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写景作文,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写作课题。其实,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课本中的写景散文,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写好写景散文,我们应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致观察景物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风景,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景宝库。要写好它们,首先要细致观察。认真观察那些最能反映风景特征的地方,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了解。观察时要注意:
1.多角度地观察。像摄影师一样,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镜头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2.有顺序地观察。注意风景变化的全过程,细致入微地观察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按照观察的顺序行文,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用鼻闻,用手触,借助五官的功能,就容易捕捉到风景的特点,使其跃然纸上。
二、抓住景物特征
景物特征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是将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如见如闻,情寓其里,意蕴其中。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抓住景物特征:
第一需具备时间性。“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四时之景不同,其形貌也有别。笔下之景,首先要有季节概念。朱自清的《春》中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将春雨的细密轻盈之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梁衡的《夏》中写大地:“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抓住了夏天太阳炙烤的特点来写,突出了夏天的时间性。我们写“春天的风景”,同样要体现春天的时间性,描绘只属于春天的那些景物。
第二需表现空间感。景物所处的地域不同,特征也颇见差异。老舍写《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世界各地的冬天并非千地一律地刮风、下雪、阴冷。济南的冬天不像刮大风的北京,也不像阴冷且看不见日光的伦敦,济南的冬天有着自身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的观察点不同,景物呈现的姿态也大相径庭。柯蓝在《飞红滴翠记黄山》中描写黄山:“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这是从高空俯视的角度的观察。“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这是作者登上天都峰顶平视所看到的景色。一远一近,巧变角度,多层次地写出黄山风景的独特优美。
第三需确立心理观察点。“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只有涂抹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才独特鲜明。如西晋五胡之乱,过江避难的士大夫们曾经相聚于南京的新亭游赏山水,饮宴间有人喟然长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为什么风景依旧而山河不同了呢?是观察者满腔的哀伤与无奈的主观情感使然。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流落江湖而写作《春望》,其中一联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与鸟为什么这样惨淡?也正是作者胸中奔涌着忧国忧民的情感波涛所致。朱自清的《春》则不然:“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其间花色明艳,鸟声和悦,则是因为作者心中燃烧着对春浓烈的赞美之情,才尽选暖色的文字,作如此多彩的描绘。
三、融入自我情感
写景要情景交融。文章本是无情物,要让读者感动,作者必须注入真情实感。朱自清对春花的描绘,把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花仿佛变成了富于情感的活灵活现的小生物,画面因此也抹上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所以,倾注情感,由心而发,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与景在文章里通常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写景时,要做到所描绘的画面能与要抒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悲喜分明的感情。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一、细致观察景物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风景,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景宝库。要写好它们,首先要细致观察。认真观察那些最能反映风景特征的地方,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了解。观察时要注意:
1.多角度地观察。像摄影师一样,一会儿把镜头摇远,一会儿拉近镜头呈大特写,一会儿又俯拍、仰拍。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2.有顺序地观察。注意风景变化的全过程,细致入微地观察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按照观察的顺序行文,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用鼻闻,用手触,借助五官的功能,就容易捕捉到风景的特点,使其跃然纸上。
二、抓住景物特征
景物特征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是将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如见如闻,情寓其里,意蕴其中。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抓住景物特征:
第一需具备时间性。“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四时之景不同,其形貌也有别。笔下之景,首先要有季节概念。朱自清的《春》中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将春雨的细密轻盈之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梁衡的《夏》中写大地:“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抓住了夏天太阳炙烤的特点来写,突出了夏天的时间性。我们写“春天的风景”,同样要体现春天的时间性,描绘只属于春天的那些景物。
第二需表现空间感。景物所处的地域不同,特征也颇见差异。老舍写《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世界各地的冬天并非千地一律地刮风、下雪、阴冷。济南的冬天不像刮大风的北京,也不像阴冷且看不见日光的伦敦,济南的冬天有着自身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的观察点不同,景物呈现的姿态也大相径庭。柯蓝在《飞红滴翠记黄山》中描写黄山:“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这是从高空俯视的角度的观察。“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这是作者登上天都峰顶平视所看到的景色。一远一近,巧变角度,多层次地写出黄山风景的独特优美。
第三需确立心理观察点。“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只有涂抹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才独特鲜明。如西晋五胡之乱,过江避难的士大夫们曾经相聚于南京的新亭游赏山水,饮宴间有人喟然长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为什么风景依旧而山河不同了呢?是观察者满腔的哀伤与无奈的主观情感使然。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流落江湖而写作《春望》,其中一联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与鸟为什么这样惨淡?也正是作者胸中奔涌着忧国忧民的情感波涛所致。朱自清的《春》则不然:“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其间花色明艳,鸟声和悦,则是因为作者心中燃烧着对春浓烈的赞美之情,才尽选暖色的文字,作如此多彩的描绘。
三、融入自我情感
写景要情景交融。文章本是无情物,要让读者感动,作者必须注入真情实感。朱自清对春花的描绘,把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花仿佛变成了富于情感的活灵活现的小生物,画面因此也抹上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所以,倾注情感,由心而发,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与景在文章里通常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写景时,要做到所描绘的画面能与要抒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悲喜分明的感情。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