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祛寒茶的药味很苦,但它进入心田却化作一种甘甜:我迈进了五十岁的门槛,已经儿孙绕膝,却还能得到风烛残年的母亲带给我的温馨,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去年冬天,临近年关时天气特别冷,老母亲就对我说:“这样阴冷的天气,只有喝祛寒茶才对付得了。当年,我们邹氏和山西常氏茶商做生意,一路往北走,都是怪冷的天气,只有喝着自家带上的祛寒茶,身子骨才在寒风中挺得住。”母亲的唠嗑,让我想起了每个大年三十晚上喝祛寒茶的情景:一家人吃完了年夜饭,就围在一起,坐在电暖器旁,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我那白发苍苍的母亲却不肯坐下来看电视,她仍在厨房里忙碌着。在这一家大小难得团圆的年夜里,母亲一个人安祥地坐在灶前添柴,锅里熬着的,是她早就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大碗祛寒茶。我接过碗,透过腾腾的热气,仿佛看到了母亲一颗温暖的心。
我们家世居武夷山下的茶乡,这里的百姓们一遇头疼脑热,首选的第一帖药,便是家中自备的以陈茶为主料的祛寒茶。外地人只知武夷岩茶的口感好,却不知陈年的武夷岩茶除了可饮用外,其药理功能也非常明显,武夷山的茶农多将自家的陈年茶尤其是大红袍存在家中作为药用,以备不时之需。这种陈茶的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减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络祛邪气,饮后人会打嗝通气,全身发热出微汗,通体舒畅。记得孩提时为我们做祛寒茶的,是我慈祥的老祖母,那位走过旧时代、久经风霜的老人。那时候每逢大年夜,老人家总是忙着熬祛寒茶给一家大小喝。而当时才七、八岁的我,看着黑乎乎飘散着青草味的祛寒茶,执拗地不肯喝。我的祖母就会拿出冻米糖、桔子等零食来哄我,让我喝下。那时我的父亲在天心岩茶村的医疗站工作,为家住奇峰峻岭间的茶农看病,终年奔波很是辛苦。祖母就总是先让父亲喝下第一碗祛寒茶,然后再让我们接着喝。祖母去世以后,我的母亲并没有忽略掉这件事,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总是像祖母在世时那样,给我们兄弟三人及孙儿孙女们熬上一碗祛寒茶。
其实,武夷岩茶“陈饮”的习俗自古有之,明崇祯年间进士周亮工在其《闽茶曲》中有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这说明当时的武夷茶就已经是“以陈为贵”了,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拥有陈年茶为荣,而且陈年茶的价钱远远贵于新茶。我祖上曾与晋商常氏联手做岩茶生意,山西生意人来到武夷山后,便入乡随俗,偶有不适,也跟着武夷山人喝祛寒茶。他们贩茶远离关外,旅途中难免遭遇风寒,祛寒茶便成了他们的护身符。武夷茶乡的百姓都信奉“乡间花草贵如金”,那么,祛寒茶里究竟有些什么呢?都是茶农干活时随手采来的农草药。什么对子藤、地稔仔、三角箭、野茱萸、防风,还有紫苏,样样不缺,加上茶农自家留用的老陈茶,就制成了能驱邪、解表、散风寒的看家药。这个传统到如今已有两三百年了,武夷乡间的许多茶农,都和我那古稀老母一样,仍传承着年夜煎熬祛寒茶的习俗。而每到熬祛寒茶的时候,年夜的灶火,就会将母亲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色,她额前的皱纹,都好似化在了那缕缕热气中。锅里的大碗在咚咚地响着,药味从锅盖的缝隙中飘出来,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间,而我深知母亲的用心比这药味更浓。她很认真地熬着这碗洋溢着疼爱、牵挂的祛寒茶,一直坐在灶前默默地添柴,厨房里飘出浓郁的草药味。
到要喝的时候,母亲把熬好后的祛寒茶细心地滤出,一小碗一小碗地端到我们面前,用期盼的目光要我们喝下。我痛快地喝下了母亲那夹杂在扑鼻药味中的心愿—儿女的平安和大家庭的团圆。于是在大年三十这一晚,电视里新闻播放着春运归途中被大雪困住的行人,家门外刮着凛冽的寒风,冷雨淅沥不停;我们的身心,却因母亲的那碗祛寒茶而暖透。祛寒茶的药味很苦,但它进入心田却化作一种甘甜:我迈进了五十岁的门槛,已经儿孙绕膝,却还能得到风烛残年的母亲带给我的温馨,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在这春寒料峭的年夜里,我的心思再一次融入了茶乡的往事,我的情感再一次被茶乡苍老的母爱烘热。
去年冬天,临近年关时天气特别冷,老母亲就对我说:“这样阴冷的天气,只有喝祛寒茶才对付得了。当年,我们邹氏和山西常氏茶商做生意,一路往北走,都是怪冷的天气,只有喝着自家带上的祛寒茶,身子骨才在寒风中挺得住。”母亲的唠嗑,让我想起了每个大年三十晚上喝祛寒茶的情景:一家人吃完了年夜饭,就围在一起,坐在电暖器旁,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我那白发苍苍的母亲却不肯坐下来看电视,她仍在厨房里忙碌着。在这一家大小难得团圆的年夜里,母亲一个人安祥地坐在灶前添柴,锅里熬着的,是她早就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大碗祛寒茶。我接过碗,透过腾腾的热气,仿佛看到了母亲一颗温暖的心。
我们家世居武夷山下的茶乡,这里的百姓们一遇头疼脑热,首选的第一帖药,便是家中自备的以陈茶为主料的祛寒茶。外地人只知武夷岩茶的口感好,却不知陈年的武夷岩茶除了可饮用外,其药理功能也非常明显,武夷山的茶农多将自家的陈年茶尤其是大红袍存在家中作为药用,以备不时之需。这种陈茶的功效有:暖胃祛寒、消食减肥、明目安神、活血通络祛邪气,饮后人会打嗝通气,全身发热出微汗,通体舒畅。记得孩提时为我们做祛寒茶的,是我慈祥的老祖母,那位走过旧时代、久经风霜的老人。那时候每逢大年夜,老人家总是忙着熬祛寒茶给一家大小喝。而当时才七、八岁的我,看着黑乎乎飘散着青草味的祛寒茶,执拗地不肯喝。我的祖母就会拿出冻米糖、桔子等零食来哄我,让我喝下。那时我的父亲在天心岩茶村的医疗站工作,为家住奇峰峻岭间的茶农看病,终年奔波很是辛苦。祖母就总是先让父亲喝下第一碗祛寒茶,然后再让我们接着喝。祖母去世以后,我的母亲并没有忽略掉这件事,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总是像祖母在世时那样,给我们兄弟三人及孙儿孙女们熬上一碗祛寒茶。
其实,武夷岩茶“陈饮”的习俗自古有之,明崇祯年间进士周亮工在其《闽茶曲》中有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这说明当时的武夷茶就已经是“以陈为贵”了,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拥有陈年茶为荣,而且陈年茶的价钱远远贵于新茶。我祖上曾与晋商常氏联手做岩茶生意,山西生意人来到武夷山后,便入乡随俗,偶有不适,也跟着武夷山人喝祛寒茶。他们贩茶远离关外,旅途中难免遭遇风寒,祛寒茶便成了他们的护身符。武夷茶乡的百姓都信奉“乡间花草贵如金”,那么,祛寒茶里究竟有些什么呢?都是茶农干活时随手采来的农草药。什么对子藤、地稔仔、三角箭、野茱萸、防风,还有紫苏,样样不缺,加上茶农自家留用的老陈茶,就制成了能驱邪、解表、散风寒的看家药。这个传统到如今已有两三百年了,武夷乡间的许多茶农,都和我那古稀老母一样,仍传承着年夜煎熬祛寒茶的习俗。而每到熬祛寒茶的时候,年夜的灶火,就会将母亲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色,她额前的皱纹,都好似化在了那缕缕热气中。锅里的大碗在咚咚地响着,药味从锅盖的缝隙中飘出来,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间,而我深知母亲的用心比这药味更浓。她很认真地熬着这碗洋溢着疼爱、牵挂的祛寒茶,一直坐在灶前默默地添柴,厨房里飘出浓郁的草药味。
到要喝的时候,母亲把熬好后的祛寒茶细心地滤出,一小碗一小碗地端到我们面前,用期盼的目光要我们喝下。我痛快地喝下了母亲那夹杂在扑鼻药味中的心愿—儿女的平安和大家庭的团圆。于是在大年三十这一晚,电视里新闻播放着春运归途中被大雪困住的行人,家门外刮着凛冽的寒风,冷雨淅沥不停;我们的身心,却因母亲的那碗祛寒茶而暖透。祛寒茶的药味很苦,但它进入心田却化作一种甘甜:我迈进了五十岁的门槛,已经儿孙绕膝,却还能得到风烛残年的母亲带给我的温馨,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在这春寒料峭的年夜里,我的心思再一次融入了茶乡的往事,我的情感再一次被茶乡苍老的母爱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