热。
其他文献
山东大地,幅员辽阔,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以及采茶、喝茶的传统。它是中国现时最北的茶区,并且在公元一千一百九十五年前后,就成为中国茶树生长的北限古茶区,被誉为『北方茶乡』。山东一直以来讲究茶礼、茶道,在各地分布着各种类型的茶肆。它们档次有高低、规模有大小,但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老山东人进茶馆,没有四川人那么多的『话篓子』,他们品的是浓酽的生活,是人世间不止息的酸甜苦辣、起伏遭际,只要茶馆
期刊
2011年,天福集团的成功上市,无疑成为茶业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细究天福成功上市的原因,不难发现业绩快速成长是关键。据悉,2011年上半年天福集团获得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79.8%。天福集团在中报中披露,“期内收入的增加主要受本集团销售网络的扩张,尤其是自有零售门市及专卖点数量的增长所推动”。由此可以看出,天福的业绩成长,主要来源于销售网络的扩张。  而且天福集团表示,上市募集到的资金,4
期刊
在名城济南,“书鼓茶韵”和“曲山艺海”的源流甚为久远。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它是随着茶叶及饮茶习俗的兴盛而出现的,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  唐代时,城市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导致各地间的商业交往十分发达,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商人在外经商、交往,一是要住宿,二是要谈生意,三是有解渴、吃饭的需要
期刊
毫不夸张地说,茶叶已成为山东茶区农业经济开发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山东省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山东省9000多万人口,年消费茶叶的数量在4万多吨,是名副其实的“喝茶大省”。    现代人对山东历史上有无茶树栽培,一直说法不一,持肯定态度者最有力的论据,来自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的“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
期刊
三和茶艺  人均消费:50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佛山街51号望佛楼内(近文化西路)  电话:0531-86115343  公交线路:36、39、66、72、75、80、85、K51、K55、K100路省中医站  以传播茶文化为主,环境古色古香的一家茶艺馆,为客人提供卖茶、品茶、聊天谈事的雅致场所与古典空间,店内共有4个风格各异的独立小包间,以及各种不同产地的优质茶品。人性化的服务,使人如沐春风。
期刊
博主简介:闽北茶人,追求“叶胜天成”的茶道理念。    请年茶是俺孩提时的记忆,至今仍延续着此民间习俗,其历史甚是遥远。  今本县境内的高山区仍然沿袭着“请年茶”的乡村习俗。大年初一的一大早,一脸写满除夕守岁无眠倦意的家庭主妇,就将火灶烧得通红,锅里盛满一大锅的清水,趁着水还未开的工夫,拿出年前买好的冰糖置于砧板之上,“大刀阔斧”地将其剁成N块,再将它们放入早已洗好的茶杯中。当然,每杯一泡的手工制
期刊
博主简介: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马来西亚有两处地方可以欣赏到英国茶道的做法,一是位于吉隆坡的Carcosa,另一是位于金马伦高原的Smoke Hous
期刊
茶馆—我的精神家园  鲁明  记忆人:鲁明(画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山东名人茶馆总经理、济南市名人茶文化学校校长)    我涉足茶馆,缘起自老舍先生的《茶馆》。因为生于艺术世家的缘故,我对老舍这位“视济南为第二故乡”的作家,感到莫名的亲切。我在20多岁时,拜读了老舍先生的许多著作,比如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茶馆》,老舍先生用一个小小的茶馆,还原了整个中国近现代
期刊
现在,这“蒙山顶上茶”还好说,长江下游的“扬子江心水”却已早受污染,用来泡茶已未必佳。因此,你若能用鲜活、清澈、甘冽的泉水来泡茶,就是极致境界,而在齐鲁大地,清泉众多,对广大茶客而言实乃幸事。    俗话说:茶好,不如水好,水好,茶便好,不好也好。陆羽在《茶经》里说,冲茶,需用活水,泉水最佳,河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古人饮茶的极致是:“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据说江心有个“冷中泉”)。可现在,这“
期刊
2011年对于中国茶产业来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是由无数小小的细节组成的。在新年的阳光里盘点这些细节,我们从那些画面上的表情中看到了什么?看到茶文化无可比拟的坚韧和力量,看到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未来。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中国茶人的辛勤参与,茶市盛况,你在其中,我也在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