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多媒体凭借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优势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中。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强大的视听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创设了动人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该如何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呢?本文结合《我与地坛》这个教学案例来探讨。
一、多媒体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1.适量性原则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要讲究“度”,一是要敢于运用,善于运用;二是坚持“可用可不用就不用”的原则,要相信“不用多媒体也可以上好课”。同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控制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比例,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在一节课中的使用比率应不超过20%。
2.简约、实用原则
课件始终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把课件制作的过分花哨。在制作《我与地坛》这个课件时主要从以下三点去做:
(1)惜“画”如金。不能过分用画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领悟。《我与地坛》这一课件只精选了五幅图画,即一幅地坛图,两幅史铁生开朗大笑图,一幅地坛远景图,一幅年老母亲依着门框翘首远望图。
(2)“沉默”是金。多媒体课件常常“图文声”并茂,许多课件不仅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还将教师的朗读乃至重点部分的讲解录入其中,这既造成了学生听觉的疲劳,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而,笔者去除课件中不必要的音效,用精选的五幅画面,加上恰当的文字与自己在课堂中现场动情的解说来代替,以此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师生情感的碰撞。
(3)點“石”成金。语文教学是师生及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重点讲解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在课件的制作上,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3.切入适时性原则
(1)当学生的思维进入“知难欲退”时,要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碰到难题而退宿,这时教师就应根据阅读内容的需要切入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一个点拨。如笔者在问学生“为什么史铁生要成天成夜地往地坛里跑”时,很多学生一下子也回答不上来。笔者的做法是先放一幅荒芜冷落的地坛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这幅图与作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就会联想到原来荒芜冷落的地坛与作者是同病相怜的,因为他们都是被人遗弃的。
(2)当学生的眼力限于“一叶障目”的困惑时,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阅读课上,学生对课文中某些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够透切,原因是一些“障碍物”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如很多学生认为史铁生失去双腿后是一个消极的人,因为在第一部分中看不到作者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时应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扫除视线障碍,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透切。笔者的做法是放两幅作者开朗大笑的近照给学生看,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继续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还能够如此开朗?
(3)当学生的语境陷入“无话可说”的无奈状态时,适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对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或历史背景认识不清,语言思维处于一片模糊的状态而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时,教师应引入多媒体技术,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示出来,通过视觉解除学生语言思维中的难题。如文中第二部分写“我”去地坛,母亲准备;“我”去地坛,母亲目送;“我”在地坛,母亲心忧,“我”在地坛,母亲来找。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深刻, 因而对文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认识不清。此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幅地坛的远景图和一幅年老母亲依在门框边翘首远望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4)当学生的手脚处于“无形绳索”捆绑时,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不宜太细、太多,而应适可而止,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笔者在讲到第二部分时,适时插入播放电视剧《母亲》中的一些感人片段给学生看,营造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令人感动的描写母爱细节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母爱的真切体验。
4.创造性原则
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入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大天地,选用教学媒体,必须最大限度地以现代教学手段开启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机械地照搬别人的方法,而要努力创新教学,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资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各种电教媒体都有局限性,但可由其它媒体来弥补。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具体的目标,恰当选择媒体。如上《我与地坛》这课时,笔者的课件设计主要围绕“怎样的我”“怎样的地坛”“怎样的母亲”这三个问题来对课文进行解读,并设计相关思考题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利用多媒体资源,必须立足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学习存在于文字叙述中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文字本身。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但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倾向于简单地播放一些录音、录像来代替课文的分析和知识的传授。为避免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做:第一,使用多媒体资源,服从并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二,做到因文悟道,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实现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第三,做到“从文着眼,按文作图,图文结合,从图到文”=。因此,笔者上《我与地坛》这课时的做法是在放相关图片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品味抒情的语言特色,从中去感受母爱、体验母爱。
3.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要充分让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多媒体教学强调的是视觉对图像的直观感受、听觉对音响的直接震撼,它往往提供具象性的画面。但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的描述并不都是固定而清晰的,大多数的文学语言是隐喻、含蓄的,所构成的意象也多数是朦胧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用多媒体来呈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表面十分显眼逼真,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莱辛说的好,凡是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的。要避免这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多媒体画面设计必须虚实结合,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对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他们对画面意境的理性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的各种技能技巧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教学方法,而且要会操作使用各种电教设备,熟悉电教媒体的功能及教学方法,能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因而语文教师要牢记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以后,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
一、多媒体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1.适量性原则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要讲究“度”,一是要敢于运用,善于运用;二是坚持“可用可不用就不用”的原则,要相信“不用多媒体也可以上好课”。同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控制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比例,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在一节课中的使用比率应不超过20%。
2.简约、实用原则
课件始终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把课件制作的过分花哨。在制作《我与地坛》这个课件时主要从以下三点去做:
(1)惜“画”如金。不能过分用画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领悟。《我与地坛》这一课件只精选了五幅图画,即一幅地坛图,两幅史铁生开朗大笑图,一幅地坛远景图,一幅年老母亲依着门框翘首远望图。
(2)“沉默”是金。多媒体课件常常“图文声”并茂,许多课件不仅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还将教师的朗读乃至重点部分的讲解录入其中,这既造成了学生听觉的疲劳,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而,笔者去除课件中不必要的音效,用精选的五幅画面,加上恰当的文字与自己在课堂中现场动情的解说来代替,以此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师生情感的碰撞。
(3)點“石”成金。语文教学是师生及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重点讲解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在课件的制作上,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3.切入适时性原则
(1)当学生的思维进入“知难欲退”时,要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碰到难题而退宿,这时教师就应根据阅读内容的需要切入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一个点拨。如笔者在问学生“为什么史铁生要成天成夜地往地坛里跑”时,很多学生一下子也回答不上来。笔者的做法是先放一幅荒芜冷落的地坛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这幅图与作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就会联想到原来荒芜冷落的地坛与作者是同病相怜的,因为他们都是被人遗弃的。
(2)当学生的眼力限于“一叶障目”的困惑时,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阅读课上,学生对课文中某些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够透切,原因是一些“障碍物”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如很多学生认为史铁生失去双腿后是一个消极的人,因为在第一部分中看不到作者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时应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扫除视线障碍,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透切。笔者的做法是放两幅作者开朗大笑的近照给学生看,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继续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还能够如此开朗?
(3)当学生的语境陷入“无话可说”的无奈状态时,适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对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或历史背景认识不清,语言思维处于一片模糊的状态而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时,教师应引入多媒体技术,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示出来,通过视觉解除学生语言思维中的难题。如文中第二部分写“我”去地坛,母亲准备;“我”去地坛,母亲目送;“我”在地坛,母亲心忧,“我”在地坛,母亲来找。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深刻, 因而对文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认识不清。此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幅地坛的远景图和一幅年老母亲依在门框边翘首远望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4)当学生的手脚处于“无形绳索”捆绑时,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不宜太细、太多,而应适可而止,适时切入多媒体技术。笔者在讲到第二部分时,适时插入播放电视剧《母亲》中的一些感人片段给学生看,营造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令人感动的描写母爱细节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母爱的真切体验。
4.创造性原则
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入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大天地,选用教学媒体,必须最大限度地以现代教学手段开启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机械地照搬别人的方法,而要努力创新教学,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资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各种电教媒体都有局限性,但可由其它媒体来弥补。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具体的目标,恰当选择媒体。如上《我与地坛》这课时,笔者的课件设计主要围绕“怎样的我”“怎样的地坛”“怎样的母亲”这三个问题来对课文进行解读,并设计相关思考题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利用多媒体资源,必须立足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学习存在于文字叙述中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文字本身。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但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倾向于简单地播放一些录音、录像来代替课文的分析和知识的传授。为避免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去做:第一,使用多媒体资源,服从并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二,做到因文悟道,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实现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第三,做到“从文着眼,按文作图,图文结合,从图到文”=。因此,笔者上《我与地坛》这课时的做法是在放相关图片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品味抒情的语言特色,从中去感受母爱、体验母爱。
3.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资源,要充分让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多媒体教学强调的是视觉对图像的直观感受、听觉对音响的直接震撼,它往往提供具象性的画面。但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言的描述并不都是固定而清晰的,大多数的文学语言是隐喻、含蓄的,所构成的意象也多数是朦胧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用多媒体来呈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表面十分显眼逼真,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莱辛说的好,凡是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的。要避免这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多媒体画面设计必须虚实结合,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开展对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他们对画面意境的理性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的各种技能技巧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教学方法,而且要会操作使用各种电教设备,熟悉电教媒体的功能及教学方法,能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因而语文教师要牢记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以后,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