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鬟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tne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88岁,怕是挺不过去了。他住在医院里,特别粘人,我陪他闲聊。几天里,我们从村东说到村西,再从村西说到村东,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有的还颠三倒四。
  夜已深,窗外灯火阑珊。我怕他一睡就醒不来了,逗他说几句,你和我说点儿新鲜的。其实我也不指望他说什么。
  他想了一会儿,脸色红润,眼睛发光,下定决心似的说,你妈是小姐,你妈是丫鬟。
  真是石破天惊。我想,父亲脑子坏了,神经错乱。
  他坐起身,喝点水,打开了话匣子。
  你外公家是地主,我从小在他家打长工,很小的时候放牛,长大以后耕田插秧,无事不干。我手脚勤快,不討人厌。你妈是大小姐,8岁读私塾,上学不走,都是我背她,特别是下雨天,我打着赤脚走在泥泞的路上,那年我16岁。有时我放牛,你妈骑在牛背上,让我牵着牛。在野外,我采野花给她,带她放风筝。她是小姐,我要让她开心。
  父亲自己笑得说不下去了。说的好像是真的,我妈虽没说过,但我隐约觉得她家世不简单。记得小时候家里苦,看见苹果桂圆都想吃,眼睛冒绿光。我听见妈妈叹息,说,小时候,我哪一年不是桂圆荔枝都要吃几麻袋?
  我大吃一惊,所以记得特别清楚。几麻袋,我以为妈妈在望梅止渴,或者是画饼充饥。妈妈自知说漏了嘴,后来再没提过。
  那后来怎样了?我有点儿迫不及待。想不到,父亲心里还藏着新鲜的故事。
  你妈读书识字,高兴时,就在地上教我认几个字。后来解放了,我扬眉吐气,贫农都有了土地,我回到自己的家中种田。
  你外公曾经和国民党一个校官私交好,跟他后面学了点儿功夫,还学会了唱庐剧。那时流行唱戏,你外公一时兴起,在村子上教小戏。想当年我正年轻,你外公原准备培养我唱小生,可是找不到唱花旦的。我那时灵活,眉清目秀,你外公就让我男扮女装,唱小姐。你妈在旁边,笑得弯了腰。
  父亲开始咳嗽,手指头在掐算。哦,那一年我26岁。我还记得,唱的第一出戏就是《朱洪武放马》。他又补充一句,朱洪武在我们家乡真的放过马,望马墩仍在。
  你妈当时演的就是我的丫鬟。开始,你外公怎么也不愿意,但是家里就一个大小姐。你外公拗不过你妈,从此,你妈就成了我的丫鬟。
  我说,后来呢?父亲说,没有了。再后来,丫鬟跟着小姐跑了。
  在我印象里,外公对我很好,却从没有看到他对父亲笑过。我打断父亲的话,还有这一出戏!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父亲好像有点儿难堪,今天豁出去了,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也要讲。喝一口水,接着说,不然就要藏在棺材里了。戏台上,你妈是我的丫鬟;实际上,你妈一直是我的小姐。台上台下,戏剧人生。
  后来我到外地读书,想家时,就会想起夏夜的一幕。白天农活儿把人累死,傍晚吃过饭,人似乎活过来了,生龙活虎。母亲让我们兄弟坐在凉床上,她给我们扇风赶蚊子,那时还没有电风扇。父亲坐在不远处的小凳上,时有时无地唱几句,母亲也不时地应几句,余音缭绕,似乎就挂在树枝上……我最怀念那些日子,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星光朝我们挤眉弄眼的。唱着唱着,父亲就会站起来,走起舞台步……
  父亲又喝一口水,还想补充点儿。哦,时间不早了,赶紧给你妈打个电话,让她明天不要到医院来,你看我还是好好的。
  父亲对子女威严,眼睛里如同养着两只狮子,咆哮着,随时都可能跳出来。只有面对母亲时,他才会收起自己的小兽。母亲是真正的大小姐,组建我们家,不知吃了多少苦,父亲觉得有愧。但母亲也让着父亲,唱戏时,母亲是他的丫鬟。
  在父亲80岁的那年,我们兄弟几个坚决不同意他种地了。他仍然不服老,开荒种油菜籽。结果卖了300元,看病花了3000元。我们兄弟几人联合,开了一场批斗会,杀死了父亲眼中的狮子,父亲让步了,不再种地。父亲一下子老了许多。我们兄弟虽是好意,但是说话盛气凌人。那一次,母亲心里很不高兴。
  久雨天晴,太阳露出笑脸。清晨,母亲就到了医院,带来早点。她说,你爸就喜欢吃这种青菜包子。你上班去,这儿的事,我行。
  想起父亲昨晚的话,我说,您是我爸的丫鬟啊?
  母亲一惊,又不露破绽,笑着说,做了一辈子丫鬟了。父亲转过身去,好像已是老泪纵横。
其他文献
我掉冰窟窿里了。  确切地说,是我的右脚踩进了冰窟窿里。冰水溜进鞋里,刺骨的寒冷向我袭来。  “英子,没事吧?”秀珍过来,伸手把我拽了出来。  “没事。”我打着哆嗦,稍微活动一下右脚,我感到冰水似乎并不满足于浸透我的鞋袜,还想要浸入我脚上的肉和骨头。  “你姑又该训你了吧?”回家路上,秀珍关切地问。  “唉,是啊!”我的忧虑再一次涌上心头。  不知何故,父亲执意将我送到奶家,和奶、后爷爷、姑一起生
期刊
儿时,我最愿去姜庄,到了那儿,姥娘会给我吃很多在我家吃不上的好东西。可娘不愿去。爹说,你娘和你姥娘不对事(当地话:不对脾气,有矛盾),去了光生气。说起姥娘,娘就一个字:憨!还说她要不是我亲娘,早跟她断道儿了!我小但知道“断道儿”,就是再也不上门的意思。  渐渐长大,才知道娘和姥娘的矛盾,是由于姥娘不肯去找政府理舅舅的事。她恨姥娘心太狠,早些年眼睜睁看着我舅舅惨死在自己跟前,现在又眼睁睁看着亲生女儿
期刊
春雾起得早,亥时刚到,好端端的一轮朗月突然潜形匿迹,天地间迷蒙蒙。雾重夜愈静,夜静好读书。王勃端坐桌前,手持书卷,聚精会神地读。  “子安。”声音本来就低而压抑,被重雾一包裹,几乎就听不见。王勃侧脸看一下窗外,以为是错觉,又转回书卷——放浪形骸于山水大半个春天,他不愿再荒废这静夜。  “子安,是我,我。”声音终于冲破浓雾,裹挟着焦急惶恐。  “杜兄!”王勃打开门。  “嘘——”杜少朋示意王勃噤声,
期刊
宋清早上起来,换上了那身只有在重大场合才穿的藏蓝色西服、白衬衣,感觉有点拘束,照镜子一瞧,确实与平日穿工作服判若两人,他笑了笑,走出家门。今天他要去领奖。  道路两边银杏树枝繁叶茂,喜鹊在枝头跳来跳去。宋清步履轻快,遇见熟人,他点头微笑先打招呼。这跟他从事的职业有关,每天迎来送往,街上熟悉的、不熟悉的、慕名而来的,大家光顾他的店,无疑是对他食品的认可。  那一年,企业改制,他下岗了。在工厂干了二十
期刊
红牡丹、绿牡丹,这两个唱阳戏的女人,真的乖得像牡丹。  庸城有两个阳戏班,一个在文庙,一个在武庙。庸城人喜欢看阳戏,庸城的戏精团防局长更是文庙武庙轮着看。红牡丹唱了一出《二度梅》,一下唱红了文庙那个阳戏班。后来,武庙的绿牡丹唱了一出《桃花装疯》,唱完,武庙的阳戏班也红了,绿牡丹却疯了。  乱世,看戏的人散的散,跑的跑,阳戏班便也解散。庸城团防局长娶了红牡丹做四姨太。疯了的绿牡丹被南门口撑船的侯三二
期刊
民國时期的江汉平原,有一种农村基层官职,叫“保长”。村民公推,政府任命的保长,是负责税赋收缴、抓丁拉夫的地方军政长官。性格强势的保长,可以专横跋扈,可以趾高气扬,还可以杀人不偿命……但是,也有例外。  民国二十六年夏季,江汉平原南部大旱。原水村河道干涸,庄稼半死。村民吃水也要到五里路外的一眼水井里去挑,还得付钱。  原水村保长左崇之找到结拜兄弟樊乡长诉苦:“屋漏偏遭连阴雨。本来天旱,政府为了增加军
期刊
梅方是出了名的愛梅花,屋前屋后植满了梅花。他画的梅花也好,提笔运墨,一眨眼间,一幅梅花图就画好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梅方以做私塾先生度日,日子过得挺惬意的,但这人一出名,就不一样了。  这不,有忽远忽近的友人们登门来求画,梅方拿起画笔,刷刷几笔下去,成了。  友人前脚刚走,邻居带着亲戚后脚就来了,梅方拿起画笔,刷刷几笔,成了。  知府大人的公子赵青云也带着一帮文人来串门。赵青云不是外人,是梅方从
期刊
“夏日,最是饮酒时。”这是杨炯的话,长安城妇孺皆知。  “夏日,体内燥而体表湿,一碗酒饮下,体热体汗喷薄尽出,故而通体透彻清凉。夏日于我,乃天赐至美也!”长安城最大的酒店朱雀楼上,杨炯端坐正席,峨冠兀兀,风采熠熠。  “杨大人请。”掌声一停,东道主就捧起一碗酒,“听杨大人之言,体内燥热也骤然一空。”  杨炯瞟一眼东道主:“恕子炯健忘,东家贵姓?何处高就?”  “免贵,姓秦,京兆府四品少尹。”东道主
期刊
秋英是在一天下午见到弹花匠的。那时已是深秋,棉花都已收摘完,大姐春英冬月底就要出嫁,家里便请来弹花匠打新棉絮。乡村女子出嫁也是有讲究的,最差的人家也得四铺四盖,一般人家是六鋪六盖,好一点儿的人家是八铺八盖,富人家就是十二铺十二盖了。秋英家虽然境况不算好,但今年棉花丰收了,爹娘便商议给春英八铺八盖。要说呢,十二床棉絮也是给得起的,关键是没钱买那么多缎子被面。  那天,秋英和几个姐妹去供销社买针线回来
期刊
胡老三的儿子被人一枪打死了。  族人们都聚集在我门前,吆喝着要报仇。哭得最惨的是胡老三两口子,嗓子都嘶哑了,眼泪也流干了,就这,还在拼命地号。我知道,他们就是要用这种悲情凄惨的力量,让我立即发号施令。这种心情我能理解,小胡是个不错的孩子,聪明勇敢,是族人的骄傲。我曾见到他在一天之内捕获过四只山鸡,比我年轻时仅少一只。没想到英年早逝,这事放在谁身上,都无法忍受。  族人中叫得最响的,是我的外甥大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