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满足课程的需要的做法,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课程,涉及到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解决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互相合作,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人际交往素养都有明显改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为合作探究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合作探究;初中地理;实践与思考
在今天,每天都会出现海量信息,教师如果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应该做到终身学习。换句话说,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会比死记硬背学习知识更加重要。教师在教育中需要让学生成为自主的个体。但是,当前的培养方式,没有满足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改革研究出现了。为了实现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将学生科学分成小组
在新课改中,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学习知识,课堂活动也可以借助小组的形式实施,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不应该再在课堂中占据权威性地位。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活动借助小组完成,教师在分组时也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科学将学生分组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讲学生分组时可以秉承“异质合作,同质竞争”的原则。异质合作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再从每个层次中选择一两名学生,让学生形成合作探究小组。同质竞争就是每个小组中的实力大致是相当的。在异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帮互助;在同质竞争中,每个小组都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大的竞争动力。
二、创新合作探究的类型
(一)讨论式
讨论式在合作探究中非运用比较广的一种形式,操作比较简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学效果会非常好。地理课本中有很多活动,像读图活动等,这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素养,非常适合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学:
学生在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图和1月、7月气温图时,让学生总结出气温分布特征。
学生在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后,让学生总结出降水的分布特征。
根据气温和降水素材,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和降水与时间的关系。
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又没有丰富的学习阅历,如果教师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在讲台下面听讲,这样的课堂就会死气沉沉的,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合作探究中,教师根据地理知识设置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变化。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知识讲授中,教师也能进行提问和总结,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二)互助式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无论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地图在课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地理事物的特点。在黑板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理要素,但是很多地理要素都是重复出现的。学生很难发现重点地理要素,也就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运用合作探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当地理要素出现在不同的图形中,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将知識直观形象展现出来,方便学生互帮互助学习。教师将地图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要素的影响,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素养和学以致用的素养。
比如,在《中国的气候》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当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气候在1月份0℃分界线是在秦岭——淮河一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互助式分析温度带、降水量、干湿地区的问题。组长带领本组的学生观察1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然后再看气温、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到秦岭——淮河线还是800mm等降水量线的界限,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
(三)竞赛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教师运用竞赛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地理知识的讲授中,读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考试中学生也可以根据图形写出地理名称,尤其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等。这些知识虽然都是单一的,但是学生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却非常多,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实现的,竞赛能够让学生记住地理事物。
结语:竞争的最高点就是合作,这也颇有哲理的。竞争和合作虽然是抗衡的,但是单打独斗已经不能获得成功,要想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应该学会合作。合作探究看似是为了竞争,但是在学生竞争的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合作的,这样才能不断超越。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也能激发学困生学习。学生只有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能有更好地发展。但是,教师在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建.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探究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34-135.
[2]徐振洲.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72+75.
卢玉宝 山东省泰山中学
关键词:合作探究;初中地理;实践与思考
在今天,每天都会出现海量信息,教师如果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应该做到终身学习。换句话说,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会比死记硬背学习知识更加重要。教师在教育中需要让学生成为自主的个体。但是,当前的培养方式,没有满足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改革研究出现了。为了实现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将学生科学分成小组
在新课改中,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学习知识,课堂活动也可以借助小组的形式实施,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不应该再在课堂中占据权威性地位。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活动借助小组完成,教师在分组时也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科学将学生分组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讲学生分组时可以秉承“异质合作,同质竞争”的原则。异质合作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再从每个层次中选择一两名学生,让学生形成合作探究小组。同质竞争就是每个小组中的实力大致是相当的。在异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帮互助;在同质竞争中,每个小组都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大的竞争动力。
二、创新合作探究的类型
(一)讨论式
讨论式在合作探究中非运用比较广的一种形式,操作比较简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学效果会非常好。地理课本中有很多活动,像读图活动等,这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素养,非常适合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学:
学生在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图和1月、7月气温图时,让学生总结出气温分布特征。
学生在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后,让学生总结出降水的分布特征。
根据气温和降水素材,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和降水与时间的关系。
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又没有丰富的学习阅历,如果教师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在讲台下面听讲,这样的课堂就会死气沉沉的,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合作探究中,教师根据地理知识设置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总结变化。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知识讲授中,教师也能进行提问和总结,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二)互助式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无论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地图在课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地理事物的特点。在黑板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理要素,但是很多地理要素都是重复出现的。学生很难发现重点地理要素,也就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运用合作探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当地理要素出现在不同的图形中,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将知識直观形象展现出来,方便学生互帮互助学习。教师将地图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要素的影响,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素养和学以致用的素养。
比如,在《中国的气候》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当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气候在1月份0℃分界线是在秦岭——淮河一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互助式分析温度带、降水量、干湿地区的问题。组长带领本组的学生观察1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然后再看气温、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到秦岭——淮河线还是800mm等降水量线的界限,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
(三)竞赛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教师运用竞赛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地理知识的讲授中,读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考试中学生也可以根据图形写出地理名称,尤其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等。这些知识虽然都是单一的,但是学生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却非常多,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实现的,竞赛能够让学生记住地理事物。
结语:竞争的最高点就是合作,这也颇有哲理的。竞争和合作虽然是抗衡的,但是单打独斗已经不能获得成功,要想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应该学会合作。合作探究看似是为了竞争,但是在学生竞争的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合作的,这样才能不断超越。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也能激发学困生学习。学生只有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能有更好地发展。但是,教师在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建.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探究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34-135.
[2]徐振洲.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72+75.
卢玉宝 山东省泰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