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合唱训练是教学中的难点部分,一是学生的接触面少,特别是合唱资料较少。二是训练得较少,除去音乐课上的较少的时间外,课外活动应是训练的时间保证。
关键词:气息 姿势 试唱 和谐 配合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集体歌唱方式,和谐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出青少年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这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能给人们以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的熏陶,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统一的艺术,达到这种统一,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默契,更需要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地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达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一、基础训练是根本,是合唱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合唱前的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的部分,他直接影响合唱效果。因此,合唱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的训练
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歌唱的原动力本身就是气息,要使学生在歌唱中获得优美的音色以及清晰的咬字吐音,无一不是以正确气息为基础的。如何掌握好正确的气息呢?首先应该注意歌唱的姿势,两眼平视前方,双肩放松,挺胸收腹。其次注意呼吸,先由慢到快的控制吸气呼气,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吸气和呼气来锻炼横膈膜的控制气息的能力。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呼吸训练,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掌握好强、弱、快、慢各种气息的运用,并有节制地使用气息唱歌,才能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
2.练声的训练
掌握好气息以后,应在气息的支持下练声。发声练习要以中声区为主。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低音的气息较容易控制,声带很自然地放松,用开口音的母音下行练习,循序渐进,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控制好气息之后,再逐步向高音扩展。高声区的训练难度较大,是合唱训练的难点部分,学生很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的紧张,声音干枯,音色发涩。教师应及时纠正,让学生试着打开喉咙,抬高软腭,用半音向上的方法,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的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要克服学生喊叫、喉音等坏习惯,应引导学生识别歌唱中什么是正确的发声,什么是不理想的发声。在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后,让学生涉及合唱作品,教师应在合唱前明确指出合唱不是独唱,不要发挥个性的音调和音色,应强调个人的发声应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使所有的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合唱音色的统一,达到声音和谐、均衡的效果
3.视唱的训练
在合唱教学中,视唱训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每当学生能较快地唱准自己的声部,同时又能很快地熟悉其他声部时,合唱训练就能快速而顺利地进行。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视唱,这是解决音准、节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训练视唱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到各种节拍的练习曲,包括音程和声的练习,还可以选择课本中一些较简单的声部合唱练习。在练习中要注意加强合唱时音准训练,统一和谐是合唱对声音的要求,所以合唱对音准的要求非常高。在训练时要注意,选择练习曲时要适当,不能过快和过慢,遇到难唱的声部,必须重点突破,把好音准关。
二、选取合唱时,要注重对合唱曲的欣赏,理解其内涵
选好合唱曲后,不要急于排练,首先要先欣赏作品,通过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在欣赏合唱的过程中,应着重从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感受和理解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自身对合唱曲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们可以从那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匀称的乐句中得到美的享受,使自身投入角色,如身临其境一般,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声音的向往和追求,并着意去体验音乐的情感。其次再排练合唱曲,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然后把学生所唱的合唱曲与欣赏到的合唱曲进行比较,找出不足的地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加以点评、加工,使学生的演唱在对比中得到提高。
三、作品的二度创作,艺术处理
选定好一首合唱作品,在学唱之前通过学生欣赏,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歌曲的结构形式,目的是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内在感情,怎样表现作品的感情?这就是作品的艺术处理。它是合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分声部视唱的过程中就应确定其情绪是属于抒情优美的,热烈奔放的或是悲伤情怀的等等。待合唱初步揉和时就要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感情,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合唱的效果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要注意合唱曲的强弱力度、快慢速度等,做到生动准确地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在任何情况下不论哪个声部都应互相默契配合,同时在速度上、节拍上、感情上力求一致,使声音和谐动听,从而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
总之,作为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正确认识开展合唱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音乐课上的合唱训练,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真正让学生主动、协调、活泼地发展。
关键词:气息 姿势 试唱 和谐 配合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集体歌唱方式,和谐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出青少年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这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能给人们以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的熏陶,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统一的艺术,达到这种统一,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默契,更需要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地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达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一、基础训练是根本,是合唱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合唱前的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的部分,他直接影响合唱效果。因此,合唱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的训练
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歌唱的原动力本身就是气息,要使学生在歌唱中获得优美的音色以及清晰的咬字吐音,无一不是以正确气息为基础的。如何掌握好正确的气息呢?首先应该注意歌唱的姿势,两眼平视前方,双肩放松,挺胸收腹。其次注意呼吸,先由慢到快的控制吸气呼气,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吸气和呼气来锻炼横膈膜的控制气息的能力。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呼吸训练,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掌握好强、弱、快、慢各种气息的运用,并有节制地使用气息唱歌,才能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
2.练声的训练
掌握好气息以后,应在气息的支持下练声。发声练习要以中声区为主。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低音的气息较容易控制,声带很自然地放松,用开口音的母音下行练习,循序渐进,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控制好气息之后,再逐步向高音扩展。高声区的训练难度较大,是合唱训练的难点部分,学生很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的紧张,声音干枯,音色发涩。教师应及时纠正,让学生试着打开喉咙,抬高软腭,用半音向上的方法,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的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要克服学生喊叫、喉音等坏习惯,应引导学生识别歌唱中什么是正确的发声,什么是不理想的发声。在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后,让学生涉及合唱作品,教师应在合唱前明确指出合唱不是独唱,不要发挥个性的音调和音色,应强调个人的发声应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使所有的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合唱音色的统一,达到声音和谐、均衡的效果
3.视唱的训练
在合唱教学中,视唱训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每当学生能较快地唱准自己的声部,同时又能很快地熟悉其他声部时,合唱训练就能快速而顺利地进行。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视唱,这是解决音准、节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训练视唱时,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到各种节拍的练习曲,包括音程和声的练习,还可以选择课本中一些较简单的声部合唱练习。在练习中要注意加强合唱时音准训练,统一和谐是合唱对声音的要求,所以合唱对音准的要求非常高。在训练时要注意,选择练习曲时要适当,不能过快和过慢,遇到难唱的声部,必须重点突破,把好音准关。
二、选取合唱时,要注重对合唱曲的欣赏,理解其内涵
选好合唱曲后,不要急于排练,首先要先欣赏作品,通过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在欣赏合唱的过程中,应着重从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感受和理解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自身对合唱曲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们可以从那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匀称的乐句中得到美的享受,使自身投入角色,如身临其境一般,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声音的向往和追求,并着意去体验音乐的情感。其次再排练合唱曲,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然后把学生所唱的合唱曲与欣赏到的合唱曲进行比较,找出不足的地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加以点评、加工,使学生的演唱在对比中得到提高。
三、作品的二度创作,艺术处理
选定好一首合唱作品,在学唱之前通过学生欣赏,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歌曲的结构形式,目的是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内在感情,怎样表现作品的感情?这就是作品的艺术处理。它是合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分声部视唱的过程中就应确定其情绪是属于抒情优美的,热烈奔放的或是悲伤情怀的等等。待合唱初步揉和时就要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感情,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合唱的效果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要注意合唱曲的强弱力度、快慢速度等,做到生动准确地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在任何情况下不论哪个声部都应互相默契配合,同时在速度上、节拍上、感情上力求一致,使声音和谐动听,从而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
总之,作为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正确认识开展合唱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音乐课上的合唱训练,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真正让学生主动、协调、活泼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