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众摄影是群众文化的生力军,关注度不断增加,但群众摄影的散乱值得我们文化部门思考,本文对如何培养群众摄影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 现状 出路 天地
群众摄影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是一支声势浩大的生力军,在当今“读图时代”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很多时候群众摄影显得无序、凌乱、参差不齐。创新是思维活动,体现在摄影作品上,它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力。山区群众摄影的特点是地域性,同时摄影的瞬间艺术,使山区摄影和其他摄影群体共同形成摄影的繁荣。
一、山区群众摄影创新手段的必要性
1841年第一台金属相机诞生,到今天数码相机风行还不到两百多的历史。而自从数码摄影进入摄影圈,群众摄影的队伍就飞速发展壮大,以至于从前所谓的“高贵”摄影,也象摄影的瞬间艺术一样瞬间平民化了。现代科学的发展,降低了相机操作的难度,使拍摄变得简单易学。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让我们落后山区的普通人也有能力拥有相机、爱上摄影这门艺术。摄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容易上手,难学精”。这可以解析为什么当前全民摄影、万众从一的摄影群象,却没有带来摄影艺术作品的繁荣和大发展。山区群众摄影,面对的是最前线、最基层的百姓,他们的作品理应更能体现“作品源于生活”这一标准。在粤北山区,拿群众摄影热衷的两大综合赛事来看,即我们常说的第某某届中国摄影展、第某某届广东摄影展。查查摄影历史,韶关曾经辉煌,看看近几届赛事成绩,我们却发现粤北山区的摄影作品极少入选或者获奖。在本该最直接面对百姓的一个摄影群体里却总见不到作品走出去,这就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而作为本地群众文化摄影辅导干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群众摄影,加强对他们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山区群众摄影的现状
(一)、人人为师,人人无师。粤北韶关市辖区内有三区、七县,总人口300多万。目前有市级摄影家协会会员近500人、省级会员100多人、国家级会员25人、专职群文摄影辅导干部不到5人。会员中包括各个部门各类型人员,但绝大部分人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摄影培训和摄影学习。不懂相机的结构、成像原理、不懂用光构图、不懂主题思想的表达、又不愿多学新技术、不学数码后期制作,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跟风摄影”,或者只是凭着个人的喜好、热情去休闲摄影创造,与艺术创作既为“苦行僧”式方法极为不相称。市与市、县区与县区、系统部门、单位个人之间自成一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探讨的缺失,使得很大一部分人似乎是只要能拍出清晰相片、或者是偶而有一张获奖作品,私底下即成“大师”。更为可悲的是,这些所谓的大师,自己一知半解,甚至不懂得自己相片获奖的原因却敢以“老师”、“师傅”盲目自居,在群体中误导一片。
(二)、辅导培训,虚实有度。 过去粤北山区的韶关摄影有过不错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初年的“胶片”时代,那时候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不大,加上各文化部门的摄影辅导人才基础扎实稳定,摄影培训、摄影辅导、摄影交流活动也比较活跃,造就了一批摄影人,同时也影响了那一代人。进入到新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数码相机的出现和普及,几乎颠覆了传统相机。恰恰是这个时候,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落后山区文化部门摄影人才的流失,摄影阵地的丢失,老一辈摄影人观念守旧、固步自封更是拉大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摄影水平的差异。有点“生不逢时”的粤北山区摄影新人也迷茫了,面对全民摄影大军的涌來,不知道该走那一条路好。没有一个系统规范的学校、培训之地或者领路者,有的在虚拟的摄影网络上寻求,但一片叫“好”声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是”与“非”中,我们发现他们时下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克隆”或者“网络风格”的甜味。这种跟屁虫式的摄影,没有灵魂、缺乏新意、缺失创新,作品就永远走不出广东,更走不出中国。笔者认为,粤北山区群众摄影要想走出去,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三、如何培养群众摄影人的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的科学、经济、文化、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落后陈旧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读图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因此,他们总是希望摄影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启示性和创造性。万变不离其宗,摄影既然是一门艺术,它就和其他艺术门类有一样的特点。首先要求摄影人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精湛的技术,也要求他们不断地加强世界观和艺术观的改造,其次要始终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摄影家。
(一)、打破旧思想,创新新思维。粤北群众摄影有很多东西还固守在陈旧的框框上。比如思想、手法、观念等。过去所谓的绘画、新闻式摄影到现在的沙龙、网络式摄影,严重地左右着粤北群众摄影人的创作思维。要创新思维,就必须勇敢地抛弃从前的框框。从选择题材、用光构图到拍摄中的摄影手法、数码后期制作都可以大胆尝试,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特别注意的是,打破原有框框,不是全盘否定前者,要在遵循摄影艺术的规律上,加强学习并结合粤北山区经济、文化、风俗、地域特色寻找出最适合粤北人自己的摄影路子。
(二)、外引内联,创新个性。 对外一要加强联络和引进核心人才,二要走出去看世界,方能知本性明个性;对内要加强联合,优化个性。比如韶关丹霞山建立的国家、省市摄影基地,不但迎来了国内外摄影专家到来摄影、讲座,更是带动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的热情,摄影水平提高很快,以韶关丹霞山为品牌的风光摄影作品开始在国内外不断获奖,这就是一条好路子。再看看韶关内部群众摄影群体:市协、青协、老协……曾经各自为战,各办各的。全市才几百号摄影人分散得过于凌乱,没有一个相对固定、权威、专业的团队就无法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没有一个核心的队伍、孤军奋战,没方向,没立足点,更没个性可言。
(三)、扬长避短,实践探索。 粤北山区群众摄影要创新,要出作品要和他人比什么?比经济实力、比器材队伍等等都是劣势;但韶关有丹霞地貌、禅宗六祖、生态林业、客家文化等独特的内容题材,在省内国内乃至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摄影人的创新关键还是要看实践创作。再好的灵感、再好的器材技术、再深厚的文化底蕴,闭门造车,脱离生活都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要带着不断创新的思维去改变,带着问题去探索,在实践中探索新思维、在创作中演练新技术,从而在漫长的实践探索中,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打开艺术空间大门,创新粤北山区群众摄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佚名.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孙建秋,官小林译(上下集).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3):P8—26;
[2]刘半农.半农谈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P8—168,P317—344;
[4]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6):P29—31,P280—284。
作者简介:邓华浩(1964—),男,助理馆员,现任职韶关市始兴县文化馆。
[关键词]创新 现状 出路 天地
群众摄影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是一支声势浩大的生力军,在当今“读图时代”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很多时候群众摄影显得无序、凌乱、参差不齐。创新是思维活动,体现在摄影作品上,它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力。山区群众摄影的特点是地域性,同时摄影的瞬间艺术,使山区摄影和其他摄影群体共同形成摄影的繁荣。
一、山区群众摄影创新手段的必要性
1841年第一台金属相机诞生,到今天数码相机风行还不到两百多的历史。而自从数码摄影进入摄影圈,群众摄影的队伍就飞速发展壮大,以至于从前所谓的“高贵”摄影,也象摄影的瞬间艺术一样瞬间平民化了。现代科学的发展,降低了相机操作的难度,使拍摄变得简单易学。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让我们落后山区的普通人也有能力拥有相机、爱上摄影这门艺术。摄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容易上手,难学精”。这可以解析为什么当前全民摄影、万众从一的摄影群象,却没有带来摄影艺术作品的繁荣和大发展。山区群众摄影,面对的是最前线、最基层的百姓,他们的作品理应更能体现“作品源于生活”这一标准。在粤北山区,拿群众摄影热衷的两大综合赛事来看,即我们常说的第某某届中国摄影展、第某某届广东摄影展。查查摄影历史,韶关曾经辉煌,看看近几届赛事成绩,我们却发现粤北山区的摄影作品极少入选或者获奖。在本该最直接面对百姓的一个摄影群体里却总见不到作品走出去,这就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而作为本地群众文化摄影辅导干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群众摄影,加强对他们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山区群众摄影的现状
(一)、人人为师,人人无师。粤北韶关市辖区内有三区、七县,总人口300多万。目前有市级摄影家协会会员近500人、省级会员100多人、国家级会员25人、专职群文摄影辅导干部不到5人。会员中包括各个部门各类型人员,但绝大部分人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摄影培训和摄影学习。不懂相机的结构、成像原理、不懂用光构图、不懂主题思想的表达、又不愿多学新技术、不学数码后期制作,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跟风摄影”,或者只是凭着个人的喜好、热情去休闲摄影创造,与艺术创作既为“苦行僧”式方法极为不相称。市与市、县区与县区、系统部门、单位个人之间自成一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探讨的缺失,使得很大一部分人似乎是只要能拍出清晰相片、或者是偶而有一张获奖作品,私底下即成“大师”。更为可悲的是,这些所谓的大师,自己一知半解,甚至不懂得自己相片获奖的原因却敢以“老师”、“师傅”盲目自居,在群体中误导一片。
(二)、辅导培训,虚实有度。 过去粤北山区的韶关摄影有过不错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初年的“胶片”时代,那时候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不大,加上各文化部门的摄影辅导人才基础扎实稳定,摄影培训、摄影辅导、摄影交流活动也比较活跃,造就了一批摄影人,同时也影响了那一代人。进入到新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数码相机的出现和普及,几乎颠覆了传统相机。恰恰是这个时候,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落后山区文化部门摄影人才的流失,摄影阵地的丢失,老一辈摄影人观念守旧、固步自封更是拉大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摄影水平的差异。有点“生不逢时”的粤北山区摄影新人也迷茫了,面对全民摄影大军的涌來,不知道该走那一条路好。没有一个系统规范的学校、培训之地或者领路者,有的在虚拟的摄影网络上寻求,但一片叫“好”声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是”与“非”中,我们发现他们时下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克隆”或者“网络风格”的甜味。这种跟屁虫式的摄影,没有灵魂、缺乏新意、缺失创新,作品就永远走不出广东,更走不出中国。笔者认为,粤北山区群众摄影要想走出去,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三、如何培养群众摄影人的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的科学、经济、文化、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落后陈旧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读图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因此,他们总是希望摄影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启示性和创造性。万变不离其宗,摄影既然是一门艺术,它就和其他艺术门类有一样的特点。首先要求摄影人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精湛的技术,也要求他们不断地加强世界观和艺术观的改造,其次要始终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摄影家。
(一)、打破旧思想,创新新思维。粤北群众摄影有很多东西还固守在陈旧的框框上。比如思想、手法、观念等。过去所谓的绘画、新闻式摄影到现在的沙龙、网络式摄影,严重地左右着粤北群众摄影人的创作思维。要创新思维,就必须勇敢地抛弃从前的框框。从选择题材、用光构图到拍摄中的摄影手法、数码后期制作都可以大胆尝试,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特别注意的是,打破原有框框,不是全盘否定前者,要在遵循摄影艺术的规律上,加强学习并结合粤北山区经济、文化、风俗、地域特色寻找出最适合粤北人自己的摄影路子。
(二)、外引内联,创新个性。 对外一要加强联络和引进核心人才,二要走出去看世界,方能知本性明个性;对内要加强联合,优化个性。比如韶关丹霞山建立的国家、省市摄影基地,不但迎来了国内外摄影专家到来摄影、讲座,更是带动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的热情,摄影水平提高很快,以韶关丹霞山为品牌的风光摄影作品开始在国内外不断获奖,这就是一条好路子。再看看韶关内部群众摄影群体:市协、青协、老协……曾经各自为战,各办各的。全市才几百号摄影人分散得过于凌乱,没有一个相对固定、权威、专业的团队就无法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没有一个核心的队伍、孤军奋战,没方向,没立足点,更没个性可言。
(三)、扬长避短,实践探索。 粤北山区群众摄影要创新,要出作品要和他人比什么?比经济实力、比器材队伍等等都是劣势;但韶关有丹霞地貌、禅宗六祖、生态林业、客家文化等独特的内容题材,在省内国内乃至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摄影人的创新关键还是要看实践创作。再好的灵感、再好的器材技术、再深厚的文化底蕴,闭门造车,脱离生活都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要带着不断创新的思维去改变,带着问题去探索,在实践中探索新思维、在创作中演练新技术,从而在漫长的实践探索中,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打开艺术空间大门,创新粤北山区群众摄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佚名.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孙建秋,官小林译(上下集).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3):P8—26;
[2]刘半农.半农谈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P8—168,P317—344;
[4]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6):P29—31,P280—284。
作者简介:邓华浩(1964—),男,助理馆员,现任职韶关市始兴县文化馆。