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讨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平铺直叙的课文中提炼出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一系列疑问,使学生“于无疑问处生疑”,再通过启发、引导、思考、讨论,求得答案。即通过“设疑讨论”来实现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变化。当学习经历了“无疑——有疑——无疑”的发展过程时,“设疑讨论”也就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学习就有了进步和提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设疑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包括预习、设疑、讨论、归纳四个环节。现就如何运用这四个环节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预习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预习以阅读教材为主,看《自学指导》为辅,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课前进行。两者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如果是课堂预习,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先用3至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围绕目标自学。如果在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指导》,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结论及其成立的条件,物理规律的表达式和物理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等等。
  
  二、设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恰到好处的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疑的原则是:问题的提出要密切联系教材,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能解答。为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既要掌握教材重点、难点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还要充分了解掌握知识的水平,因材施教。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求得答案。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设疑,要结合课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课文重点或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置。如讲《导体和绝缘体》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复习:电路的组成,然后展示常见的护套线一段,接着问:为什么铜导线要套上一层塑料?在演示和讨论后,给出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教师追问:液体有没有导体和绝缘体之分呢?空气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人为什么触电?站在干燥的木凳上为什么可以防止触电?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却能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2、习题课设疑
  习题课设疑,一般要设在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问题上。或设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设疑要有利于巩固、深化、活化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简单电路的设计与计算》一节习题课上,我先复习了课文中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阻值已知的电阻器测未知的电路的方案,接着给出题目:现有1个电源(电源电压不变),1只电流表、1个阻值已知的电阻器、1个开关和若干导线,请设法测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要求画出电路图,并写出计算式。然后问:这个测量的基本原理与伏安法测电阻是否相同?电压和电流是怎样获得的?当学生解出该题后,又提出:利用原题的条件,能设计出几个方案?怎样只连接一个电路就能测出位置电阻Rx?在习题课设疑讨论中,不只是停留在单纯解答原题,而要在解答原题之后,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思考、讨论。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实验课设疑
  实验课设疑往往要针对实验的安装、原理、步骤、现象、结论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设疑。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如上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强度》时,可以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1)实验目的是什么?(2)实验用到哪些器材?在测量过程中再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分别将电流表接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不同位置,从电流表看到什么现象?(2)通过实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4、第二课堂设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物理教学的目的。第二课堂设疑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平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因此,第二课堂设疑要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技能性为一体,形式要生动活泼。我平时经常把学生组织起来,请他们谈各自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的体会,并把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比,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了由“厌学物理”到“爱学物理”的转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讨论
  
  讨论是以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以教材为核心内容,围绕设疑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新问题、新观点,不断深化物理基础知识,使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讨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学生能够正确回答的,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回答不完整的,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然后及时进行纠正、补充,并做适当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针对不同的设疑,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组重点讨论一个问题,然后相互交流、纠正、补充,教师应给学生导向性的启发和指导。对较难的问题,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讨论要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和讨论方法,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归纳
  
  通过学生的预习,思考和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已基本掌握,但各个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还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应设计出该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并鼓励学生自己来做这项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发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运用“设疑讨论”进行物理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较好地做到了教与学的最佳耦合。
  (作者联通:427108湖南省桑植县沙塔坪乡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应积极倡导师生间互动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努力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互动合作的交流平台。    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小组合作    1、改革课堂座位模式  目前最为普遍的课堂座位排列使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范围比较小,不利于更多同学的交流。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均衡的小组,让学生分别围坐在一起,教师以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
期刊
新的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更新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班级工作时,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    渴望沟通和交流是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的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氛围,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共建“情感热线”,进行心灵的交流。我经常与学生讨论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并时刻提醒他们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
期刊
生物实验教学既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显微镜的使用”的几点做法:    一、实验教学的组织要得力    精心组织实验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在上“显微镜的使
期刊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材料,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获取营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之一。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认识能力。通过对文字材料的解释和理解
期刊
一堂成功的好课,不仅导入要引人入胜,教学环节更要波折迭起,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有高潮、有低谷,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进入教学情境,学生经过引人入胜的导入后,已经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学习活动难易结合,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那么,学生就会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索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品味“学中之乐”,收到成功的喜悦。“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
期刊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呼唤把快乐还给儿童,呼唤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重新构建。作为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我们要用真挚的爱构建充满人情味、处处洋溢着欢乐、学生人人得到发展的课堂。    一、用爱心营造轻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教师走进教室时,把一切烦恼留在教室之外,而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微笑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老师不
期刊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凸现,终生学习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同。在教育部发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发展远程教育,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特征    1、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
期刊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学习地理的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主动地探求地理知识,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地理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发挥学科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是我们当前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发挥
期刊
案例1:一晚到一朋友家窜门,谈到孩子在校学习情况,该朋友的女儿刚上高中,学习数学有些吃力,有些基本题,弄不懂,转不过弯来,有些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是想把问题弄明白,但无问处,想请我做家教。我说:“有问题是常事,为什么不问老师把问题搞懂”,学生说:“问的问题简单,经常挨老师批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拿来问,不动脑筋,拿回去自己做”。另一家长搭话说,这还是比较好的了,更糟糕的是一老师批评我儿子“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捉生活现象——激“情”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